范瑞娟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别名范竹山,生于浙江省嵊县黄泽镇。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表演艺术家,工小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扮演了100多个角色。表演上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有男性气质的阳刚之美。擅演正直、敦厚、英武一类人物。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被称“范派”。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与袁雪芬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个人经历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翌年春,随班到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20世纪40年代初,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1月29日,范瑞娟与袁雪芬在九星大戏院首次合演《梁祝哀史》。在演出《山伯临终》时,她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首创了越剧“弦下调”。
1946年5月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将剧团改名为东山越艺社。1947年7月29日,范瑞娟参与“越剧十姐妹”签订联合义演合约一起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
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1948年秋,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
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是年7月进了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50年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
1951年8月1日,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参与组织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与袁雪芬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奉周总理电召赴日内瓦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1955年赴民主德国、苏联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次年北京越剧团撤销,仍回归上海越剧院。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绣襦记》等剧目。
文化大革命后,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并数次赴港献演。
1988年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
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90年1月与吕瑞英、张桂凤等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携带《打金枝》等节目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演出。
1991年,上海电视台为其杰作的片断拍摄成3集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3年,在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
2008年2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8年5月23日,范瑞娟参与四川汶川地震“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
2017年2月17日,范瑞娟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41年7月29日~30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黄金大戏院举行,日夜共演4场。剧目有《御笔楼》《采桂别桂》《楼台会》《杨贵妃》《恒娘》《林慧娘》《贩马记》《碧玉簪》《红玉公》《貂蝉》《拾玉镯》《女钦差》《书房会》《宝莲灯》《马寡妇开店》等。参与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贾灵凤、袁雪芬、马樟花、徐玉兰、赵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艳芳等演员。
1944年9月28日,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戏院登台,使用雪声剧团之名,首演《雁南归》。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珊瑚引》。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引起沪上兄弟剧种的重视。
1951年8月1日,东山越艺社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大部分成员,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
1956年10月19日,上海越剧院一团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8年6月15日~9月初,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由上海越剧院领导人胡野檎、吴琛带队,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陈少春、史济华、朱东韵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1980年10月26日,上海越剧院由南薇编剧、朱铿导演,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孔雀东南飞》,演出于北京影剧院。
1982年7月26日,上海越剧院袁雪芬院长率领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等80余人,赴上港六区(南站码头),慰问战高温的码头工人。
1983年12月25日~1984年1月21日,上海越剧院在袁雪芬院长率领下,偕同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陈琦、张月芳等主要演员,赴浙江嵊县作“回娘家探亲演出”。剧目有《李娃传》《春香传》《瑞云》3台大戏和《打金枝》《葬花》《试玉》等1台小戏。在嵊县剧院共演出了36场,观众达4.7万余人次,四川、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兄弟剧团,也派员前往观摩。
1984年6月3日,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张成之率领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等主要演员,赴淮安演出,剧目有《打金枝》《情探·阳告》《西园记》选场。
1986年10月中旬,全国中青年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发奖大会,及越剧博物馆奠基典礼,在浙江嵊县举行。上海的赵志刚、钱惠丽、杨文蔚、周雅琴,获优秀演员奖;胡敏华、王志萍、沈于兰、肖雅、金静、张月芳,获演唱奖。吕瑞英、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等,参加了发奖大会和奠基典礼。
1987年9月20日,上海市越剧爱好者协会在静安区体育馆成立。越剧界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等,市文化局领导以及本市越剧爱好者近千人,出席成立大会。浙江越剧院、南京市越剧团派代表参加祝贺。袁雪芬任名誉会长,纪广山任会长。会上,越剧演员与业余爱好者联合演出了文艺节目。
1988年5月28日~6月20日,上海越剧院应卜啸龙邀请赴香港演出。袁雪芬任艺术指导,吕瑞英任团长,杨金福、纪乃咸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吕瑞英、金采风、张桂凤、赵志刚等。剧目有《劈山救母》《花中君子》《状元打更》《汉文皇后》《西厢记》《玉镯记》等6台大戏和2台小戏。
1997年6月18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中华儿女携手迎回归—— ’97沪港越剧义演”,在逸夫舞台举行。义演的全部收入将用于兴建中华女子学院的“回归楼”。参加演出的节目有:大联唱《紫金花开香万里》和《盘夫》《送凤冠》《书房会》《赠塔》等折子戏。参加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金采风、周宝奎、曹银娣、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等,以及赵小蝶、张子珠、萧红等香港票友。
1997年6月30日~7月4日,上海越剧院庆祝香港回归,在逸夫舞台举办了“情系回归越剧专场”。剧目有《岭南风云录》选场和新创作的《盼归》《争票》《家祭》《骨肉情深》《花好月圆》等小戏。参加演出的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金采风和赵志刚、史济华、张国华、许杰、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章瑞虹等。艺术指导袁雪芬,艺术总监胡越。
主要作品
演出剧目
1988年和1997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和《余音袅袅绕梁来》各3集。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郭暧、《祥林嫂》中的贺老六。
出版书籍
出版的书籍有: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选集》、1989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表演艺术》、1999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选集》。
获奖记录
1952年11月14日,范瑞娟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