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

来自戏曲百科

上海越剧院成立于1955年,首任院长袁雪芬。

剧院荟萃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周宝奎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和流派创始人。历年来,共创作、改编、移植各种古装剧、历史剧和现代剧400余出。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被公认为剧种的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膺音乐片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剧院拥有50多位具有高级艺术职称任职资质的创作、表演人才。由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方亚芬、王志萍等中青年表演艺术家和陈颖、华怡青、张永梅、章海灵、许杰、孙智君、张承好、黄慧、金红、丁笑娃、徐标新等国家一级演员组成的演员阵容,曾多次获得过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金唱片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生代演员中,有多人获得中国红梅戏曲演唱大赛金奖、大奖和“越女争峰”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金奖、银奖等。

新时期以来,剧院创排的新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级艺术奖励,受到各界好评。为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制的新版越剧《红楼梦》被称为“展示上海文化风采的标志之作”。《舞台姐妹》《家》《梅龙镇》《玉卿嫂》《赵氏孤儿》《虞美人》《秋色渐浓》《被隔离的春天》等剧,曾荣获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越剧艺术节金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等。

剧院曾多次赴亚、欧、北美等地的十四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近年举行的“上海越剧西部行”、“纪念越剧百年系列巡回演出”被评为“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和”最佳演出项目制作推广金奖”。


上海越剧院 前身为1950年4月12日成立的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它由原雪声剧团26人及云华剧团10人为基础组建而成,是解放后华东地区第一个国家戏曲剧团,隶属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伊兵任团委会主任,刘厚生、钟林任副主任,袁雪芬任团长,黄沙任副团长,凌映任教导员。全团成员有50余人。院址在复兴西路10弄16号。1951年3月,剧团归属华东戏曲研究院,全称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同年8月1日,吸收了东山越艺社多数成员充实剧团。团长由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袁雪芬兼任,范瑞娟、傅全香任副团长,凌映任秘书主任。1954年初,原玉兰剧团参军改编的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团,划归华东戏曲研究院建制,成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由胡野檎任团长。1955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行政区的撤销而结束,院属两个越剧团和院部部份干部和艺术专业人员,组建成上海越剧院。由袁雪芬任院长,胡野檎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胡野檎被任命为副院长,张成之、吴琛被任命为院长助理。(1962年10月吴琛任副院长)机构有办公室、文学组、导演组、音乐组、美术组和两个演出团。主要艺术创作人员有编剧徐进、庄志、成容、邵慕水、陈羽,导演吴琛、黄沙、钟泯、陈鹏、朱铿、石景山、韩义,作曲陈捷、顾振遐、薛岩、项管森、高鸣、杜春阳、周茂恒,舞美设计苏石风、顾大良、陈利华、黄子希等。一团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陆锦花、吕瑞英、金彩风、陈少春、魏小云等,二团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徐天红、丁赛君、周宝奎、徐慧琴、钱妙花等。1958年,剧院扩充,机构调整,原院部组、室改置为办公室、创作室、艺术室和舞美工场。2月,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大部分师生划归剧院,成立学馆,并于1959年6月改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1960年春,市文化局直属的上海市青年越剧团(前身为原邑庙区的和平、光荣越剧团合并而成)划归剧院,组成三团。1960年4月,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一团奉调赴京,组成北京越剧团。1961年初,北京越剧团撤销,全团回归上海越剧院。“文化大革命”中,剧院受到严重破坏,1974年改为上海越剧团,1979年恢复剧院建制。袁雪芬任院长、张成之任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吴琛任副院长兼总导演、徐进任副院长。院部设办公室、政治科、创作研究室、美术组及舞美制作工场。下辖两个演出团和一个学馆。一团为男女合演团,主要演员有吕瑞英、金彩风、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二团为女子越剧团,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等。1983年,学馆改建为三团,主要演员有赵志刚、许杰、陈颖、张承好、胡敏华、李萍等。1984年,剧院调整领导班子和机构。袁雪芬任名誉院长,吴琛、徐进任艺术顾问。吕瑞英任院长,纪乃咸任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刘觉、卫震华任副院长。院部设院长办公室、总支办公室、创作室、艺术研究室、教育辅导部、电视部、美术组及舞美工场。下辖一团、二团(后改名红楼剧团)和男女合演的三团。1986年,市文化局决定红楼剧团为全局剧团体制改革试点团。在名称不变、建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扩大演出、人事、经济方面的自主权,与院部签订了试行期2年的合约。1988年10月,上海戏校越剧班学员进入剧院,组成了青年剧团。1988年11月7日,剧院领导班子及机构再次调整。袁雪芬继任名誉院长,卫震华任常务副院长,纪乃咸任总支书记,薛允璜任副院长,尤伯鑫任院长助理。接着全院进行体制改革,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并改为聘用制。红楼剧团因改革试行期满,亦纳入全院聘评范畴。1989年8月,红楼剧团与泰国正大集团汕头投资有限公司实行联营,期限三年。联营团拥有剧目、财务、人事上的自主权。1990年青年剧团与红楼剧团合并。1993年夏,剧院进行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机构与领导班子再次调整。卫震华任院长,尤伯鑫任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薛允璜、丁志愿任副院长,下设“红楼”、“明月”两个演出团。院部设置办公室、艺术室、研究室、教育辅导室、美术组、组织人事科、财务科、总务基建科等科室和越友酒家、红楼实业娱乐公司等“三产”单位。剧院(包括前身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自建立后,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向,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四十余年中,创作(包括改编、整理、移植)演出的传统剧、历史剧和现代剧达300多出。其中,除《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被公认为剧种的代表作外,尚有《春香传》《追鱼》《情探》《打金枝》《盘夫索夫》《碧玉簪》《十一郎》《三看御妹》《金山战鼓》《则天皇帝》《九斤姑娘》《北地王》《孔雀东南飞》《李娃传》《西园记》《凄凉辽宫月》《血染深宫》等优秀保留剧目和《技术员来了》《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第十二夜》等男女合演的实验性、探索性剧目三十多出。其中部分剧目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和上海市历次戏剧会演、戏剧节、艺术节上,获得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和演出等各项奖励。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情探》《碧玉簪》《追鱼》《祥林嫂》等剧目被摄制成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电影音乐片奖和1955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电影节演出奖。《西园记》《孟丽君》《打金枝》《彩楼记》《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情探》《凄凉辽宫月》《三看御妹》《李娃传》等剧目,先后被摄制成戏曲电视片和录像片播映。剧院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除经常在本市剧场公演外,还不定期地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及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又多次晋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并为苏联、蒙古、朝鲜、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印度、印尼、缅甸、阿富汗等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党政代表团招待演出。剧院先后赴民主德国、苏联、朝鲜、越南、日本、法国、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和商业性演出。剧院从1950年冬开始,多次招收学员,采用随团学习、举办训练班、开设学馆和到高等院校进修等多种形式,培养编剧、导演、演员以及音乐、舞美等各类专门人才。

发展历史

上海越剧院前身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

1955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行政区的撤销而结束。院属两个越剧团和院部部分干部、艺术专业人员,组建成上海越剧院。袁雪芬任院长,胡野檎任党支部书记。

1956年,胡野檎被任命为副院长,张成之、吴琛被任命为院长助理(1962年10月,吴琛升任副院长)。初设机构有办公室、文学组、导演组、音乐组、美术组和两个演出团。主要艺术创作人员有编剧徐进、庄志、成容、邵慕水、陈羽;导演吴琛、黄沙、钟泯、陈鹏、朱铿、石景山、韩义;作曲陈捷、顾振遐、薛岩、项管森、高鸣、杜春阳、周茂恒;舞美设计苏石风、顾大良、陈利华、黄子曦等;一团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陈少春、魏小云等;二团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丁赛君、周宝奎、徐慧琴、钱妙花以及徐天红等。

1958年,剧院扩充,机构调整,原院部组、室改置为办公室、创作室、艺术室和舞美工场。2月,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大部分师生划归剧院,成立学馆,并于1959年6月,改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1960年春,市文化局直属的上海市青年越剧团(前身为原邑庙区的和平、光荣越剧团合并而成)划归剧院,组成三团。1960年4月,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一团奉调赴京,组成北京越剧团。1961年初,北京越剧团撤销,全团回归剧院。

文化大革命中,剧院受到严重破坏。1973年,改为上海越剧团,1979年,恢复剧院建制。袁雪芬任院长,张成之任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吴琛任副院长兼总导演,徐进任副院长。院部设办公室、政治科、创作研究室、美术组及舞美制作工场。下辖两个演出团和一个学馆。一团为男女合演团,主要演员有吕瑞英、金采风、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二团为女子越剧团,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等。1983年,学馆改为三团,主要演员有赵志刚、许杰、陈颖、张承好、胡敏华、李萍等。

1984年底至1985年初,剧院调整领导班子和机构。原院领导退居二线,袁雪芬任名誉院长,吴琛、徐进任艺术顾问。吕瑞英任院长,纪乃咸任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刘觉、卫震华任副院长。院部设院长办公室、总支办公室、创作室、艺术研究室、教育辅导部、电视部、美术组及舞美工场。下辖一团、二团(后改名红楼剧团)和男女合演的三团。

1986年,市文化局决定红楼剧团为全局剧团体制改革试点团。在名称不变、建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扩大演出、人事、经济方面的自主权,与院部签订了试行期2年的合约。

1988年10月,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员进入剧院,组成了青年剧团。

1988年11月7日,剧院领导班子及机构再次调整。袁雪芬继任名誉院长,卫震华任常务副院长,纪乃咸任党总支书记,薛允璜任副院长,尤伯鑫任院长助理。接着全院进行体制改革,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称评聘(包括红楼剧团)。1989年8月,红楼剧团与泰国正大集团汕头投资有限公司实行联营,期限3年。1990年青年剧团并入红楼剧团。

1993年夏,剧院进行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机构与领导班子再次调整,卫震华任院长,尤伯鑫任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薛允璜、丁志愿任副院长,下设红楼、明月两个演出团。院部设置办公室、艺术室、艺术研究室、教育辅导室、美术工场、组织人事科、财务科、总务基建科等科室和越友酒家、红楼实业娱乐公司等“三产”单位。

1995年夏,剧院领导班子及机制有所调整,改院长负责制为总经理负责制。丁志愿任总经理,尤伯鑫任党总支书记兼副总经理,薛允璜任副总经理,贺平任党总支副书记,胡越任艺术总监。增设演出管理部,撤销教育辅导部,原美术工场改为舞美设计制作部,原艺术室改为艺术创作部,原总务基建科分为行政科和基建科。

剧院自建立以来,贯彻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向,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指引下,40余年来,创作(包括改编、整理、移植)演出的传统剧、历史剧和现代剧剧目300多出,其中,除《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被公认为剧种的代表作外,尚有《春香传》《追鱼》《情探》《打金枝》《盘夫索夫》《碧玉簪》《十一郎》《三看御妹》《金山战鼓》《则天皇帝》《九斤姑娘》《北地王》《孔雀东南飞》《李娃传》《西园记》《凄凉辽宫月》《血染深宫》等优秀保留剧目和《技术员来了》《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第十二夜》等男女合演的实验性、探索性剧目30多出。内中部分剧目,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和上海市历届戏剧会演、戏剧节、艺术节上,获得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和演出等各项奖励。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情探》《碧玉簪》《追鱼》《祥林嫂》等剧目,被摄制成电影。《西园记》《孟丽君》《打金枝》《彩楼记》《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情探》《凄凉辽宫月》《三看御妹》《李娃传》《秦淮烟云》等剧目,则先后被摄制成戏曲电视片和录像片播映。

剧院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除经常在本市剧场公演外,还不定期地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及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又多次晋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并为苏联、蒙古、朝鲜、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印度、印尼、缅甸、阿富汗等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党政代表团招待演出。为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剧院先后赴民主德国、苏联、朝鲜、越南、日本、法国、泰国、新加坡、美国、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和商业性演出。

为了培养越剧事业接班人,剧院从1950年冬开始,多次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采用随团学习、举办训练班、开设学馆和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等多种形式,培养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各类专门人材。

戏曲演员

史燕彬唐晓羚忻雅琴李旭丹杨婷娜王柔桑盛舒扬裘丹莉陈敏娟陈欣雨

戏曲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