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春芳
毕春芳(1927年7月14日-2016年8月14日),女,越剧小生。浙江省鄞县人。其表演飘逸潇洒,松弛自然,擅长演喜剧。唱腔吸收融合了尹桂芳、范瑞娟的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自成一格,被称为“毕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之后,毕春芳受聘于静安文化馆青年越剧团,为其艺术顾问。
1986年由江苏电视台拍摄成3集电视艺术片《春华秋实皆芳菲》,获全国第二届戏曲电视剧“长城奖”,并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星光杯”优秀电视戏曲艺术片奖和优秀演出奖。她的《白蛇传》、《玉堂春》、《梁祝》、《王老虎抢亲》、《三笑》、《光绪皇帝》、《卖油郎》以及《林冲》中“风雪山神庙”、《龙凤花烛》中的“鲁玉亭读信”等唱段,由中国唱片社录制成盒带和唱片。其中《王老虎抢亲》、《三笑》,又由上海声像读物出版社录制成全部电声伴奏向国内外发行。其演唱的《血手印》,1995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
个人经历
1940年进上海鸿兴舞台科班学艺,3年满师后,先后与邢竹琴、徐天红、王文娟、裘爱花、金艳芳等搭班。
1946年参加徐天红组织的天红剧团。
1948年参加袁雪芬领衔的雪声剧团,后转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东山越艺社。
1949年进东山越艺社唱二肩小生。
1950年与戚雅仙搭档共组合作越剧团,二人进行了长达半世纪的合作。
1951年加入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长期合作。成功塑造了《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三笑》中的唐伯虎等人物形象。颇有影响的戏有:《血手印》、《林冲》、《越王勾践》、《祝福》、《红色医生》等。
1980年起,在静安越剧团先后排演的《光绪皇帝》、《卖油郎》和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等剧目中,塑造了光绪皇帝、卖油郎、格洛梅王子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1983年至1989年间,5次赴香港演出。
1989年5月赴美国演出。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55年10月,戚雅仙、毕春芳演唱的《血手印》,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第三届“金唱片奖”。
1956年9月~12月29日,合作越剧团赴北京、天津、济南、南京等地巡回演出,携带剧目有《祝福》《琵琶记》《玉堂春》《还我台湾》等,主要演员有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等。
1957年2月,合作越剧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了传统剧《血手印》,该剧由傅骏整理,金风导演,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等主演。
1957年6月15日~8月12日,文化部举办的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班在沪举行,参加学习的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省一市的部分主要剧种的主要演员。越剧界主要演员姚水娟、徐天红、许金彩、毕春芳、陈金莲、张云霞等参加。上海班由周信芳负责。
1958年2月1日,合作越剧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了古装喜剧《王老虎抢亲》,由红枫编剧,李卓云导演,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潘笑笑主演。
1980年1月10日,合作越剧团重建,更名为静安越剧团。团长戚雅仙,副团长毕春芳。
1981年2月,静安越剧团在北京影剧院,上演了新编历史剧《光绪皇帝》,由红枫编剧,卓云、孔敏导演,毕春芳、朱祝芬、魏兰芳、陈金莲、潘笑笑主演。
1985年2月3日~14日,静安越剧团一行50人,应香港联谊公司邀请赴港参加戏曲节。团长戚雅仙、副团长毕春芳。演出剧目为《玉堂春》《血手印》《光绪皇帝》《花为媒》及一台折子戏。主要演员有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魏兰芳、杨文蔚、周雅琴、朱祝芬等。
1987年3月23日~4月10日,上海越剧院组成小型演出队,赴香港参加香港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有《踏伞》《北地王》片断《拷红》《山伯临终》《后见姑》等。演员有陈琦、沈于兰、徐涵英等。同行演出的还有静安越剧团的毕春芳。
1988年4月20日~5月5日,上海戏曲艺术演出团赴香港演出,由上海市文化局张福根领队,越剧演员毕春芳、张小巧、吴小楼、陈少春、王少楼、沈于兰、徐涵英等参加,剧目有《三笑》《盘夫》《三看御妹》《李娃传》等剧的折子片断。
1988年12月24日~1989年1月10日,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滑稽剧团童双春、王双庆一行24人,应香港卜啸龙邀请,以上海越剧院赴美演出团名义,赴港演出4场,袁雪芬任艺术总指导兼团长。主要演员有傅全香、金采风、毕春芳、陈琦、沈于兰、张小巧、胡佩娣等。演出剧目有《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前见姑》《赠塔》《后见姑》《三盖衣》《送凤冠》《断桥》《庵堂认母》等。
1989年4月7日~10日,毕春芳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演出在瑞金剧场揭幕,王文娟、金采风、戚雅仙、傅全香参加祝贺演出。剧目有《书房会》《盘夫》《认子》《赠塔》等折子戏。
1989年5月7日~6月23日,上海越剧院组成访美演出团,袁雪芬任艺术总指导兼团长,徐乃光任副团长,一行27人赴美国纽约丕士大学、林肯艺术中心、新都戏院、旧金山金都戏院演出。剧目有大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和5台小戏。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金采风、陈琦、沈于兰、张国华和特邀的毕春芳、张小巧、胡佩娣等。随同演出的还有童双春、王双庆的独脚戏。共演出17场。
1990年10月18日~20日,“越乡文化节”暨越剧博物馆开馆典礼在嵊县举行。上海越剧界人士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吴小楼、金采风、周宝奎、王杏花、小白玉梅、尹桂芳、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徐进、陈鹏、苏石风、顾振遐、卫震华、薛允璜等应邀与会。18日,上海越剧界老中青演员在嵊县剧院进行祝贺演出,剧目有章瑞虹、陈颖的《李娃传·剔目》,方亚芬、裴燕的《西厢记·琴心》,钱惠丽、王志萍的《皇帝与村姑·狱中》,章海灵的《莲花女传奇》选场,张桂凤的独角戏《石二佬》,金采风、史济华的《祥林嫂·成亲》,赵志刚、胡敏华的《何文秀·哭牌算命》,毕春芳、张小巧的《珍珠塔·后见姑》。
1991年8月6日起,上海越剧界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毕春芳、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张小巧、韩婷婷、沈于兰等老中青演员,赴新沪钢铁厂、上海制皂厂、飞达羽绒厂等单位,向在战高温第一线的工人们作慰问演出。
1991年8月18日,“灾区在我心中——上海赈灾千人义演”在上海体育馆举行,上海越剧界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王文娟、毕春芳、吕瑞英、金采风、史济华、赵志刚等34位演员,登台参加表演。
1994年3月8日,上海静安越剧团应邀55人赴港演出,团长王金勃,顾问戚雅仙、毕春芳。剧目有《血手印》《玉堂春》及一台折子戏。主要演员有戚雅仙、毕春芳、傅幸文等。
1994年9月22日,上海越剧院的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等青年演员,在杭州参加“ ’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吴小楼、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等老一辈越剧演员也应邀与会。袁雪芬去信祝贺。
1996年9月16日,浙江省嵊州市举行庆祝越剧诞生90周年活动。袁雪芬、范瑞娟、王文娟、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赵志刚、胡越等上海越剧界人士前往庆贺。
1997年6月18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中华儿女携手迎回归—— ’97沪港越剧义演”,在逸夫舞台举行。义演的全部收入将用于兴建中华女子学院的“回归楼”。参加演出的节目有:大联唱《紫金花开香万里》和《盘夫》《送凤冠》《书房会》《赠塔》等折子戏。参加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金采风、周宝奎、曹银娣、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等,以及赵小蝶、张子珠、萧红等香港票友。
师徒关系
获奖记录
1986年她的舞台艺术集锦,由江苏电视台拍摄成3集电视艺术片《春华秋实皆芳菲》,获全国第二届戏曲电视剧"长城奖",并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星光杯”优秀电视戏曲艺术片奖和优秀演出奖。
1995年毕春芳演唱的《血手印》,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
艺术风格
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娟学习,后又吸收了尹桂芳的某些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唱腔形成独自的风格,使唱腔生动活泼,富有新意,被公认为“毕派”。毕春芳唱腔明朗豪放,流畅自如,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并强调重音处理。尤其擅长表现喜剧人物,善于在唱腔中运用夸张多变的唱法处理,使曲调活泼、轻松、诙谐,妙趣横生。这种风格在越剧中不多见,这是毕春芳唱腔的独到之处。
主要作品
代表作:《王老虎抢亲》、《三笑》、《光绪皇帝》、《卖油郎》、《白蛇传》、《玉堂春》、《梁祝》
戏曲节目
播出时间 | 节目名称 | 演出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