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采风
金采风 | |
---|---|
越剧演员金采风 | |
越剧演员 | |
本名 | 金翠凤 |
籍贯 | 浙江省鄞县 |
出生 | 1930年11月 上海 |
逝世 | 2022年01月10日 上海 |
行当 | 旦行、闺门旦、花旦 |
流派 | 金派 |
科班院校 | 雪声剧团训练班 |
工作团体 | 东山越艺社、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上海越剧院 |
代表作品 | 碧玉簪、彩楼记、盘夫索夫 |
获奖记录、师徒关系 |
1930年11月生于上海,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1年夏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1955年随团入新建的上海越剧院。 金采风以闺门旦应工,兼擅花旦。唱腔师承袁派,并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吸收傅派等其他流派唱腔因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被公认为“金派”。金采风的唱腔结构严谨,善于用不同板式和节奏、音调润腔的处理,细致揭示人物感情深处的波澜,表演动作和唱腔音乐紧紧相扣。
1993年获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09年6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人物生平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55年6月19日~9月10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8年8月~11月28日,上海越剧院二团携带《红楼梦》《追鱼》《关汉卿》《北地王》《盘夫索夫》《碧玉簪》《生活的道路》等剧目,赴广州、湖南、武汉、芜湖、南京等地巡回演出。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等。
1959年2月17日~4月3日,根据中越文化合作协定,由上海越剧院组建的中国越剧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河内、海防等9个省市演出28场,观众逾20万人次,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追鱼》《党员登记表》《打金枝》《断桥》《风雪摆渡》《拾玉镯》《盘夫》《评雪辨踪》等。徐平羽任团长,吴琛任副团长兼艺术指导。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吴小楼、金采风等。
1960年12月23日~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剧目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
1961年9月8日~10月18日,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挡马》等。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
1964年7月15日,上海越剧院一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不准出生的人》,由吴兆芬、平梅芳改编,章琴导演,范瑞娟、金采风、丁赛君、金艳芳主演。该剧连演5个多月。
1977年10月,上海越剧团向上级申请恢复排演《祥林嫂》(男女合演)获准,在北京影剧院公演。主演者为袁雪芬、金采风、史济华、徐瑞发、秦光耀、金艳芳等。12月,该剧由中国唱片厂全剧灌片录音,各地来学习移植该剧的兄弟剧团达70多家。
1978年6月~10月,上海越剧团由袁雪芬、金采风、史济华、徐瑞发等主演的《祥林嫂》,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摄成彩色宽银幕艺术影片,罗君雄、岑范导演。
1978年6月30日,上海越剧团在北京影剧院,参加由上海市文化局、文联、音协联合举办的“上海之春”的演出,剧目有《祥林嫂》第七场(金采风、史济华主演)、《忠魂曲·探监》(徐玉兰主演)。
1978年12月21日,上海越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剧《三月春潮》在徐汇剧场首演。由徐进、黄之一、陈鹏编剧,黄沙、陈鹏导演,刘觉、金采风等主演。
1979年2月,上海越剧院建立两个演出团:一团为男女合演团,主要演员有吕瑞英、金采风、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二团为女子越剧团,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陆锦花等。
1980年11月17日~12月12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名称,赴香港作商业性演出,团长方行、副团长吴琛。剧目有《孔雀东南飞》《西园记》《盘夫索夫》等,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陆锦花、徐天红等,演出24场,观众41 016人次。
1981年10月14日,上海越剧院新创作的大型现代剧《鲁迅在广州》,在人民大舞台首演,由纪乃咸、薛宝根编剧,陈鹏、吴伯英导演,刘觉扮演鲁迅,金采风扮演许广平。同年12月7日,参加上海市首届戏剧节,获剧本奖、作曲奖、乐队演奏奖、造型奖,刘觉获表演奖。
1982年2月1日,上海越剧院为招待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在人民大舞台作专场演出,剧目有曹银娣、董觉君的《拾玉镯》;金采风、陆锦花的《盘夫》;徐玉兰、王文娟的《西园记》第三场;范瑞娟、张桂凤、吕瑞英的《打金枝》。
1982年7月26日,上海越剧院袁雪芬院长率领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等80余人,赴上港六区(南站码头),慰问战高温的码头工人。
1983年3月13日~4月3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名义,赴香港作商业性演出,剧目有《李娃传》《春香传》《凄凉辽宫月》及《三盖衣》《归宁》等部分折子戏。团长袁雪芬、副团长张成之,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等。演出16场,观众2.32万人次。
1986年5月11日~6月11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名称,赴香港作商业性演出。袁雪芬任艺术总指导,团长乐美勤、副团长吕瑞英、纪乃咸。主要演员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赵志刚、陈琦、金美芳、沈于兰、华怡青、陈颖、许杰、史济华等,全团演职员68人。剧目有《红楼梦》《花中君子》《三看御妹》《何文秀》《彩楼记》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折子戏《送凤冠》《盘妻》《赖婚记》等,演出28场,观众31899人次。
1987年7月25日~10月28日,上海越剧院和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4集越剧电视剧《西厢记》,分中年、青年两套演员拍摄,导演许诺。中年组由金采风、吕瑞英、刘觉、张桂凤主演;青年组由华怡青、陈颖、裴燕等主演。
1988年2月23日,上海越剧院演出的历史剧《汉文皇后》,今起拍摄5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编剧张波,导演许诺,金采风饰窦皇后,曹银娣饰汉文帝,肖雅饰窦广平。
1988年5月28日~6月20日,上海越剧院应卜啸龙邀请赴香港演出。袁雪芬任艺术指导,吕瑞英任团长,杨金福、纪乃咸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吕瑞英、金采风、张桂凤、赵志刚等。剧目有《劈山救母》《花中君子》《状元打更》《汉文皇后》《西厢记》《玉镯记》等6台大戏和2台小戏。
1988年12月24日~1989年1月10日,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滑稽剧团童双春、王双庆一行24人,应香港卜啸龙邀请,以上海越剧院赴美演出团名义,赴港演出4场,袁雪芬任艺术总指导兼团长。主要演员有傅全香、金采风、毕春芳、陈琦、沈于兰、张小巧、胡佩娣等。演出剧目有《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前见姑》《赠塔》《后见姑》《三盖衣》《送凤冠》《断桥》《庵堂认母》等。
1989年2月6日~10日,上海越剧院“六代同堂迎春晚会”,先后在人民大舞台、南市影剧院演出。参加演出的有老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金采风;中年演员史济华、陈琦、曹银娣、沈于兰、张国华、胡佩娣、汪秀月、张月芳、王金萍;青年演员赵志刚、钱惠丽、单仰萍、王志萍、胡敏华、陈颖、许杰、章瑞虹、方亚芬、张咏梅、裴燕、钱丽亚、章海灵、董慧敏等。节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一郎》《追鱼》等优秀剧目片断。
1989年4月7日~10日,毕春芳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演出在瑞金剧场揭幕,王文娟、金采风、戚雅仙、傅全香参加祝贺演出。剧目有《书房会》《盘夫》《认子》《赠塔》等折子戏。
1989年5月7日~6月23日,上海越剧院组成访美演出团,袁雪芬任艺术总指导兼团长,徐乃光任副团长,一行27人赴美国纽约丕士大学、林肯艺术中心、新都戏院、旧金山金都戏院演出。剧目有大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和5台小戏。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金采风、陈琦、沈于兰、张国华和特邀的毕春芳、张小巧、胡佩娣等。随同演出的还有童双春、王双庆的独脚戏。共演出17场。
1989年10月19日~11月2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赴武汉市人民剧院和安庆石化总厂俱乐部演出。剧目有《李娃传》《风雨大观园》和折子戏专场。主要演员有金采风、陈颖、方亚芬、章瑞虹、章海灵、黄慧等。
1990年3月14日~16日,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和戏剧界其他著名演员36人,向全市同行倡议为十一届亚运会举行义演。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金采风、周宝奎、陈琦、张国华、曹银娣、孟莉英、汪秀月等演员,在人民大舞台参加“戏曲精英大型演唱会”。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在美琪大戏院演出一场《罗山遗恨》,三团在大众剧场演出一场《血染深宫》。
1990年5月8日,南市区举办“越剧电影展映周”,袁雪芬、傅全香、张桂凤、金采风、周宝奎等老演员,参加开幕式,并到港务局煤炭装卸公司和中华拉链厂,与工人见面进行座谈。
1990年10月18日~20日,“越乡文化节”暨越剧博物馆开馆典礼在嵊县举行。上海越剧界人士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吴小楼、金采风、周宝奎、王杏花、小白玉梅、尹桂芳、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徐进、陈鹏、苏石风、顾振遐、卫震华、薛允璜等应邀与会。18日,上海越剧界老中青演员在嵊县剧院进行祝贺演出,剧目有章瑞虹、陈颖的《李娃传·剔目》,方亚芬、裴燕的《西厢记·琴心》,钱惠丽、王志萍的《皇帝与村姑·狱中》,章海灵的《莲花女传奇》选场,张桂凤的独角戏《石二佬》,金采风、史济华的《祥林嫂·成亲》,赵志刚、胡敏华的《何文秀·哭牌算命》,毕春芳、张小巧的《珍珠塔·后见姑》。
1991年2月4日,上海越剧院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周宝奎、史济华等演员在袁雪芬带领下,赴本市重点工程之一长桥水厂慰问演出。
1991年8月6日起,上海越剧界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毕春芳、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张小巧、韩婷婷、沈于兰等老中青演员,赴新沪钢铁厂、上海制皂厂、飞达羽绒厂等单位,向在战高温第一线的工人们作慰问演出。
1991年8月18日,“灾区在我心中——上海赈灾千人义演”在上海体育馆举行,上海越剧界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王文娟、毕春芳、吕瑞英、金采风、史济华、赵志刚等34位演员,登台参加表演。
1991年11月17日~12月2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赴香港演出了12场戏,剧目有《红楼梦》《紫玉钗》《李娃传》《真假驸马》《桃李梅》《莲花女传奇》及一台小戏。演出最后一场是越剧赈灾义演,由红楼剧团与香港票友协会联合演出,剧目有《楼台会》《打金枝》《孟丽君·书房会》《黛玉进府》《送凤冠》等,由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与香港票友孔爱菊、赵小蝶、徐雪妹、刘泉瑜,同台演出。
1993年10月29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赴香港,参加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香港联谊机构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团长肖炎,副团长徐抗生、尤伯鑫。带去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孟丽君》《紫玉钗》《孔雀东南飞》《真假驸马》《皇帝与村姑》等7台大戏。主要演员有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章瑞虹等。随行有特邀艺术指导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等。
1994年9月22日,上海越剧院的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等青年演员,在杭州参加“ ’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吴小楼、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等老一辈越剧演员也应邀与会。袁雪芬去信祝贺。
1997年6月18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中华儿女携手迎回归—— ’97沪港越剧义演”,在逸夫舞台举行。义演的全部收入将用于兴建中华女子学院的“回归楼”。参加演出的节目有:大联唱《紫金花开香万里》和《盘夫》《送凤冠》《书房会》《赠塔》等折子戏。参加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金采风、周宝奎、曹银娣、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等,以及赵小蝶、张子珠、萧红等香港票友。
1997年6月30日~7月4日,上海越剧院庆祝香港回归,在逸夫舞台举办了“情系回归越剧专场”。剧目有《岭南风云录》选场和新创作的《盼归》《争票》《家祭》《骨肉情深》《花好月圆》等小戏。参加演出的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金采风和赵志刚、史济华、张国华、许杰、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章瑞虹等。艺术指导袁雪芬,艺术总监胡越。
2005年09月24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吕瑞英、刘觉在福州路上海书城六楼戏曲音像馆进行《西厢记》VCD的签名销售活动。
主要作品
在1978年拍摄的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祥林嫂》中,扮演青年祥林嫂。在反映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现代剧《三月春潮》中,扮演女主角玲娣。1981年在《鲁迅在广州》剧中,扮演了许广平。1983年在《汉文皇后》中,扮演了窦皇后。1987年与吕瑞英、刘觉、张桂凤合演的电视片《西厢记》中,扮演崔莺莺。1988年与曹银娣、肖雅主演的《汉文皇后》,由上海电视台摄成电视片。1991年上海音像公司等4单位联合摄录了她的演出剧目集锦《越苑采风》共7集,内容有《盘夫索夫》、《庵堂认母》、《碧玉簪》、《西厢记》、《彩楼记》、《汉文皇后》等剧的折子和片断。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金采风表演艺术集锦》录像带2盒(含MTV卡拉OK)。
获奖记录
2017年07月26日,金采风入选2017年度“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
艺术风格
金采风的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咬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她曾演唱袁派名剧《西厢记》、《祥林嫂》,在演唱时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较亮、力度较强的唱法,赋予唱腔另一种艺术特色,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
金采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不断对唱腔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尤其是对传统的[四工腔],在音调板式、润腔处理等方面加以丰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譬如《盘夫》这出戏,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几乎每个越剧旦角演员都会演唱,有“女子越剧花衫鼻祖”之称的施银花在上世纪30年代便录制过唱片,非常流行。金采风的演唱,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剧中“官人好比天上月”这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原来唱腔处理比较简单朴实,金采风将原来的[四工腔·中板]发展为[四工腔·慢中板],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唱腔主体部分八句主要吸收施银花的唱腔,但在[四工腔]唱腔中糅进了委婉的[尺调腔]润腔因素,显得更细腻优美。如果与施银花唱的这一段相比较,就会发现金采风的唱显得更细致、精美,感情色彩更浓郁。
金采风的唱腔结构严谨,善于用不同板式和节奏、音调润腔的处理,细致揭示人物感情深处的波澜,表演动作和唱腔音乐紧紧相扣。《碧玉簪》也是越剧骨子老戏,其中的“三盖衣”是核心唱段。这段长达70句的大型唱段,以迟缓的[尺调腔·慢板]开头,后转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调板],中间用叠句唱法描述紧张胆怯的情绪;第三次盖衣时,人物内心冲突达到高潮,在一声凄切的哭腔后,转入对定亲回忆的叙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时则转入急切的[嚣板],最后一句以传统的[清板]落调结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转散,生动刻划了李秀英善良的性格,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戏曲视频
戏曲演出
1982年10月18日,上海越剧院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张国华、赵志刚、沈永明、袁东、董觉君参与演出。(详情)
1981年10月14日,上海越剧院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刘觉、沈永明、李秉衡、方云、徐瑞发、凌仲祺、丁沙生参与演出。(详情)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