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凤

张桂凤(1922年11月13日-2012年3月4日),女,生于浙江萧山。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表演艺术家,工老生。
13岁在嵊县学戏,应工老生。1942年10月进上海大来剧场,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的第一批参加者之一。1945年再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解放后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
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好学不倦,戏路宽广,唱腔刚劲质朴,顿挫分明,自成一格。表演真切,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被誉为“性格演员”。所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打金枝》中的唐皇、《九斤姑娘》中的石二佬、《金山战鼓》中的韩世忠、《李娃传》中的郑北海、《西厢记》中的崔夫人、《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祥林嫂》中的卫癞子等角色,个性突出,形象鲜明。1980年代以来,由她参加而被摄制成戏曲电视片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李娃传》、《西厢记》、《打金枝》、《桃李梅》、《三看御妹》、《穆桂英》、《辽宫花溅泪》等。1991年,她将其拿手的折子戏及片段,摄制成6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
个人经历
1922年11月13日出生于浙江萧山县坎山镇。
1936年6月,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戏,拜袁曾灿为师,工老生,兼习小生、花脸,因勤学苦练而冒尖。
出科后参加越明舞台,演出于绍兴、金华、兰溪、常山等地,名声初扬。参加月月高升舞台后,向徽班出身的邢胜奎师傅学习武功基本功,演出了武戏《关公显圣》和功架戏《包公打銮驾》等剧目,打下能文能武的功底。
1941年到上海,在东安越艺社任头肩老生,拜绍剧名演员筱芳锦为师,学会了《二堂放子》、《斩经堂》等绍剧。
1942年转到袁雪芬从事新越剧的大来剧场演戏。
1943年流动演出于上海、杭州、嘉兴、湖州一带。
1945年加盟雪声剧团。在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剧中,突破老生行当,出色地创造了卫癞子一角,蜚声越坛。
1947年,参加了上海越剧十姐妹为筹款创办实验剧场和越剧学校联合义演《山河恋》的活动。继而加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任头肩老生。
1949年上海解放后,进入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1950年随团赴北京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
1951年参加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获演员二等奖。
1953年投入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
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打金枝》中的唐皇,获演员一等奖。
1955年转为上海越剧院主要演员,曾赴民主德国、苏联和朝鲜演出。
1990年与范瑞娟、吕瑞英、陆梅英一起,携带《打金枝》等节目,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五国演出。
1960年起,曾多次到香港演出《金山战鼓》、《西厢记》、《李娃传》、《凄凉辽宫月》等剧目。
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上海剧协理事。
2008年2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2年逝世,享年91岁。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越剧改革。合作者有演员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梅月楼、沈月凤等,首次成立的“剧务部”中的编导、舞美人员有于吟、韩义、蓝明、白涛等,后又增加了南薇、吕仲、徐进等。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
1956年10月19日,上海越剧院一团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9年7月14日,由上海越剧院领导人胡野檎、吴琛带队,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陈少春、史济华、朱东韵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1960年12月23日~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剧目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
1977年7月13日,上海越剧团恢复排演的《江姐》,在中国剧场公演。主演者为李璐、金美芳、张国华、张桂凤、许矞云、刘觉、孟莉英、沈永明等。
1982年7月26日,上海越剧院袁雪芬院长率领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等80余人,赴上港六区(南站码头),慰问战高温的码头工人。
1983年12月25日~1984年1月21日,上海越剧院在袁雪芬院长率领下,偕同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陈琦、张月芳等主要演员,赴浙江嵊县作“回娘家探亲演出”。剧目有《李娃传》《春香传》《瑞云》3台大戏和《打金枝》《葬花》《试玉》等1台小戏。在嵊县剧院共演出了36场,观众达4.7万余人次,四川、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兄弟剧团,也派员前往观摩。
1984年6月3日,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张成之率领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等主要演员,赴淮安演出,剧目有《打金枝》《情探·阳告》《西园记》选场。
1986年5月11日~6月11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名称,赴香港作商业性演出。袁雪芬任艺术总指导,团长乐美勤、副团长吕瑞英、纪乃咸。主要演员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赵志刚、陈琦、金美芳、沈于兰、华怡青、陈颖、许杰、史济华等,全团演职员68人。剧目有《红楼梦》《花中君子》《三看御妹》《何文秀》《彩楼记》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折子戏《送凤冠》《盘妻》《赖婚记》等,演出28场,观众31899人次。
1986年10月中旬,全国中青年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发奖大会,及越剧博物馆奠基典礼,在浙江嵊县举行。上海的赵志刚、钱惠丽、杨文蔚、周雅琴,获优秀演员奖;胡敏华、王志萍、沈于兰、肖雅、金静、张月芳,获演唱奖。吕瑞英、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等,参加了发奖大会和奠基典礼。
1988年5月28日~6月20日,上海越剧院应卜啸龙邀请赴香港演出。袁雪芬任艺术指导,吕瑞英任团长,杨金福、纪乃咸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吕瑞英、金采风、张桂凤、赵志刚等。剧目有《劈山救母》《花中君子》《状元打更》《汉文皇后》《西厢记》《玉镯记》等6台大戏和2台小戏。
1991年10月18日,浙江新昌石城艺术节揭幕,尹桂芳、张桂凤、吕瑞英、戚雅仙、张云霞、尹小芳、赵志刚等,前往参加活动并演出。
1997年6月18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中华儿女携手迎回归—— ’97沪港越剧义演”,在逸夫舞台举行。义演的全部收入将用于兴建中华女子学院的“回归楼”。参加演出的节目有:大联唱《紫金花开香万里》和《盘夫》《送凤冠》《书房会》《赠塔》等折子戏。参加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金采风、周宝奎、曹银娣、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等,以及赵小蝶、张子珠、萧红等香港票友。
1997年6月30日~7月4日,上海越剧院庆祝香港回归,在逸夫舞台举办了“情系回归越剧专场”。剧目有《岭南风云录》选场和新创作的《盼归》《争票》《家祭》《骨肉情深》《花好月圆》等小戏。参加演出的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金采风和赵志刚、史济华、张国华、许杰、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章瑞虹等。艺术指导袁雪芬,艺术总监胡越。
演出剧目
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好学不倦,戏路宽广,唱腔刚劲质朴,顿挫分明,自成一格。表演真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被誉为“性格演员”。所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打金枝》中的唐皇、《九斤姑娘》中的石二佬、《金山战鼓》中的韩世忠、《李娃传》中的郑北海、《西厢记》中的崔夫人、《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祥林嫂》中的卫癞子等角色,个性突出,形象鲜明。80年代以来,由她参加而被摄制成戏曲电视片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李娃传》、《西厢记》、《打金枝》、《桃李梅》、《三看御妹》、《穆桂英》、《辽宫花溅泪》等。1991年,她将其拿手的折子戏及片段,摄制成6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
艺术风格
张桂凤戏路宽,在表演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注重刻划不同人物的个性,有“性格演员”之称,譬如在《祥林嫂》中,她一人饰二角,一个是卫癞子,是典型的浙江流民的形象,一个是吴妈,仅仅一句台词,但把精神麻木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在唱腔上较多吸收绍剧高亢的音调和棱角分明的润腔方法使唱腔激昂奔放,富有力度,从而增强了男性气质。如《二堂放子》,“何日骨肉能聚首”这段[尺调腔·慢板],是刘彦昌在二堂看书偶见落花瓣瓣、秋风瑟瑟不禁思念圣母时唱的,唱腔旋律流畅,刚健质朴,韵味浓郁;该剧中的“华山圣母是儿的娘亲”唱段,是以[尺调腔·二凡]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过门和唱腔都吸收自绍剧,但又加以越剧化,唱得感情真切深厚。
张桂凤组织唱腔的能力很强,能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第六场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李娃传》中的“训子”吸收了绍剧的音调,充分表现出人物激愤的情绪。
张桂凤创腔时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的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凄凉辽宫月》中道宗唱的“眼前丽人赛观音”这段唱,根据这位骠悍人物的特点和具体情境,吸收借鉴了绍剧的[平阳调]因素;《祥林嫂》中卫癞子的“东南西北全走遍”这段唱,根据人物不务正业、四处游晃的特点,继承运用了越剧早期的[平板]唱腔。这样做既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
主要传人
张桂凤的传人有王金萍、董柯娣、章海灵、费禄姣、乐彩珍、张国华、张承好、吴群等、周勤等。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