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乳名群儿,斋名缀玉轩,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为著名花旦,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员,母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
梅兰芳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18年后,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
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在音乐、唱腔、台词、舞蹈、舞美、服饰、化妆乃至理论教学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和实践积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派弟子很多,著名的有魏莲芳、李世芳、言慧珠、杜近芳等人,其子葆玖也宗梅,颇具乃父风范,其女葆月,工余派老生。
个人经历
梅兰芳幼从吴菱仙习青衣,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当年秋,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科班在吉林演出,给他更名“梅兰芳”。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1914年,他再次到上海,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回京后,他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同年,他与王蕙芳师事陈德霖,是“老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徒弟,因此学的最多,陈德霖还曾陪梅兰芳演出过《金山寺》、《风筝误》等戏。
1916年,他第三次到上海,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体系,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和剧目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丰富的不断创造和发展,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旦行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
1921年,他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50年,他回北京定居。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同时,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18年10月19日,余叔岩与梅兰芳首次合作演出,在北京吉祥戏院上演《游龙戏凤》。
1924年10月08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11月29日,结束返回北京。此行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9年12月28日,梅兰芳离北平,组织戏团赴美国演戏。孟小冬与梅兰芳在寓所送别合影。
1931年01月21日,梅兰芳、马连良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录唱片两张,计有《打渔杀家》一张,《宝莲灯》《四郎探母》共一张,由赵桂元京胡、乔玉泉司鼓。
1936年,梅兰芳收当时已有“小梅兰芳”之称的李世芳为徒,同时拜师的还有毛世来、张世孝、刘元彤,李世芳等人此时尚未出科。
1951年04月0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延安平剧研究院,1949年迁进北京改组为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京剧研究院。建院之初,院部设研究、编辑、资料等部门,下辖戏曲实验学校,京剧实验工作一、二、三团,曲艺实验工作团和评剧团等。梅兰芳任院长,程砚秋、马少波、罗合、周信芳任副院长。马彦祥应邀出席该院的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发言祝贺。
1952年08月01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由马彦祥任秘书长、王亚平任副秘书长,田汉、沙可夫、老舍、梅兰芳、吴雪、张光年、罗合如、曹禺、李纶、张庚、欧阳予倩等18人组成的。由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等单位,抽调数十位干部协同工作。筹委会举行多次会议,对生活招待、剧种剧目、会演日程、票务、评奖等问题逐项形成决议。
1957年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正式成立,韩世昌任院长。建院当天祝贺演出,梅兰芳特意携手韩世昌、白云生,三位大师合作演出了《牡丹亭·游园惊梦》。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原名畹华,1894年生于北京。8岁随父梅竹芬先生学戏,乃父给其取艺名梅喜群。早年的梅兰芳并无过人天赋,他被一位戏曲名家评价为呆滞的“死鱼眼睛”。梅兰芳并未心灰意冷,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他每天仰望长空,双眼同鸽子一起飞翔,每天俯视水底,双眼同金鱼一起遨游。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终于练出了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顾盼生辉梅兰芳能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最后红遍神州,誉满天下,吉林巨商牛子厚功不可没。在一次彩排中,牛子厚意外地发现了一位名叫梅畹华、艺名叫梅喜群的旦角,唱做俱佳,梅喜群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特别是他在演出之余那种静若处子的沉静,更让独具慧眼的牛子厚为之动心。牛子厚认为这个小艺徒大可造就,值得费心栽培,不惜代价为其延请名师点教,要将他培养成为专唱花旦戏的台柱子。牛子厚认为梅喜群这个艺名不好叫,便很热心地对梅畹华说:“孩子,一个名旦角光有才艺还不行,还要有个好名号才行。我替你做主,将你艺名喜群改为兰芳,你看怎样?”梅畹华欣然同意。梅老先生说,牛子厚是取“梅兰秋菊满堂芳”之意而用之。这个艺名便被梅畹华一直沿用下来。随着梅兰芳名气越来越大,他成为了中国京剧界当之无愧的大师,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比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瑞典王储夫妇都慕名前欣赏梅兰芳的表演,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露出了芬芳。
艺术风格
他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由于养到功深,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故其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从而高音宽圆,低音坚实,到晚年仅音高稍有变化,依然珠圆玉润,无一句有气馁音懈之处。他精通音律,吐字讲究五音、四声、尖团,而不拘泥。发声善用共鸣,无论何种音韵的字都能使之如莺声圆啭。
他的演唱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具有端庄娴雅的古典美,平和中正,恰到好处,处处出自天然,全无人为斧凿痕迹,在表面规矩平淡之中显现出深沉含蓄的内在魅力。他的唱、做完全由传统中来,无一腔一式无来历,但又无一腔一式照搬传统,故能使人耳目全新而毫无刺耳棘目之感。看上去似无明显特色,实即梅派艺术的特色。
他的唱基本宗陈德霖与时小福,在早期的唱腔中可窥见陈德霖与时小福的影响,尚不免有见棱见角、过于方正之处。后来吸收了王瑶卿之长,尽管行腔层次分明而已无顿挫痕迹,尾音虽仍有重落之处,却自然大方,一无懈滞,已完全化为梅腔,其“化”的方式并非仅仅磨去棱角,舍弃方正,而是以梅氏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它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润腔时,他从不用任何加“花”的手段如颤音、滑音和装饰音,亦不行险腔、怪腔,只以传统的方式唱出与别人截然不同的优美旋律,也不强调使用闪、垛、拖、顿等讨俏的技法而使之自然顺畅流利。
他还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目内容的需要设计了大量新的唱法,如《春秋配》中采用的南梆子加哭头,以及《太真外传》中由西皮倒板转慢三眼,南梆子转快流水、转反四平调等等,因衔接处天衣无缝,听来只觉和谐圆润,有宛如本来就应如此的感觉。因唱腔的平易无奇,他的许多著名唱段特别是《四郎探母》、《女起解》、《玉堂春》等旦行各派共有的剧目中的唱腔,不径而走,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
梅兰芳的念白富于情感,人物个性鲜明,中年以后,湖广韵、尖团字的运用臻于化境,完全成为艺术化了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其韵白以《汾河湾》、《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奇双会》等剧为代表,京白以《穆柯寨》、《能仁寺》、《四郎探母》等剧为代表,适度、自然、甜美,且处处顾及人物身分和剧情,并与身、手、步法、面部表情融为一体。
他的做工与身段经多年琢磨加工,做到了精美绝伦,总体上突出一个“圆”字,不仅背影都有“戏”,即使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的表演都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他化用了大量昆曲的表情、身段与步法来充实京剧的舞台表现能力,如《贵妃醉酒》、《宇宙锋》、《生死恨》等剧就借鉴了昆剧《瑶台》、《思凡》、《刺虎》的表演,而有点睛之妙,尤其能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极其准确、细致地体现出来,如《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剧,均有所饰人物努力压抑内心的悲伤忧虑而强作镇定或故作欢颜的情节,他的表演恰如其分,无懈可击且蕴含激情,不仅观者受到强烈的感染,甚至同台演员都受到震撼而情不自已。
在集中各种表演技巧塑造人物的同时,他又能“惜墨如金”:如眼神,在关键时目光一放倍增神采,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水袖,他的水袖功夫极好,却从不滥用,总是以最简捷的方式做出最精炼的动作,如《宇宙锋》中的几次摔袖,有刀斩斧截的力量,决不花梢,对于衬托赵女破釜沉舟的决心是最好的烘托。
在舞蹈方面,他编演的剧目有许多是歌舞并重的,各自有不同的创造,如羽舞(《西施》)、绸舞(《天女散花》)、盘舞(《太真外传》)、拂尘舞(《洛神》)、镰舞(《黛玉葬花》)、剑舞(《霸王别姬》)、袖舞(《嫦娥奔月》)、丝纶舞(《廉锦枫》)等,一方面化自昆曲的舞蹈身段,一方面提炼自生活,如《俊袭人》中的扑萤舞,就完全用低架子持扇作舞,以示与扑蝶的不同。他所编演的新戏及传统剧目中,有经常、大量的露手表演,手势的运用精致、优美,富变化,亦是他表演的特色之一。
他的武功极有根底,又曾习跷工,步法准确而且轻盈迅捷,开打干净漂亮,又于武打中融入舞蹈,所以匀净婀娜,美而且帅。他的全部表演与唱腔都精雕细刻,不断改进,删繁就简。去冗存菁,因此一个剧目每次演出都常有细节的不同,能够日臻完美;以高度的形式美陶醉观众。
梅兰芳还在服装、扮相方面开辟了旦角艺术的新的领域。他参考古代仕女画及神像雕塑首创古装头画与古装裙服,使古老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新的形象。又首先在伴奏中加入二胡,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他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创造出大量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成为京剧旦行艺术继往开来的巨匠,从而拥有最大数量的观众和追随者。
演出剧目
他的代表曲目有:梅派名剧《木兰从军》、《凤还巢》、《红线盗盒》、《麻姑献寿》、《上元夫人》、《千金一笑》、《抗金兵》、《春灯谜》和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时装戏有《一缕麻》、《邓霞姑》、《孽海波澜》、《宦海潮》等;传统戏则有《桑园会》、《战蒲关》、《游龙戏凤》、《回荆州》、《别宫》、《祭江》、《彩楼配》、《三击掌》、《探寒窑》、《武家坡》、《大登殿》、《二进宫》、《三娘教子》、《汾河湾》、《南天门》、《穆柯寨》、《穆天王》、《樊江关》、《虹霓关》、《五花洞》、《武昭关》、《御碑亭》、《芦花河》、《审头刺汤》、《打鱼杀家》、《二堂舍子》等。他在昆曲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所演昆剧和吹腔戏也都具梅派风格,常演的有《金山寺》、《断桥》、《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佳期拷红》、《刺虎》、《奇双会》等。
获奖记录
1952年11月14日,梅兰芳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
1989年10月12日,梅兰芳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弟子传人
前室王明华,续室福芝芳。女梅葆玥工老生;子梅葆玖继承祖艺工旦行,为梅门四代旦角演员。
弟子有(按姓氏笔画):丁至云、马小曼、马金凤(豫剧)、于素秋、王志怡、王佩瑜、王素琴、王熙春、王慧萍、毛世来、毛剑秋、云燕铭、申丽媛、白玉薇、卢燕、刘元彤、刘肖梅、刘淑华、阎立品(豫剧)、许守义、关肃霜、阳友鹤(川剧)、毕谷云、吕慧君、红线女(粤剧)、任颖华、华慧麟、言慧珠、沈小梅、沈曼华、汪剑耘、李元芳、李世芳、李玉芝、李玉芙、李玉茹、李吟香、李丽、李金鸿、李国粹、李香匀、李砚秀、李桂云(梆子)、李湘君、李斐叔、李蔷华、李毓芳、李慧芳、李慧琴、李碧慧、李薇华、李燕香、杜近芳、杜丽云、杨玉娟、杨荣环、杨秋玲、杨维君、杨慧敏、杨畹侬、张南云、张世孝、张君秋、张春秋、张志英、张曼玲、张淑娴、张蝶芬、张丽娟、陈书舫(川剧)、陈永玲、陈正薇、陈伯华(汉剧)、吴若兰、邹慧兰、范玉媛、罗惠兰、周曼如、高玉倩、高华、徐东来、徐再蓉、徐碧云、梁小鸾、唐富尧、赵文漪、赵慧娟、胡蝶、胡芝风、胡漱芳、南铁生、陶默庵、郭建英、海碧霞、贾世珍、顾正秋、顾景梅、韩淑华、秦慧芬、章遏云、黄世恩、曹慧麟、崔秀茹、童芷苓、谢虹雯、谢黛琳、喻志清、舒昌玉、程砚秋、焦鸿英、新凤霞(评剧)、新艳秋、醉丽君、冀韵兰、魏莲芳,共115人。其中,早期弟子有徐碧云、程砚秋、李斐叔、魏莲芳及新艳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