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菊仙

来自戏曲百科

孙菊仙,原名濂,字宝臣,号学年。出生于1841年,天津人。

孙菊仙早年是武秀才,曾参与镇压太平军。30多岁以后由业余爱好京剧而下海从艺,师事程长庚,唱老生。又接受了张二奎的影响,继承了程、张两派演唱直腔直调、不尚花哨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孙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世称“孙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他同谭鑫培、汪桂芬合称老生“新三杰”。

他的嗓音宽厚高亮,音量极大,每一放歌,浩瀚洪阔有如雷鸣。其唱腔淳朴苍劲,能以气行腔,磅礴充沛而少转折,长腔也不常见,虽粗服乱头却别具魅力,真挚朴实感染力强,令听者动容。他的念白,吐字饱满,有棱有角,间有天津方音,又吸收了王九龄既上口、又接近口语的念法,铿锵有力,爽朗风趣,无作戏痕迹。

他的唱腔、唱法、念白诸方面的特色大多被后来的一些名家吸收,如麒(周信芳)派得其粗豪苍劲,马(连良)派取其风趣自然,高(庆奎)派传其慷慨奔放,甚至刘(鸿升)派也取法于他的悲壮激昂。孙菊仙的特色唱腔在丑行演员萧长华的唱段中也有所体现。

他在“新三杰”中属守旧类型,但也有所创造。他的唱、念纯以气胜,并且善于通过气息的放与收、音量的大与小、声调的高与低、节奏的疾与徐、行腔的曲与直等方面的对比,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取得感人的效果。如《逍遥津》、《李陵碑》、《乌盆记》等剧目中的大段唱工即是这样处理的。

他的代表剧目有《雍凉关》、《七星灯》、《搜孤救孤》、《搜府盘关》、《完壁归赵》、《马鞍山》、《卧龙吊孝》、《胭粉计》、《善宝庄》(即《敲骨求金》)、《雪杯圆》、《骂杨广》、《洪羊洞》、《三娘教子》、《四进士》等。

孙菊仙不仅演技高超,品德也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卖高价票。他90岁高龄时,还在津京两地为慈善事业举行义演。在上海演出时,被旅沪天津人亲切地称为“老乡亲”,后来叫响,他便以“老乡亲”为艺名。晚年终于天津故居。

孙派艺术的直接传人不多,双阔亭、时慧宝分别继承了他的高亢挺峭和低回浑厚,天津票友王竹生、李东园等学孙也有相似之处。


孙菊仙天津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一年),少年时,因喜好唱戏和习武而废学,曾赴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因挽弓伤臂落第。在京得从名伶程长庚学戏。其后辗转于行伍和粮行,海运等业,终无所成。三十五岁到上海谋生,在升平轩茶园以“孙处”为名,登台演戏,声名大起。三十六岁北归,在北京正式下海,以程(长庚)派为号召,用功钻研,剧艺精进,红遍京都。先后搭过嵩祝成部、三庆、四喜、天庆等班演唱。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选入升平署,并在储秀官任教,充供奉十三年。

庚子年后,又到上海,居沪十年,与伶界友人合作,办过天仙茶园、春仙茶园、新舞台等戏院,组班演出,直至老年,嗓音不衰。旅沪天津观众称之为“老乡亲”。民国初年始返天津。一九三一年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孙菊仙天赋佳喉,表演苍劲浑厚,激情充沛。学程而发展为自成一派,为人所难及。清末民初,在梨园中与谭鑫培、汪桂芬齐名,被誉为“老生三杰”。拿手剧目有《浣纱计》、《鱼藏剑》、《教子》、《寄子》、《双狮图》、《骂杨广》、《乌盆计》、《马鞍山》、《完璧归赵》等,还独创《逍遥津》一剧。中年喜演《战太平》、《南阳关》等靠把戏。

当年善学孙菊仙者,在票友之中首推天津盐商窦砚峰,可惜过早逝世;再有王竹生、尚仙舫、海上名画家陈网权等人,也都学有所得。在梨园中学孙派者,有双处、时慧宝、刘永奎等人。后来成为名家的马连良,曾拜晚年的孙菊仙为师。

孙派艺术唱腔高昂,十分难学。孙菊仙逝世后已成绝响。其后的京剧名演员汪笑侬、刘鸿升、高庆奎、周信芳、马连良等人,虽各有师承,各自成派,但他们的好多唱腔和表演程式,系从孙派溶化而来,从中不难寻出踪迹。

孙菊仙生前标榜一不照相,二不灌唱片。所以除非至亲好友很难给他拍照,留有遗照寥寥无几。灌唱片,只有三张,即《探母》、《上天台》、《鱼藏剑》三段。外间流传的其他剧目唱片,据说是善学孙派的双处所唱,笔者邀友鉴别的那一张,也不例外。

戏曲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