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
谭鑫培,名金福,艺名小叫天。出生于1847年,湖北江夏(今武汉市)人。
谭鑫培,湖北武昌人,生于道光二十六年,就是1847年,1917年去世。他出生于梨园世家,原名金福,字鑫培,艺名"小叫天",是同光年间颇负盛名的京剧老生"后三杰"之一。
谭鑫培幼年随父谭志道进北京,入金奎科班,先工武生,后改老生。因其父有“叫天”之称,故他被世人称作“小叫天”。出科后,他搭永胜奎班和三庆班演出,并向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学艺。1880年,他转入四喜班,不久即自组同春班。1890年任踦平署外学民籍教习,专演老生戏。1900年后,演技愈趋成熟,被京、沪两地称为“伶界大王”。
他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卢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
他的唱腔明快舒展,经谭鑫培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他一反老三派的质朴雄浑、黄钟大吕,而大胆地融入青衣、花脸的唱腔和曲艺中的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等唱法,创立了圆润柔美、巧俏多变的新风格。并且,由于他所借鉴、吸收的新成分都经过充分的融会贯通,完全纳入京剧声腔艺术的规律之中,因而浑然一体,毫无生硬支离的感觉。
他变徽音为鄂音,大量使用湖广音,增加了字的读音。字音的多度带来了唱腔的灵活多变,丰富了演唱的表现力。他的唱工到晚年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较之中期的华丽繁荣更显得简洁精致而有疑炼之美。他的嗓音被称为“云遮月”,圆润甜亮,略有沙音而益增其美,行腔时高音刚而不直不硬,低声柔而不沉不懈,嘎调又宽又亮,并且具有很高的润腔技巧。
他一生创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唱、念、做、打方面均有独特风格,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文武昆乱不挡,至今仍被京剧老生所宗法。他与孙菊仙、汪桂芬并称老生三杰。
谭派的代表剧目有《盗宗卷》、《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太平桥》、《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长沙》、《捉放曹》、《搜孤救孤》、《当锏卖马》、《桑园寄子》、《碰《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状元谱》、《失印救火》、《清风亭》、《一捧雪》、《南天门》、《桑园会》、《武家坡》、《汾河湾》、《打渔杀家》等。他还移植了其他剧种及其他行当的剧目。
他的弟子仅王月芳、余叔岩二人,早期传人有刘春喜、李鑫甫、张毓庭、贾洪林、贵俊卿等人,其子谭小培、婿王又宸宗谭氏中期的唱法为多,只有余叔岩、言菊朋等对谭氏晚年的唱法有较全面的继承。
谭鑫培(1847一1917)原名金福,原籍湖北江夏人。其父志道,演老旦,有“叫天”之称。他被世人称作“小叫天”。幼入金奎科班学武生,出科后搭入永胜班担任配角。变声期间改演武生,在京东一带流动演出。回北京后入三庆班,以演《神州擂》、《金钱豹》、《攻潼关》、《长坂坡》、《挑华车》、《五人义》、《恶虎村》等武戏崭露头角,班主程长庚指派他为“武行头”。嗓音恢复后,又开始演唱老生戏。他是程门弟子,但能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例如:《镇潭州》、《状元谱》学程长庚,《空城计》、《碰碑》、《当锏卖马》学余三胜,《乌盆记》既学余派,又学王九龄,《失街亭》、《王佐断臂》学卢胜奎,《盗宗卷》、《失印救火》、《清风亭》、《一捧雪》学张胜奎;他还向二路老生崇天云学《南天门》,向冯瑞祥学《武家坡》和《奇冤报》的唱腔,到上海向善创新腔的孙春恒(孙小六)学新腔,向秦腔老艺人老达子红学《桑园会》、《连营寨》的表演。并且加以融化、整合,使之化为己有。这些剧目都是“谭派”的看家戏,久演不衰。
谭鑫培善于革新,如《搜孤救孤》,卢胜奎演时以公孙杵臼为主,经他加工后,成为以程婴为主角的戏。其他如《珠帘寨》、《连营寨》、《空城计》等戏,经他删减增益,更为精炼精湛,成为后学所宗法的上演剧目。
由于他在艺术创造上的卓著成就,为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极其深远。当时的北京有“满城争说叫天儿”的说法,有“伶界大王”的美誉,与汪桂芬、孙菊仙并称为后“三杰”、后“三鼎甲”。
他的传人有刘春喜、贾洪林、贵俊卿、余叔岩,其子谭小培,女婿王又宸等人。至于私淑者,更是“无生不学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