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 京剧旦行演员,京剧剧作者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男,京剧旦角、剧作家。原名欧阳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笔名春柳、桃花不疑庵主,湖南浏阳人。
1902年东渡日本,先后在成城中学以及明治大学、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1907年参加“春柳社”,与李息霜、曾孝谷、陆镜若等在东京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后在上海组建“新剧同志会”,演出《家庭恩怨记》、《猛回头》、《社会钟》、《热血》等话剧。他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1914年他开始编演京剧新戏《宝蟾送酒》、《馒头庵》、《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潘金莲》等。同时向陈祥云、林绍琴、克秀山、李紫仙、周福喜等人学习京剧青衣、花旦、刀马旦戏,向薛瑶卿学习昆曲戏。参加“新舞台”,与夏月恒、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冯子和、毛韵珂等人合作。他还创作了《哀鸿泪》等一些运用京剧形式表现现实生活的剧目。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导了《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戏,激励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热情。他与田汉成为当时戏曲改革的倡导者,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他的表演在继承京剧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能够兼收南北各派之长,大胆进行演出形式的革新,在戏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曾与梅兰芳齐名,并称为“南欧北梅”。出生:1889年5月1日,光绪十五年(己丑)四月初二日逝世:1962年9月21日,农历壬寅年八月廿三日人物分类京剧 旦行演员京剧 剧作者
欧阳予倩(1889—1962),活动家。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著名戏剧教育家、戏曲改革先驱者。湖南浏阳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并加入早期话剧团体春柳社。回国后组织文社剧团到各地演出话剧。他学习并改良京剧,1915年成为正式京剧演员,颇有声誉。1918年在南通办伶士学校,并任校长,培养了一批年轻京剧演员。1921年,在上海南同艺术学院执教。
1929年2月,欧阳予倩应广东省政府主席之邀,来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任所长。任内在所中设戏剧杂志社,出版双月刊杂志《戏剧》,还在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上编辑《戏剧周刊》,扩大了粤剧的宣传,对发动社会各界“合着去建设粤剧的新生命”起了积极作用。他还在所内设戏剧学校,校中设演剧、文学两个系,演剧系分话剧班、歌剧(即粤剧)班。歌剧班聘请粤剧名教师花鼓江及粤乐名家易剑泉、吕文成等教授表演技艺及粤曲,又请京剧师傅周宝奎教授北派武功。他亲自编导五幕粤剧《杨贵妃》,由学生们于1931年7月在广州海珠大戏院演出,有粤剧史家认为“粤剧演出通过导演发挥重要作用的应自欧阳予倩开始”。欧阳予倩对广东优界粤剧养成所也十分关心,曾到养成所讲过有关粤剧的课程,并组织研究所与养成所互相观摩交流教学经验。1931年11月戏剧研究所结束后,欧阳予倩仍关心粤剧。
欧阳予倩发表了一批粤剧评论文章。他在《戏剧周刊》上发表评论,对有些人提出“可以保留粤剧新腔而要摒弃粤剧传统艺术”的主张,不是压制,而是采取团结、说理、辩明是非的态度,为戏剧研究与批评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他论及粤剧的有影响文章有《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书〈粤剧论〉后》(先后发表于1929年《戏剧》一、二期),《粤剧浅识》(发表于1949年2月香港《大公报》),《试谈粤剧》(3万多字,1953年发表,后收入《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谈粤剧》(《试谈粤剧》的修改本,收入其论文集《一得余抄》)。
欧阳予倩还编导过一批电影、京剧及话剧。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兼桂剧团团长,写有《桃花扇》等桂剧剧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任电影编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