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豫剧演员)

来自戏曲百科
常香玉
豫剧皇后、豫剧常派创始人
常香玉《断桥》
常香玉《断桥》
豫剧演员

豫剧演员

本名张妙玲、张欣山
民族汉族
籍贯河南省巩县
出生1923年9月15日
河南省巩县
逝世2004年6月1日(2004岁-06-01)(80岁)
河南省郑州市
行当旦行
流派豫剧常派
代表作品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
著名角色花木兰、红娘、黄桂英、白素贞
首次登台豫剧《老包铡陈世美》1932年
相关团体豫剧五大名旦
获奖记录师徒关系

豫剧演员旦行豫剧常派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调祥符调等,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23-09-152004-06-01

她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艺名来历

常香玉原名张妙龄,又名张欣山。她父亲张福先是个唱丑角的艺人,9岁时她随父搭班演戏。1934年,常香玉11岁时,巩县张氏族长以唱戏为下九流为由,不准张姓人唱戏,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其父张福仙气愤之中为张妙玲改姓其干爹常会庆的姓,取楚霸王项羽二字谐音改名常香玉。

另一说有一年散班后,随父从密县回家,借宿在一家水烟铺里,那晚店铺失火,把父女俩的衣物全部烧光。大冷天父女俩冻饿难忍,集镇饭店有位下面条的常师傅,叫自己的女儿送来面条和衣服。为了感谢这位好心的常师傅,张福先就让女儿认他为干爹,并改名为“常香玉”。玉者,高雅纯洁、坚固之意,姓、名意义相联系,表现了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要艺术之花常香不败;为人处事,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心灵纯洁,坚贞如玉。

个人经历

年轻时的常香玉

1923年9月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

1938年,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同年赴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访问苏联、匈牙利等国。

1953年,率团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常香玉任院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12月,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掖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了“香玉杯”杯名。

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37年,常香玉在父亲等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

1994年4月12日,历时八个多月的“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在郑州举行颁奖大会,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成为这次选拔赛金奖获得者。为表彰在戏剧界享有盛誉的豫剧老五大名旦的贡献,组委会决定授予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位表演艺术家“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

个人生活

丈夫:陈宪章,剧作家。曾任香玉剧社副社长。有五个子女。

父亲:张福仙。豫剧西府调艺人。

艺术特色

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 “常派”,顾名思义,是指以常香玉为代表的豫剧艺术流派,是常香玉在艺术形式上博取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和坠子、大炮之长,创作的豫剧流派。

“常派”不但保持了豫剧的朴素大方、高昂奔放的特点,而且又不乏优美华丽、细致委婉的表情;其唱腔神韵天然,格调新颖,以声画情、以情带声,余音绕耳,不绝如缕;其演出风格刚健清爽、细致风雅,常使人目不暇接;在表达人物内涵的思维情绪上绘声绘色,内在艰深、性格鲜明,一人一帽,尽态极妍,一剧之中,各为千秋。

她的唱腔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反复磨练出来的,所以她的唱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考验唱腔,常给人以新颖奇丽之感。

演出剧目

根据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石磊提供的资料介绍,常香玉1932年登台演出的第一出戏是《老包铡陈世美》(饰英哥);她学戏的第一出戏是《洪月娥背刀》;她演的第一个现代戏是《打土地》;她唱的最响的是《花木兰》;她人生的最后一个“封箱戏”剧目《拷红》(饰崔夫人)。

堪称常派剧目精品或经典演出剧目为:1938年2月5日首演:《打土地》(豫剧第一个现代戏)(饰青衣农妇);1945年首演《秦雪梅吊孝》(饰秦雪梅);同年首演《拷红》(饰红娘);1952年首演《花木兰》(饰花木兰)参加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获演出二等奖,常香玉本人获荣誉奖;1956年8月首演《桃花庵》(饰窦氏);同年首演《花木兰》(电影艺术片)(饰花木兰)。这也是豫剧第一部电影;同年首演《大祭桩》(饰黄桂英);1957年12月12日首演《五世请缨》(饰佘太君);1959年首演《破洪州》(饰穆桂英)。该剧1959年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并得到毛泽东的赞赏。同年12月1日首演《三哭殿》(饰银屏公主);1961年首演《游龟山》(饰胡凤莲);1964年元旦首演《朝阳沟》(现代戏)(饰栓保娘),演出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同年5月30日首演《李双双》(现代戏)(饰李双双);1965年6月9日首演《人欢马叫》(现代戏)(饰吴大娘),同年被拍摄为电影;1974年10月9日首演《红灯记》(现代戏)(饰李奶奶);1980年4月9日首演《断桥》(饰白素贞);1981年12月首演《柳河湾》(饰郭大脚)。

此外,她于1977年为郭沫若诗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东风第一枝》谱曲及《怀念周总理》的清唱段子,亦颇具特色。

社会职务

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获奖记录

1987年,获中国艺术节(中南)荣誉奖。

1989年,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4年6月,获纽约华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终生成就奖”。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1989年10月12日,常香玉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人物评价

常香玉是一位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豫剧“常派”艺术的创始人,她还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是对豫剧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代宗师,她演出的《花木兰》可以说是誉满全国。常派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声腔上,也表现在她的所有演出剧目和塑造的艺术形象上。其唱腔更具特色,朴实、新颖、自然、独特,既激昂慷慨又细腻委婉,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和节奏感。

师徒关系

师父:翟燕身周海水

同门:常香玉(豫剧演员)、​苏兰芳

徒弟:卢玉琴孙玉菊崔玉荣房新枝李金枝(豫剧演员)杨美荣汪荃珍王希玲王惠(豫剧演员)索海燕菅爱梅虎美玲高玉秋

戏曲演出

1978年05月10日,河南省豫剧院北京天桥剧场演出,常香玉高洁马琳柳兰芳王善朴陈新理袁秀荣左奇伟杜启太参与演出。详情

1978年05月08日,河南省豫剧院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豫剧朝阳沟》,魏云韩玉生常香玉卢兰香郭建民杨华瑞张月婷姚灵生参与演出。详情

1974年10月09日,河南人民大剧院演出豫剧红灯记》,常香玉参与演出。详情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