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品

来自戏曲百科
OOjs UI icon notice-warning.png 此页面的内容及资料需要整理,整理后部分内容可能会删除。


阎立品生于1921年2月7日,逝于1996年8月11日,原名阎桂荣,豫剧演员,封丘县荆隆宫乡仝蔡寨村人。阎立品早年拜杨金玉为师,1954年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收为弟子,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是中国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阎立品的代表剧目有《秦雪梅》《碧玉簪》《盘夫索夫》《游龟山》《西厢记》等。阎立品主攻闺门旦,逐渐形成了“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为豫剧闺门旦的表演艺术开拓了一个新天地。阎立品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豫剧艺术上,她的剧目家喻户晓、久演不衰。


豫剧大师阎立品,1921年2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仝蔡寨村,原名阎桂荣。家里祖辈务农,父亲阎彩云是豫剧祥符调著名男旦艺人,母亲李青枝,生她姐弟三人。迫于生活贫困,1932年她十岁时,拜杨金玉为师学戏。次年初,阎桂荣登台演出了她第一个戏《打金枝》。由于她扮相美,个头小,奶腔优美动听,多次获得观众掌声,因此赢得个“小闺女”的昵称。挂牌阎桂荣。

1936年4月,她随父亲到太康民醒社搭班,接受了家传技艺,父亲将拿手剧目,文武绝活亲手传授给她,对她的艺术成长影响很大。特别是父亲教她的艺术训言“戏贵一角独,技贵一招绝”,成为她艺术创新的追求境界。

阎立品(1921年2月7日—1996年8月11日)女,原名阎桂荣,豫剧五大名旦,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省封丘县人。生在河南省封丘县仝蔡寨村。她的父亲阎彩云是清末民初著名豫剧男旦。

家乡是一个瘠土贫困之乡。天不下雨,遍地是白茫茫的盐碱地,难长庄稼;一旦下雨,又是一片汪洋。黄河在境内改道,风起时流沙滚滚,风停后聚沙成丘。人民饥寒交迫,多逃亡他乡。

她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老祖们姓高,无后,收养荆隆宫阎姓为嗣。后来,认姓归宗。她的祖父阎树生,兄妹三人,她二爷学得一手好画,专为庙宇画壁画,云游他乡不知去向;她的姑奶奶嫁到开州,去而未返。祖母刘氏,娘家住顺河街,是贫农。父辈兄妹三人,伯父阎彩栋,伯母陈氏陈寨人,生梅英、秋玉、来英三女。父亲阎彩云,母亲李青枝,生她姐弟三人。她的姑姑被卖给一个在郑州做裁缝的湖北人,一去音信皆无。

她的外祖父李全,弟兄二人,本县朱庄人,是佃农。他为人忠厚善良,一辈子吃苦耐劳,在一次为东家送粮途中,被车轧伤了腿。在她家困难时期,母子们经常住在外祖父家,依靠外祖父生活。二外祖父流落开封,拉洋车,在阎立品姐弟学戏时,他也不时周济他们。

阎立品的父亲阎彩云生于1894年(农历五月初二)。因家境贫寒,阎立品的祖父万般无奈之下,含泪送儿子到天兴班学戏,并答应儿子让他入老坟。

  旧社会“戏子”被看成是不能入老坟的从业者,即使是“戏子”的近亲密友亦为耻辱。更甚者,污其为“无赖之徒”,非匪即盗。这些都是鄙视之说,是不实之词。

天兴班是封丘县清河集(旧属祥符县)许家办的科班。许家有钱有势,弟兄有在祥符县当差的。据说一共办班八期,阎彩云是第三科学徒。这科教师有名演员孙延德(白酥瓜)、林妮、王福成。天兴班培养出许多豫剧名演员,如:二科学徒王致安(贯台王),拿手戏是《胡迪骂阎》、《临潼山》、《送京娘》、《斩子》、《哭头》。

还有二科学徒李德魁,他非一般名丑,当时开封人民会场,一般名角也很难叫满座,他却能叫满座。他的代表戏有《卷席筒》、《老少换》、《打砂锅》。

第三科培养出来的名演员很多,其中李剑云(状妞)、阎彩云(二哥)、林黛云(连重)、时倩云(小根),这“四云”男旦最出名。可惜李剑云很早染上嗜好(吸毒品),坏了嗓,他也曾在开封办过科班,最后贫困交加,死于郑州铭功桥下。

李剑云脱离舞台后,只有阎彩云能接他的戏。“四云”中,只有阎彩云的艺术生涯最长,影响最大。阎彩云专攻刀马帅旦,兼演花旦、正旦。他继承了老派刀马武功的传统表演,一动一静、一招一式从不越轨。其身段灵活矫健,唱腔古朴。阎彩云一生教过很多学生,自山西太原回河南省戏校任教退休,卒于1982年,代表剧目有:《白莲花临凡》、《黄河阵》、《天门阵》、《天仙》、《九花娘》(又名《大狼山》)、《夺雍州》、《咬箭头》、《香囊记》、《坐轿》、《无盐娘娘》、《玉虎坠》、《黄桂香哭墓》、《反暹罗》、《蝴蝶杯》、《捡柴》等。

阎立品牢记着父亲的“戏贵一角独,技贵一招绝”这一名言,她还认为:“没有千角会,哪有一角独?”

阎彩云的“跷功”是一绝,在演《无盐娘娘》时踩跷,尤其在《白莲花临凡》大闹公堂一节戏中,踩跷舞扇子,那套斗官府人役的表演妙极了,跷功配合扇子舞,更是锦上添花,是阎彩云的独创,堪称一绝。他曾把这套踩跷扇子舞的程式传给阎立品。但她未练过跷功,会路数,只能展示舞扇。阎彩云还有一招——踩跷“踢大刀过靠旗”的出手绝活。他还会唱罗戏。

  阎彩云有一长处,讲义气,无论是师兄弟或同事,只要找到他,管吃管住,临走还送盘缠,多资助困友。所以,他的人缘好,人称“二哥”。

  阎立品自幼家贫。受家父熏染,她自幼爱戏,10岁时母亲将她送到开封永安舞台义成班学戏,拜著名豫剧艺人杨金玉、马双枝为师,学演了《咬箭头》、《洪月娥背刀》、《烈火旗》、《玉虎坠》等几十出戏。。因其天资甚好,学戏认真刻苦,故而深受老师喜爱。一年后登台演出了《打金枝》(饰开平公主),因其做戏十分认真,虽唱腔还嫌稚嫩,但仍受到观众欢迎,3年后便在开封有了一定影响。因其人小但技艺颇为精巧,故而观众们便称其为“小闺女”。但是,初有成就的阎立品深知艺途之艰难,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为了练出更精的功夫,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敢有半点松懈,从30年代到40年代初,她从一个“小闺女”逐渐成长为一个戏路宽、会戏多、影响大,而且扮相俊美,嗓音明亮圆润的优秀演员。

学艺期间,阎立品在前辈艺人身上学到了“学艺先学艺德,立艺先立人品”的道理,这道理成为她一生做人做戏的准则。1938年日寇入侵中原, 阎立品同其他艺人们一样,备受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欺凌,为了抵制鬼子汉奸们和那些土豪劣绅视艺人为玩物的行径,正值青春妙龄的阎立品竟狠心削发,女扮男装,到尚未沦陷的扶沟县埋名隐居,,宁愿吃糠咽莱,宁愿饿死也不在城里给鬼子汉奸们演戏,显示出高尚的气节和操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阎立品辗转活跃于豫东南一带,先后和豫剧名旦徐艳琴、常香玉同台演出,并排演了爱国剧目《守湖州》、《克敌荣归》。在高手云集的界首,阎立品吸收了许多不同剧种和名家的表演技法,注重刻画人物,注重精雕细琢,戏越演越有味,越演越红火,在当时与徐艳琴、毛兰花、马金凤并称为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阎立品重返开封大舞台,并先后在郑州、蚌埠等地搭班演出。虽然阎立品恢复了演出,而且依然在河南各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她对在社会上盛行的“捧角”之风越来越厌恶,她说:“我宁为贞洁贫,不为污浊名。千两金,万两银,我也不能出卖人格。”为了回绝各种频繁的堂会、“宴请”,她毅然戒了荤腥,从此吃素。

阎立品不仅不畏权势,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表现了一个正直艺人的骨气,同时在艺术上也是严于律己,不随波逐流,不为一时的“红火”而牺牲自己的气节。从40年代开始,她就有意识地“净化”自己所演的一些剧目。她给自己约法三章:“粉戏”不演,脏词不唱,伤风败俗的动作不做。凡是她要演出的剧目她都要尽可能地(有时也请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行修改整理后再上台演出。为此,她在各地演出时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名人雅士,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但使得她自己的文学修养日渐丰厚,而且这些人们也对她演出的剧目提出不少诚恳的看法,使阎立品在修改剧本时受益颇多。她不仅演技高超,而且艺德高尚,故而在观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观众赠送她的各种诗词、旗、匾多不胜数,但最让她珍视的是当年在扶沟演出时观众送给她的一幅题字“品洁艺精”。阎立品认为这是现众对她最真切的希望,她将自己的名字“桂荣”改为“立品”,以勉励自己:立业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此后她便以阎立品之名遍行河南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立品加入了商丘人民豫剧团,曾赶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她在豫剧演员中独具的艺术特点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1954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收阎立品和评剧名演员新凤霞为弟子,这是梅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戏演员为徒。梅先生在多次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说,她脸上的戏变得很快,表演很细,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此后,在梅先生的指点下,阎立品开始主工闺门旦,同时对豫剧闺门旦的剧目进行研究整理。在梅先生的指点下,阎立品在表演、化装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同时唱腔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拓展豫剧闺门旦行当的演出剧目,她还先后移植演出了《碧玉簪》、《盘夫索夫》等。

1955年,阎立品由商丘调往洛阳市豫剧二团。1957年生性耿直的她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58年调往信阳地区豫剧团后方恢复演出。在信阳的几年中,她对《秦雪梅》一剧进行了改革,从剧本到表演,从演唱方法到唱腔设计都有了新的探索。可以说在此时她开始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阎立品被视为“黑线人物”而备受折磨,被剥夺演出权利达10年之久,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恢复演出的权利。重新登上舞台的阎立品凭借着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在身处逆境时都一刻未曾停止的艺术追求,一登台便引起巨大轰动,她的代表剧目《秦雪梅》、《藏舟》、《西厢记》等上演后不仅好评如潮,而且许多老观众再睹其芳华之后激动不已,有人称她是“白发少女,青春不衰;荷花出水,梅花重开”。

阎立品的艺术特点在豫剧旦行诸流派中独树一帜,清雅之风怡人心神,从她在其代表剧目《游龟山》、《秦雪梅》、《碧玉簪》等剧的精彩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阎立品的艺术特点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豫剧及地方戏中都甚为少见的“精细”。而这个“精细”可以说是阎立品得益于梅兰芳先生亲传的结果。在向梅先生学习时,阎立品没有单纯学习梅先生外部的表演技巧,而是着重学习梅先生的表演神韵。所以在阎立品这几部作品中无不充满了京剧梅派艺术的意蕴。在声腔、表演、情感变化等方面,阎立品都很注重把梅派艺术的神韵同豫剧艺术巧妙地融合起来,使得她的表演艺术不仅具有豫剧艺术本身的特点.而且使豫剧闺门旦行当的表演具有了以“精细”为基础的新发展。

在唱腔上,阎派唱腔依然体现出了“精细”的特征,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声韵,甚至具体到个别音符她都要经过反复的雕琢。演唱时她注重行腔,注重意思的通达,不仅力度变化大,而且在音色变化上也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以说是明暗相宜,浓淡尽显。此外,在念白上她也有着极深的功力,《秦雪梅》中那段四十余句的“祭文”,不仅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而且声随情生,把这段“祭文”念的是哽咽有声,涕泣有节,令在场者无不撼到摧肝裂肺之痛。

在表演上,阎立品尤重从人物出发,精心研究人物后再进行细致的设计表演程式。其在《藏舟》中所饰胡凤莲的表演就堪称是阎派艺术的典范之作。尤其是“接杯”一段的表演,更是令人叹服。

在这段戏中,阎立品通过不同的形体动作、不同的眼神和富于变化的指法,多层次地表现出了少女胡凤莲的羞涩心理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心态。而最后胡凤莲转过身子将手从背后伸出让田玉川将蝴蝶杯放在手上这一身段设计之巧妙、之合理,更显出阎立品对艺术追求之精细。

从60年代开始,阎立品就热心培养后辈。“文革”后更是将很大精力放在了收徒传艺之上,其弟子遍布全国许多省区。


阎立品,女,豫剧旦角。生在河南省封丘县仝蔡寨村。她的父亲阎彩云是清末民初著名豫剧男旦。

受家父熏染,她自幼爱戏,10岁时,母亲将她送到开封永安舞台义成班学戏,学艺问教于宗师周青山,拜师豫剧名演员杨金玉、马双枝门下,学演了《咬箭头》、《洪月娥背刀》、《烈火旗》、《玉虎坠》等几十出戏。因其天资甚好,学戏认真刻苦,故而深受老师喜爱。一年后登台演出了《打金枝》(饰开平公主),因其做戏十分认真,虽唱腔还嫌稚嫩,但仍受到观众欢迎,3年后便在开封有了一定影响。因其人小但技艺颇为精巧,故而观众们便称其为“小闺女”。但是,初有成就的阎立品深知艺途之艰难,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为了练出更精的功夫,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敢有半点松懈,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她从一个“小闺女”逐渐成长为一个戏路宽、会戏多、影响大,而且扮相俊美,嗓音明亮圆润的优秀演员。学艺期间,阎立品在前辈艺人身上学到了“学艺先学艺德,立艺先立人品”的道理,这道理成为她一生做人做戏的准则。1938年日寇入侵中原,为不给鬼子唱戏,正值青春妙龄的阎立品竟狠心削发,女扮男装,到尚未沦陷的扶沟县埋名隐居,显示出高尚的气节和操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阎立品辗转活跃于豫东南一带,先后和豫剧名旦徐艳琴、常香玉同台演出,并排演了爱国剧目《守湖州》、《克敌荣归》。在高手云集的界首,阎立品吸收了许多不同剧种和名家的表演技法,注重刻画人物,注重精雕细琢,戏越演越有味,越演越红火,在当时与徐艳琴、毛兰花、马金凤并称为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阎立品重返开封大舞台,并先后在郑州、蚌埠等地搭班演出。虽然阎立品恢复了演出,而且依然在河南各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她对在社会上盛行的“捧角”之风越来越厌恶,她说:“我宁为贞洁贫,不为污浊名。千两金,万两银,我也不能出卖人格。”为了回绝各种频繁的堂会、“宴请”,她毅然戒了荤腥,从此吃素。

阎立品不仅不畏权势,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表现了一个正直艺人的骨气,同时在艺术上也是严于律己,不随波逐流,不为一时的“红火”而牺牲自己的气节。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她就有意识地“净化”自己所演的一些剧目。她给自己约法三章:“粉戏”不演,脏词不唱,伤风败俗的动作不做。凡是她要演出的剧目她都要尽可能地(有时也请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行修改整理后再上台演出。为此,她在各地演出时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名人雅士,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但使得她自己的文学修养日渐丰厚,而且这些人们也对她演出的剧目提出不少诚恳的看法,使阎立品在修改剧本时受益颇多。她不仅演技高超,而且艺德高尚,故而在观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观众赠送她的各种诗词、旗、匾多不胜数,但最让她珍视的是当年在扶沟演出时观众送给她的一幅题字“品洁艺精”。阎立品认为这是现众对她最真切的希望,她将自己的名字“桂荣”改为“立品”,以勉励自己:立业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此后她便以阎立品之名遍行河南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立品加入了商丘人民豫剧团,曾赶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她在豫剧演员中独具的艺术特点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1954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收阎立品和评剧名演员新凤霞为弟子,这是梅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戏演员为徒。梅先生在多次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说,她脸上的戏变得很快,表演很细,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此后,在梅先生的指点下,阎立品开始主工闺门旦,同时对豫剧闺门旦的剧目进行研究整理。在梅先生的指点下,阎立品在表演、化装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同时唱腔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拓展豫剧闺门旦行当的演出剧目,她还先后移植演出了《碧玉簪》、《盘夫索夫》等。逐步形成了“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艺术风格。在行腔上追求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常常为扩展音域,求一新声,苦咏千百遍。

1955年,阎立品由商丘调往洛阳市豫剧二团。1957年生性耿直的她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58年调往信阳地区豫剧团后方恢复演出。在信阳的几年中,她对《秦雪梅》一剧进行了改革,从剧本到表演,从演唱方法到唱腔设计都有了新的探索。可以说在此时她开始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阎立品被视为“黑线人物”而备受折磨,被剥夺演出权利达10年之久,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恢复演出的权利。重新登上舞台的阎立品凭借着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在身处逆境时都一刻未曾停止的艺术追求,一登台便引起巨大轰动,她的代表剧目《秦雪梅》、《藏舟》、《西厢记》等上演后不仅好评如潮,而且许多老观众再睹其芳华之后激动不已,有人称她是“白发少女,青春不衰;荷花出水,梅花重开”。

阎立品的艺术特点在豫剧旦行诸流派中独树一帜,清雅之风怡人心神,从她在其代表剧目《游龟山》、《秦雪梅》、《碧玉簪》等剧的精彩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阎立品的艺术特点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豫剧及地方戏中都甚为少见的“精细”。而这个“精细”可以说是阎立品得益于梅兰芳先生亲传的结果。在向梅先生学习时,阎立品没有单纯学习梅先生外部的表演技巧,而是着重学习梅先生的表演神韵。所以在阎立品这几部作品中无不充满了京剧梅派艺术的意蕴。在声腔、表演、情感变化等方面,阎立品都很注重把梅派艺术的神韵同豫剧艺术巧妙地融合起来,使得她的表演艺术不仅具有豫剧艺术本身的特点.而且使豫剧闺门旦行当的表演具有了以“精细”为基础的新发展。被誉为中国戏剧界永远的少女,永不凋谢的闺秀之花。

在唱腔上,阎派唱腔依然体现出了“精细”的特征,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声韵,甚至具体到个别音符她都要经过反复的雕琢。演唱时她注重行腔,注重意思的通达,不仅力度变化大,而且在音色变化上也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以说是明暗相宜,浓淡尽显。此外,在念白上她也有着极深的功力,《秦雪梅》中那段四十余句的“祭文”,不仅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而且声随情生,把这段“祭文”念的是哽咽有声,涕泣有节,令在场者无不撼到摧肝裂肺之痛。

在表演上,阎立品尤重从人物出发,精心研究人物后再进行细致的设计表演程式。其在《藏舟》中所饰胡凤莲的表演就堪称是阎派艺术的典范之作。尤其是“接杯”一段的表演,更是令人叹服。在这段戏中,阎立品通过不同的形体动作、不同的眼神和富于变化的指法,多层次地表现出了少女胡凤莲的羞涩心理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心态。而最后胡凤莲转过身子将手从背后伸出让田玉川将蝴蝶杯放在手上这一身段设计之巧妙、之合理,更显出阎立品对艺术追求之精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阎立品就热心培养后辈。“文革”后更是将很大精力放在了收徒传艺之上,其弟子遍布全国许多省区。

出生:1921年2月7日,农历庚申年腊月三十日

逝世:1996年8月11日,农历丙子年六月廿七日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94年4月12日,历时八个多月的“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在郑州举行颁奖大会,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成为这次选拔赛金奖获得者。为表彰在戏剧界享有盛誉的豫剧老五大名旦的贡献,组委会决定授予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位表演艺术家“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

师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