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生
韩玉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1939年出生在开封的一个梨园世家。1948年在兰州参加“香玉剧社(校)”,启蒙老师为常香玉大师。经过严师授教,艰苦磨炼,11岁登台演出文武并重的《投笔从戎》,以洪亮的嗓音、大方的台风、俊朗的扮相赢得前辈的赏识和观众的喜爱;1951年与常大师一起录制了新中国豫剧的第一张唱片《花木兰·征途》;少年时代参加了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义演活动,被西北文化部授于甲等奖;14岁赴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荣立三等功;17岁从“香玉剧社(校)”毕业,成为河南豫剧院一团演员,参加了戏曲电影《花木兰》的摄制,后调入豫剧三团工作,1993年退休。
韩玉生是继赵锡铭、王二顺、王善朴等名家之后,用“大本嗓“演唱的继承人。他时刻没有忘记常香玉大师“戏比天大”和“艺无止境”的教诲,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和人生体验,把这一名言当作“座右铭”,形成了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平常心、与世无争的优秀品格和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艺术修养,成为常大师德艺兼备的豫剧艺术接班人。多年的实践,逐步行成了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行腔圆润、充满阳刚之美”的演唱特色,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个人经历
1939年出生在开封的一个梨园世家。
韩玉生的父亲韩金铭,出身贫寒,10岁即到开封学戏,拜名艺人彭海豹为师,工须生兼唱花脸,青、中年时期在开封就小有名气。
1945年的开封民不聊生,韩金铭难以度日,带着家小逃荒到了陕西,过着跑高台、住破庙的流浪生活。他基本功扎实,能演多个行当。
1948年加入了香玉剧社,成为该社教师组负责人,并兼专职舞台监督。
为了减轻父母亲的经济压力,10岁那年即以拿手唱段“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考入香玉剧校,从此他成为该校以“玉”字命名的学员。
在剧校的七年里,得到了韩盛岫(富连成科班的高材生),夏君庭(上海名武生)、朱文彪(跟头大王),李三星(尚小云的师兄)等老师的培育和严格的训练,使他初步掌握了小生和丑行的程式动作和豫剧几大基本板式的唱腔。
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常老师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个能体现几个行当文武带打的基础训练教材戏《投笔从戎》作为韩玉生的启蒙戏。《投笔从戎》是以成语典故命名的。描写东汉时期,文人世家的才子班超,时遇匈奴作乱,班超长叹!“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为了国家安全,他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三十余年,屡建战功,流传后代……。这个戏是京剧演出本,除唱腔外,全是京剧演出程式,在老师们精心指导下,通过韩玉生的习练,掌握了这个戏的身段,武功及“剑舞”动作,常老师专门给他指导了“投笔”一场中大段唱腔,展现了他唱、念能力,和文武兼备的基本功。初登舞台即受到大家的认可。
《雁荡山》是一出没有唱腔、念白只有表演动作的新编京剧武打戏。该剧讲的是隋朝末年,孟海公率起义军追击雁荡山守将贺天龙,在山水两路大败敌军。最后攻入雁翎关,全歼残敌。韩玉生扮演该剧男主角长靠武生孟海公,全场贯穿着对打和身段表演,技艺高、难度大,均系京剧武功套路的组合。和他配戏的都是该校的小伙伴,所以阵容整壮,配合默契,演出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1957年省豫剧院一团在北京演出期间,以《雁》剧作为同北京戏校联欢的剧目,演出后,该校校长郝寿臣先生作出高度评价,赞扬“豫剧团能演这样难度很大的戏,真不简单”。
《投笔从戎》和《雁荡山》两个戏把韩玉生学到的身段、工架、手势、台步、眼神、亮相、起霸、格斗以及翎子功,毯子功、把子功、椅子功等进行了展示,为他在团里挑起大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开了京剧武功戏在香玉剧社运用的先河。
建国后,香玉剧校学员茁壮成长,形成了一个阵容较强大的班底。常大师为了使这批学生早日成材,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们同她配戏,其中《花木兰》就是代表作之一。这台号称“一台娃娃戏”的剧目,在全国曾引起轰动,成为捐献飞机必演的剧目。剧中的刘忠(刘大哥)就是只有十二岁的韩玉生扮演的,他把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惹人喜爱,其中“征途”一场他用童声同花木兰对话:“别走了,马上就要交兵打仗了……”,“哎!怎么又差了……”他对角色体会到位,把刘大哥塑造得惟妙惟肖,使观众感到可亲、新颖、有趣、好玩。1951年这场戏灌制了建国后第一张豫剧唱片,流传甚广,至今使不少戏迷记忆犹新。在赴朝慰问期间,他被志愿军首长和战士们称为“小刘大哥”。这出戏韩玉生和常大师同台演过百余场,1952年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他同其他演员一起分享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观众的赞誉。
韩玉生先后同常大师配演过《杜十娘》中外表英俊、内心肮脏的伪君子李甲,《白蛇传》中的许仙,《大祭桩》中的李彦贵等角色,常大师不厌其烦地教,韩玉生锲而不舍地练,把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刻划得真切自然,恰如其分。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省豫剧一团以《破洪州》一剧赴京演出,韩玉生扮演穆桂英的公爹杨六郎,他是该剧中最年轻的须生演员,在赵锡铭老师的指导下,不但唱腔动听,还把“南征北战数十秋,从不低头拜诸候,儿媳马踏洪州地,公公讨了一个免伺侯!”四句下场诗说得有声有色,每次演出总是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
韩玉生同常大师配戏虽不多,有些戏还是B角,但在常大师严格要求具体指正和启发下,使他在对戏立意的理解,角色的创造,行当程式合理的运用和创新,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唱腔的字正腔圆、阴阳顿搓等技巧方面,都达到相当的水平。
韩玉生演现代戏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58年省豫剧院一团向豫剧三团学习排演现代戏,他首先参加了常大师主演的《母亲》和《朝阳沟》,还同青年演员联袂演出了能体现唱、念、做、打“四功”的《苗山颂》和《飞夺泸定桥》,他均扮演戏中的主角之一。同年豫剧院一团回西安、兰州、宝鸡等地巡演,除常大师代表作红、白、花三个戏之外,应当地的要求,上演了《朝阳沟》和《母亲》两个现代戏,剧中糅进了一些传统戏的元素,突出了传统的特色。演出后,受到出乎意料的好评。韩玉生在《朝阳沟》中扮演的栓保,《母亲》中的赵竟平(儿子)都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西安市资深戏剧评论家陈幼韩先生在《西安通讯》中撰文高度评价常大师的艺术,最后特别强调:“……这里我想提一提另一个青年演员韩玉生,他是香玉剧校早期学生,我们还记得他少年时代在《花木兰》中扮演刘大哥。今天他已是一个成熟的豫剧演员了,他在两个现代戏中扮演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青年,表演自然朴实,有分寸,尤其他的演唱,一反传统豫剧老唱法,用男性真声演唱,声音明亮,吐字清晰,收放有度,富有河南乡音的亲切感,使人耳目一新……。”
几个戏的锤炼,韩玉生在现代戏的戏曲化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的升华。在老师的启迪下,能把传统程式较自然的融化到人物之中,把生活动作演变为戏曲身段,把对人物的情感体验纳入戏曲化和“诗韵”化,把唱腔、表演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省豫剧院以剧目进行人员组建,韩玉生以他演现代戏的基础,和接近三团风格的唱法,被分配到《朝阳沟》剧组扮演栓保,剧中栓保娘由常香玉大师扮演,魏云和马琳仍扮演银环和二大娘。这个演员阵容,可以说是集中了当时的优势兵力。1978年以“河南演出团”的名义赴京进行了汇报。
演出一炮打响,首都观众和文艺界反映十分强烈。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座谈会纪要,纪要除戏曲提倡大演现代戏外,特别提出豫剧男声唱腔在该剧中获得成功……。”
这个戏能倍受观众喜爱,有电影版本的影响,也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创新了唱词和唱腔,丰富了全剧的内涵。以剧中栓保为例,第一场“谁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一段唱由原来的8句增加至20句。第二场原来银环一人独唱“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改为栓保、银环领唱,男女声伴唱。第三场,拴保见银环妈妈时,增加了“大妈你别着急先把茶喝”的男女对唱。第七场银环唱完“下山”后,增加了“新一代继壮志汗洒高山”的男女对唱和男女伴唱。四段戏改得合情合理,男女对唱优美动听,和谐抒情。这个版本由中国唱片社、河南各大音像社以多种方式录制出版发行全国,全剧精选的十五段主要唱段,拴保占四段。多年来成了河南专业、业余戏曲赛事的重要参赛选择。
豫剧恢复了一、二、三团体制后,韩玉生以他特有的魅力留在三团,先后在《五姑娘》中扮演阿天,《邻居》中扮演文水青,《于无声处》扮演欧阳平……尤其后来,他经过刻苦努力,在《家庭公案》中扮演了主角、老年公安局长王刚,和反面人物《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等角色,使他多年来只能演青年的戏路,得以拓宽。特别是在重排《五姑娘》时,韩玉生以极大的热情与导演合作,设计了阿天在营救五姑娘时,用传统戏的《吊毛》跃出窗外,全剧结尾时,阿天杀死杨金元增加了简短武打……,尽管未能全部实现,但从这些艰苦的艺术劳动中,看出韩玉生追求现代戏“从生活出发,又要高于生活”的理念。
“香玉剧社”的男演员大多以“大本腔”塑造人物,培育出不少名家,韩玉生就是继承最好的演员之一。
韩玉生有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变声前,嗓音高宽明亮,是全剧校男学员中的佼佼者,所以特别受老演员的青睐。变声后,一度失去了与女演员同调演唱的条件,曾用“假本音”演唱,这样使他独具优势的大本腔变得狭窄。通过豫剧院艺术室、从事音乐改革的专家,耐心的辅导,逐步恢复了本嗓,首次在《断桥》中使用,就受到常大师的肯定。
韩玉生在豫剧院一团工小生和须生行当,是“须生泰斗”赵锡铭老师非常看重的接班人,对他辅导分外用心,赵老师晚年病重时,对韩玉生说:“你是我认真教过的学生中学得最好的,也可以说是我唯一承认的学生……。”
韩玉生永远不会忘记常大师的遗憾,常老师不止一次的对他说:“咱们豫剧的声腔不分行当;男声唱腔是豫剧唱腔的薄弱环节,男声向女声靠不合理,不科学,小生应该能唱豫西调,老生可以以王二顺的唱法为基础,但是得能唱豫东调、会转调,黑头得会用“膛音……”,多年来他就是为消除常大师的遗憾而努力的。
韩玉生对豫西调情有独钟,看了洛阳市豫剧团王二顺先生演出的《同根异果》后,很受启发,即登门求教,并向老师学习了《收岑彭》中邓禹的唱段。后来在京演出时,中国唱片社认为韩玉生这段唱很有特色,专门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当韩玉生将唱片献给王老师时,王老师非常高兴,激动地说:“我们没有做到的,你们年轻人办到了!”并语重心长告诫玉生,“咱大本腔演员,为啥恁容易哑嗓子?人家唱歌的演员也是真声,为啥声音耐用?”王老师的一席话对玉生是指点,是前辈艺人宝贵的经验教训。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享誉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七十年代后,韩玉生有机会扮演栓保这个角色,是他长期刻苦努力,有着较好的“大本嗓”唱腔基础条件的结果,当然更是杨兰春、王基笑二位老师的推荐。
他参加新排的《朝阳沟》同观众见面后,收到全国听众、观众大量来信和专家的好评。我省戏剧评论家关朋、黑子先后发表文章,对他的唱腔予以肯定。著名作曲家于林青(武汉军区文区团作曲家)先生评价他的唱腔“有新的韵味,豫剧男声唱腔也能唱出抒情唱段”。赞扬他的唱腔“委婉、起伏,唱出了男声新的特点”,他认为“豫剧男声不完全是用什么调式唱的问题,而是演员演唱水平的问题,这应是豫剧男声唱腔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于林青先生还肯定“同一个角色,不同的演员扮演有不同的体验和处理,只要把握原作精神,好的二度创造都会被观众认可。1990年,于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联欢会上,专门创作了京剧、沪剧、豫剧“三合一”演唱《沙家浜》“智斗”一场的演出,韩玉生以豫剧“大本腔”演唱了刁德一“适才听得司令讲……”唱段,受到专家的赞誉。
河南大学音乐教授孙占白先生,是个豫西调迷,1978年看到韩玉生演的《朝》剧后,评价他的“大本腔”娴熟、自然,不做作,是个最难得、也是最有潜力的演员。孙老师非常爱护人才,主动提出对他进行辅导,经过多次面授,使韩玉生的发声更加科学,形成高音区明亮而有力度;中音区宏亮、刚健;低音区不混不浊的效果;唱腔从低音到高音跨度再大,声音统一;由于解决了“气息是歌唱的基础”的技术问题,声音更加耐用持久,这些使他在豫剧男声唱法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韩玉生是继赵锡铭、王二顺、王善朴等名家之后,用“大本嗓“演唱的继承人。他时刻没有忘记常香玉大师“戏比天大”和“艺无止境”的教诲,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和人生体验,把这一名言当作“座右铭”,形成了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平常心、与世无争的优秀品格和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艺术修养,成为常大师德艺兼备的豫剧艺术接班人。
韩玉生已年近七旬,仍没有忘记以常老师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的教导,每每座客广播电台,总是把前辈们的艺术观贯彻到对青年演员和戏迷的点评之中。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2022年07月10日,担任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豫剧常派表演<红·白·花>艺术人才培训班》教师。
戏曲演出
2018年08月11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豫剧《朝阳沟》,柳兰芳、张月婷、杨红霞、康沙沙、王善朴、盛红林、张军涛、高洁、芦兰香、陈晓兰、崔玉萍、杨华瑞、王慧敏、刘媛、陈新理、蒿红伟、李书奇、张家祥、潘秀云、陈秀兰、王丹、杜启泰、陈清华、时木全、张梨娟、张鹭名、刘冰、杨建慧、许超霞、陈琍珉、吕颖果、何森涛参与演出。(详情)
1978年05月08日,河南省豫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豫剧《朝阳沟》,魏云、常香玉、卢兰香、郭建民、杨华瑞、张月婷、姚灵生参与演出。(详情)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