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来自戏曲百科
川剧声腔
胡琴又称「丝弦子」或「皮黄」(即西皮及二黄的统称),是川剧五种声腔之一。以小胡琴作主要伴奏乐器因而得名。胡琴继承了汉调及徽调的传统,并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胡琴腔。
艺术特色
胡琴曲调分有西皮及二黄两类,西皮只有一个基本腔调,节奏明快且流畅,有刚有柔,可悲可喜;二黄则包括四个基本腔调,包括正调二黄、反调二黄、平板,及老调,其中以正调二黄为主要腔调,其唱腔浑厚而含蓄。
剧中既有柔美优雅的李亚仙、出身官宦之家的的翩翩公子郑元和,亦有刻薄势利的老鸨,及市井诙谐的乞丐,清新高雅与幽默庸俗的角色共冶一炉,雅中见俗,俗中带雅,具有雅俗共赏的独到之处。此外,此剧运用了川剧「悲剧喜演,喜剧悲演」的独特表现手法,悲喜交杂、五味纷陈,把这动人的爱情故事活现于观众眼前。
拉弦乐器
【胡琴】拉弦乐器。唐宋时,凡来自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拔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统称“胡琴”。作为拉弦乐器,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马尾胡琴随汉车”。元代用于宴乐,《元史·礼乐史》:“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上端设木轸二或四,从木轸到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码架弦,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按五度关系定弦,凭弦的松紧定音高。奏时用弓的中段或稍近右端,则发音能圆足饱满。有二胡、板胡、京胡、四胡等不同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