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

来自戏曲百科

马连良(1901-1966)老生字温如,回族,北京人。先学武生,后学老生。二十三岁自行组班,聘请钱金福、王长林协助,从此跃上头牌老生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他的唱功、嗓音圆润,唱腔巧俏、清新。他的念白讲究韵味、吐字清晰,节奏鲜明。他的做工戏,在程式与生活之间不显露任何不协调的痕迹,极其自如随意。他在服装、道具的运用上,很注意创新,如为《遇龙封官》中永乐帝设计的“箭衣蟒”,为《临潼山》中李渊设计的“方靠旗”等,都独具匠心和颇有新意。

马连良(1901—1966),幼年先习武生,后改学老生。在表演艺术上,宗法余叔岩等京剧名家,博采众长,最后自成一家。早期以做功及念白出名,中年后兼重唱功,发展为唱、念、做并重。唱腔委婉、俏丽新颖,念白清楚爽朗,声调铿锵,做工潇洒飘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马派”,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排演了许多独具风格的剧目,如《十老安刘》、《串龙珠》、《春秋笔》、《将相和》、《赤壁之战》、《赵氏孤儿》等。《借东风》中诸葛亮的唱腔,经他加工,风靡一时。

马连良,字温如,出生于1901年2月28日。回族,北京人。京剧老生,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

马连良8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艺。他原宗谭(鑫培),早年曾受萧长华、蔡荣桂的悉心教导,倒仓后以贾洪林为依归,在做、念、武打等方面刻苦自砺,并采取贾洪林低、柔、巧、俏的唱腔和唱法,后又师事孙菊仙、刘景然,嗓音恢复后又吸收刘鸿升、高庆奎的唱法,同时大量观摩余叔岩的演唱艺术,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丰富了他的表现能力与方法。

他虽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韵,使一腔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不仅演出新编马派剧目时如此,即使一般的老生传统剧目,凡经他演出,也必然呈现出马派的风格。马连良严肃对待自己的艺术,力图精益求精、面面俱到。

马连良成名于20年代,享誉数十年不衰。其演剧态度严肃,做派潇洒飘逸,唱腔甜润舒畅,重视角色相互合作,并对京剧生角传统技艺作了较大改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马派”,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他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

他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除不断新编剧目,并将传统剧目增益首尾,使之成为情节完整的单本戏,以及表演、唱念的不断出新之外,还体现在服装道具及舞台的美化方面。他设计使用了《甘露寺》中乔玄的花相貂、缃色蟒,《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花鹤氅,《失印救火》中永乐帝的箭衣蟒,《临潼山》中李渊的龙虎靠与方旗靠等,并创造了改革髯口“二涛”。又十分精细地注意舞台上色彩的协调,他所用的武梁祠石刻图案守旧,增加了舞台古典美的意境。

马连良早年演出剧目多为由做、念为主的折子戏加首尾而成的本戏,如《清官册》、《一捧雪》、《清风亭》、《四进士》等,中年时代表性剧目有《串龙珠》、《十老安刘》等。《甘露寺》中乔玄、《借东风》中诸葛亮的唱段经他加工,风靡一时。解放后,他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改编秦腔《赵氏孤儿》为京剧演出,获得好评。常演剧目编为《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所演《借东风》、《铡美案》已摄成影片。

马连良的戏路极宽,属于马派的传统剧目尤多,《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御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等。非马派剧目而能唱出马派特色的如《失街亭、空绒计、斩马谡》、《辕门斩子》、《捉放曹》、《乌盆记》、《骂曹》、《四郎探母》、《连营寨》等。

马派弟子和私淑者很多,较著名的有言少朋、周啸天、王和霖、梁益鸣、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

1962年,马连良被任命为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开始了他系统化的传承工作。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京郊宛平人,幼年即聪颖妙悟,尤喜皮簧戏。十岁时,入“喜连成”科班(即后“富连成”),十一岁已能粉墨登场。十八岁时“倒嗓”,逐渐以“做工”为专长,习得一身好武艺。至十九岁出科毕业,嗓子也逐渐恢复,“唱工”大进。马连良别号遗风馆主、古历轩主,每日除例行“吊嗓”之外,一有空闲即研习书画,善绘兰花、芭蕉,活色生香,有幸获赠者,莫不视同拱璧。

1922年1月,马连良初次搭班,在城南“游戏园”演出。同年适逢叔叔马昆山组班于福建,与二兄马春轩被招前往,途经上海演出,首次助演荀慧生大师。后因该班解散,返回北京,入尚小云“玉华社”,与谭小培同挂“双二牌”,多次与旦角名家王瑶卿同台,演艺日趋成熟。1923年初,“玉华社”四大台柱尚、王、马、谭联袂的《红鬃烈马》红极一时。后助演尚小云于上海,历时半年。1924年再赴上海,与“麒麟童周信芳合演《群英会》。当年秋回京后,加入“和胜社”,与朱琴心同挂“头牌”。次年从上海回京后再搭尚小云班底,历演京、津、沪、汉。马连良从不妄自尊大,甘当配角,积极参与各大名家的演出1927年,马连良自组“春福社”,虽是“头牌老生”,可不是老板,更不是拿“包银”的主儿,大事还得听资方的。1928年在上海与盖叫天合作,年底再去上海时,与正要赴美演出的梅兰芳同台公演《四郎探母》。

1929年冬,马连良第十次赴上海演出。前九次均因谭鑫培去世之后,余叔岩独霸老生舞台,马连良不得已而因袭门户作标榜,打出谭派旗号。但马连良的艺术骨子里是谭,可外层不是谭,学谭而不似谭,遂为学谭最上乘者。这次到上海是受“大舞台”老板重金聘请,同时上海《大晶报》网罗一批京剧票友和戏剧评论家日夜追捧鼓吹,留下了令后人视若珍品的舞台剧照及当年的逸闻趣事。这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一段新闻故事:

当年上海有两位剧评家,一是冯小隐,人称“佞谭”,最熟谭派掌故;二是苏少卿,既是票友,又是记者,依托《大晶报》,最善炒作。两位权威对谭派的一个细节各执己见,大打笔仗。争的是谭鑫培在《打渔杀家》中究竟穿的是什么“鞋”?一说是“鱼鳞洒鞋”,一说是“黑底靴子”。马连良压轴大戏既是本出,冯、苏两只刀笔正要争个究竟。马连良速与在京的“通神天师”王瑶卿去信,答复:谭老板穿啥鞋没准儿,穿洒鞋的时候多,可也穿过薄底……开戏前,两位权威与众票友不知内情,打赌的打赌,照像的照像,起哄的起哄,把“大舞台”挤个水泄不通。一声“开船”,马连良亮相。“看鞋!”,是厚底洒鞋。一方掌声四起,一方垂头丧气。第二场,马连良戴着毡帽,穿着蓑衣,“唉!”,怎么又换成靴子……

从马连良第一次在上海献艺,时隔六年,此时的马连良已是北方第一流人物。演出四十多天,出出大戏,段段长腔,搅得上海滩人人言“马”,处处贴“戏”。“马老板”一班人马,兵强“马”壮——舞台总监蔡钰亭(老伶工蔡和祥五弟)、司鼓乔三(老伶工乔惠蓝之子)、琴师赵桂元,大小锣钵镲等,皆北派名角。一时间,“天马行上海”,外加“流氓大亨”黄金荣与“黑帮老大”杜月笙相互斗富,天天包场,回回加演,灯红酒绿中附庸风雅。上海“大舞台”老板赚尽“油头”。

马连良到上海献艺,本不入海派俗流,一般当地人只习看江、浙地方剧种。《大晶报》记者正好借“鞋”发挥,茶余饭后,街谈巷议,在大上海有板有眼地唱了一出“马兰开花”。马连良此次上海之行,备好数台整出大戏,连唱带做,每天历四五小时之久,天天如此,事事不肯稍有苟且。如此精工细做,日本一旅游公司居然拉来一船戏迷,晚上听大戏,白天组织起“支那剧研讨会”。上海各路戏剧评论家纷纷登场,莫不直言尽善尽美——“每一行腔,极婉转幽扬之妙,韵味醇厚。非现实之庸庸须生可比。其小腔尤出人头地,既平稳又动听。无怪其台下采声雷动也。其最长处为摇板,若《汾河湾》、《四进士》等剧,较诸一般须生,实高多多。咬字准确,故其道白,尤为人称道。《清官册审潘洪》一场,说白干脆以极,聆之精神可为一振……”这是当年最流行的评论。上海百代公司立即发行马连良新唱。上海《大晶报》主笔沈睦公将时论汇集成册,取马连良字号曰《温如集》,请辛亥元老于右任题签,周瘦鹃、严独鹤润笔,上海码头各路显赫人物撰文,配以13幅剧照蓝印制版,仅发行650册(非卖品)以兹纪念。“马派”遂成公论。

说到灌唱片,马连良十闯上海滩,留下不少老唱片。但这第十回多加了“民国十八年灌”字样。搞老唱片收藏的朋友可不能不知。1930年秋,马连良认为时机成熟,组班“扶风社”,自己当老板,直到1948年。梨园始称“马老板”。《温如集》今天已成为稀见的菊坛珍贵史料。


马连良,字温如,别署遗风馆主。回族,1801年生于北京。九岁入喜连成坐科学艺,为第二科学生。初习武生,由茹莱卿教授,演过《探庄》中的石秀、《淮安府》中的贺仁杰、《小天宫》中的造化仙等短打武生。一年后,因喜连成缺老生,萧长华看马连良扮相俊美、噪音清亮,令其改习老生,由叶春善、蔡荣贵、雷喜福教授。

     马连良十八岁出科后,又拜贾洪林为师并私淑余叔岩,凡余叔岩演出或调嗓,马连良都必看必听。适值马连良的叔父马昆山在福建组班,约马连良及其二兄马春轩(工小生)赴闽。马连良在福州上天仙演出约一年半,被誉为“谭派正宗”。与之同台献艺的有芙蓉草(赵桐珊)、陈碧云,都是三乐弟子,后来林颦卿也加入。他们几人轮演大轴,极受欢迎。

     1918年马连良返京,仍回喜连成演唱,1921年冬才离开喜连成在外搭班。

     1922年春,马连良受上海亦舞台之聘,第一次赴沪演出。当时上海各舞台多排演新戏,以奇异布景号召观众,而马连良则专演谭派老戏与之竞争。前三天打炮戏他演的是《琼林宴》《南天门》《珠帘寨》,临别时演出《盗宗卷》《贩马计》。这次与他同班演出的有白牡丹(即荀慧生)、小杨月楼、张德俊、杨瑞亭、李永利等。演出从2月到7月,历时五个月,无不满座。有一次演日戏《四进士》,仅演至《公堂》止,观众不肯散去,要求接演,后台不得已复启台幕,接演至终。

     当时报上有评论谓:“老生固以唱为要素,若由内行说起来,除唱以外,也要注意念白、做工、扮相、台步、表情、功架、跌掼,八样各尽其妙,才算完全。伶界中谁是这样的全才呢?吾敢肃然答曰,只有马艺员连良了。他的唱工字眼纯正、腔调圆稳,念白卑亢合度、徐疾中节,做工脱尽火气,扮相扮一样像一样,功架极老练极工整,跌掼功夫因正在年富力强之时,举重若轻。他文武不挡,是难能可贵的。”

     当年年底,他又一次赴沪。在扮演《甘露寺》的乔玄时,马连良在萧长华、蔡荣贵及打鼓乔三(乔玉泉)的帮助下,把原来《甘露寺》中乔玄的几句白口,改为“劝千岁”这段脍炙人口的西皮原板转流水,轰动一时,很快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此后他多次应邀赴沪,演出于共舞台、丹桂第一台、天蟾舞台、大舞台。每次必拜访潘月樵、吕月樵,向他们讨教。

     他在北京时,则搭入玉华、双庆等班,与王瑶卿、尚小云、谭小培合作,演出了《全部红鬃烈马》和《全部福寿镜》《红绡》《刺红蟒》等。并曾与朱琴心组织和胜社,合作演出了《陈圆圆》(许德义参加演出)、《化外奇缘》(姜妙香、周瑞安、郝寿臣参加演出),同时他也以《广太庄》(与郝寿臣合作)、《四进士》、《流言计》(与郝寿臣、周瑞安合作)、《探母回令》演大轴。

     1926年冬,他搭入尚小云新组的协庆社,以《乌龙院》(与王长林、诸如香合作)、《问樵闹府》(与侯喜瑞合作)、《胭脂褶》(与马富禄合作)等戏压轴,并与尚小云、侯喜瑞合作演出《宝莲灯》,但班里大轴戏仍归尚小云演唱。1927年夏,陈春龄组织春福社,聘马连良为台柱,挂头牌,青衣为王幼卿,净角为郝寿臣,武生为吴彦衡。老伶钱金福、王长林亦加入该社。头天打炮戏(6月9日在北京庆乐园)马连良与钱金福、王长林合演《定军山·斩渊》。1928年春福社改组为扶春社,1929年又变成蔡荣贵组织的扶荣社。1931年2月马连良自己组班成立了扶风社。

     从马连良搭班演唱到自组班社这段时间,北京京剧界的竞争相当激烈,除四大名旦各编本戏争奇斗艳外,老生中余叔岩、高庆奎也各自成派,享名于时。特别是高庆奎,他不仅演出《斩黄袍》和《辕门斩子》《斩马谡》《四郎探母》等老戏,还编演了不少新戏,如《哭秦庭》《浔阳楼》《重耳走国》《全本庆顶珠》等,影响很大。马连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开始结合自身唱做念打俱佳的条件,走自己的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马连良自从在班社内成为台柱及至独立组班以来,演出新编、改编的剧目是不少的,如1927年2月6日与郝寿臣演出新排的《青梅煮酒论英雄》,11月10日首演《焚绵山》,12月4日在北京华乐园首演新排的《全本火牛阵》,此戏由《全本黄金台》增添首尾而成,经清逸居士整理,马连良与郝寿臣、王长林、吴彦衡、萧长华等合演。

     1928年1月8日与郝寿臣等在华乐园演出由吴幻荪新编的《鸿门宴》,3月18日首演新排之《范仲禹》。

     1929年3月24日在北京中和园首演由清逸居士整编之《全本天启传》(包括《官庄堡》《南天门》)。9月29日首演新排之《许田射鹿》,此戏由清逸居士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至二十一回编成,有曹操攻打徐州、白门楼吕布被擒、陈宫被斩、刘备封官、许田射鹿等十余场,马连良前饰陈宫,后饰刘备。这年1月他还在北京中和园首演过新排的《三顾茅庐》。

     1930年3月23日在京中和园首演新排的《要离刺庆忌》。10月12日首演新排的《安居平五路》。这出戏系蔡荣贵藏本,经孙菊仙指点排成,马连良前饰孔明,后饰邓艾,有大段西皮原板和二六,皆高腔唱之,极为不易。

     1931年5月23日在京吉祥园首演新排的《苏武牧羊》。此戏是清逸居士在原《万里缘》的基础上编写的,增加了苏武出使、卫律劝降、苏武望乡等情节。

     1932年6月22日在京首演由关仲莹编写的《假金牌》。这出戏写张居正纵子行凶作恶,用假金牌檄取荆州府孙伯阳首级,后被孙妻徐氏识破,孙乃押解金牌入京面奏,张居正被罢职,其子伏罪。

     此外马连良还演出了清逸居士原编、李亦青整理之《羊角哀》。此剧弋阳腔、秦腔中均有,是《今古奇观》中的一个故事。说春秋时,左伯桃见楚王招贤,即负囊就道,途中遇雨,因借宿,邂逅羊角哀。二人结拜,同避风雪于桑梓树下。左将衣服都解与羊角哀,自己赤身冻死。羊角哀至楚被封为中大夫,向楚王奏明左伯桃解衣之义,楚王亦拜左伯桃为中大夫。羊角哀具衣冠厚葬左伯桃。嗣后左墓为其旁荆轲墓所迫,羊角哀乃自尽助之,荆墓为剖。清逸居士还把传统折子戏《遇龙酒馆》《失印救火》串联起来再加发挥,编写成《全本胭脂宝褶》,经李亦青整理后演出。清逸居士还为马连良整理了《大红袍》(《五彩舆》)。

     1937至1938年,吴幻荪在原有传统剧目《监酒令》和《盗宗卷》的基础上,根据《史记》《汉书》和《西汉通俗演义》,并参酌川剧、汉剧的《淮河营》剧本,整理出了《十老安刘》。为了故事的完整,这出戏里有些情节与史实不符,如吕雉自焚,但剧本塑造了两个性格十分鲜明的人物,一个蒯彻,一个张苍,这两个人物均由马连良扮演。蒯彻机智勇敢,有谋略且善辩,马连良演出时以念白取胜。张苍憨厚老诚,在陈平索取宗卷时吓得魂飞魄散、张皇失措,待得到宗卷后,他又欣喜不已。马连良用宗卷在手又找宗卷这样真实而又风趣的表演,活画出张苍在紧张中精神的恍惚不定;用跌倒在地,失去宗卷复又寻得的表演,生动地表现张苍在极度兴奋中的闪失。演得细腻而逼真,堪称马派的代表作。

     1938年初,马连良与郝寿臣合作,把秦腔《反徐州》改编为《串龙珠》。这出戏除称“反徐州”外,还称“五红图”,因为剧中人物徐达、完颜龙、郭广清、侯弼卿、康茂才五人,皆勾红脸。马连良演出时,徐达已不勾红脸而是老生扮相,侯弼卿亦改为老生扮相,康茂才改为小生扮相。这出戏在地方戏中广为流传,除秦腔外,川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中也有。这出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残酷统治的反抗,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日寇大举入侵,铁蹄已近长江的形势下,马连良敢于改编演出这个戏,是极为不易的。马连良扮演的徐达,唱、念、做、打,无一不备,颇为吃重,而他演来却游刃有余,可见功底之深厚。

     1938年冬,马连良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了从山西梆子移植改编的《春秋笔》。他前饰张恩,后饰王彦丞,张君秋饰王夫人,叶盛兰饰差官,赵桐珊饰张妻,苗胜春饰陶二潜。这台戏由于演员整齐、表演精彩,票为之罄。

     纵观马连良在二三十年代编演的新戏和以原来的折子戏为基础增添首尾编排的本戏,思想内容都是健康的,取材于《三国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者居多,并注意从地方戏中移植好的剧目,塑造的人物多为机智、勇敢、正直、富有反抗精神之士。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串龙珠》,剧中徐州知州徐达在受到徐州王完颜龙威逼的时候,能在百姓们的鼓动下,打消重重顾虑,竖起义旗,走上反抗之路,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马连良正是在这许多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的演出中,得到了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创立了倜傥潇洒、独具风采的马派艺术。

获奖记录

1952年11月14日,马连良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1989年10月12日,马连良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

戏曲演出

1957年01月02日,日北京京剧团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京剧龙凤呈祥》,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李多奎马富禄马长礼周和桐张福昆陆洪瑞董德林李四广朱金琴黄元庆茹富华金振明刘永利参与演出。详情

1952年10月12日,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京剧甘露寺》,张君秋杨宝森萧长华李万春高维廉刘连荣景荣庆参与演出。详情

1937年06月10日,扶风社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京剧薛平贵与王宝钏》,张君秋赵培鑫叶盛兰芙蓉草马富禄刘连荣李洪福马盛龙马春樵韩金奎参与演出。详情

1937年06月08日,扶风社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京剧龙凤呈祥》,张君秋叶盛兰马富禄刘连荣参与演出。详情

1937年06月05日,扶风社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京剧一捧雪》,张君秋参与演出。详情

1937年06月02日,扶风社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京剧南天门》,张君秋参与演出。详情

1937年05月30日,扶风社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京剧一捧雪》,张君秋参与演出。详情

1937年05月29日,扶风社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京剧龙凤呈祥》,张君秋叶盛兰芙蓉草马富禄刘连荣李洪福参与演出。详情

1937年05月20日,扶风社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京剧胭脂宝褶京剧仕林祭塔》,叶盛兰马富禄芙蓉草刘连荣张君秋参与演出。详情

...更多结果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