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

来自戏曲百科
OOjs UI icon notice-warning.png 此页面的内容及资料需要整理,整理后部分内容可能会删除。


余叔岩(1890-1943)老生 名第祺,湖北罗田人。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嗓音略带沙音,行腔刚健苍劲,更兼婉转细腻,韵味醇厚,另有一层境界。如《搜孤救孤》、《战樊城》、《鱼肠剑》等戏中的唱段,被视为余派唱腔的经典流传久远;《定军山》中的工架、刀花和《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等,堪为学者的范例。余派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王少楼、孟小冬、李少春等,妻弟陈少霖了从他习艺。余派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余叔岩,名第棋,出生于1890年,湖北罗田人。

余叔岩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少年时即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等戏,初露头角。后因病和倒仓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戏《石秀探庄》等。同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红豆馆主)、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唱腔。

之后,他加入“春阳友会”,与樊棣生、世哲生、铁林甫等切磋技艺。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每逢谭鑫培演出,他必随赴戏园观摩。凡与谭氏合作过的鼓师、琴师乃至检场人、龙套,他都一一虚心请教,技艺大进。1916年嗓音恢复后,他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献艺。

1917年谭鑫培辞世后,他开始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战太平》、《空城计〉、《乌盆记》、《桑园寄子》、《击鼓骂曹》等戏,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并且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余叔岩精研音律,对于“三级韵”的规律运用纯熟。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嗓音略带沙音,行腔刚柔相济,韵味醇厚,意境深远。《搜孤救孤》、《战樊城》、《鱼肠剑》、《洪羊洞》、《珠帘寨》、《打侄上坟》、《沙桥饯别〉、《战太平》、《空城计》等戏中的唱段,被视为经典流传久远。

他的念白五音四声准确得当,注意语气和节奏;善用虚词,传神而有个性,于端重大方中显出洒脱优美。其做工、身段洗炼精美,着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等剧中的表演均不逊于谭鑫培。

他的武功根底厚实,早期曾大量上演武生戏,故靠把戏如《战太平》、《南阳关》、《宁武关》、《镇潭州》、《定军山》、《战宛城》等都很精采,开打、亮相等功夫独到,技艺高超而决不卖弄,堪为后学者的范例。

他的剧目,唱、做、念、打甚至扮相都完全继承谭鑫培,但处处又都有新意,有自己的特色,并不靠另起炉灶重新设计表演,创造新腔。然而确实又较谭派有很大的变化,这反而有更大的难度,在20世纪30年代继谭派之后,余派在京剧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余派剧目基本同于谭派,代表作有《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上天台》、《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连营寨》、《空城计》、《战宛城》、《南阳关》、《武家坡》、《汾河湾》、《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鱼杀家》、《御碑亭》、《打侄上坟》、《天雷报》、《二进宫》、《失印救火》、《乌龙院》、《乌盆记》、《翠屏山》、《打严嵩》等。

余派弟子有杨宝忠、吴彦衡、谭富英、王少楼、孟小冬、李少春等,妻弟陈少霖也从他习艺。其中除吴彦衡改演武生外,艺业皆工稳,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

余叔岩位列四大须生之首席,所创立的余派,把老生行的声腔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对后来京剧老生表演产生了极大影响。翁偶虹称他“京剧老生第二个里程碑”。余叔岩的演出剧目,很多成为后学者的典范,留下的“十八张半”唱片,也是当今京剧教研极为珍贵的资料。后四大须生(马、谭、杨、奚)均不讳言曾受熏陶于余叔岩。

余叔岩祖籍湖北,1890年生于北京梨园世家,祖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京剧前三鼎甲,父余紫云也列入“同光十三绝”之旦角名家,岳父乃青衣泰斗、老夫子陈德霖。余9岁开始从姚增禄习武生,后随吴连奎学老生,13岁入德胜奎班,坐科三年后便开始在天津演出,因嗓音清脆、高亢,扮相漂亮,风头甚盛,不久就能与孙菊仙、尚和玉等同台。他在《捉放宿店》中唱到“一轮明月”的“一”字,迂回婉转,旋律达十三折,很为观众赞赏,人称“小神童”、“小小余三胜”,每月包银已高达千元。

可惜18岁时倒仓,中断了舞台生活。但余追求老生艺术的脚步并未停止,他加入北京“春阳友会”票社,积极参与活动,又向熟悉谭派唱腔的名琴师陈彦衡学戏,这样,既有利于嗓音恢复,又为重振打下了良好基础。他选择谭派作为自己的学习楷模,每逢谭鑫培有演出,他必定到场,还约请一些文人名票包桌观看,详细记录胡琴的工尺、词句、唱腔及身段表演,散戏后回家印证核对、细心揣摩。25岁时正式拜谭鑫培为师,各种史料均提到,由于某种原因,谭待徒较保守,亲授余仅“一出半戏”:一为《太平桥》,另半出是《失空斩》中的王平。但余靠颖悟,到处寻师访友,谭的教师、琴师、配角甚至龙套等他都请教。通过日积月累、苦心孤诣地学谭、摹谭,终于得谭艺之神髓。评论都说他“学谭最用功、学谭最像”。他精研谭戏,细致入微,有些戏词和唱腔是谭临场加上的,别人常忽略,惟独余记得清清楚楚,令谭迷十分折服。张伯驹说,一次余演《天雷报》,谭亲往观看,回家后对其子小培说:“你守着我不好好学,看人家多有心眼。”当年马叙伦在《听余叔岩歌》中亦提到:“数月前,观谭小培演《闹府》、《出箱》毫无父风,今观叔岩演出,又如食橄榄,可数日味矣。”钮镖查证:余将谭生前所演的剧目几乎都演了。一次与友人聚会时,有人问余叔岩到底会多少出戏,余叔岩借酒力豪语:“凡是挂髯口的,我都会!”

1920年前后,余的嗓音恢复,艺术上突飞猛进,此前谭鑫培已谢世,余叔岩取而代之,声名鹊起驰誉南北,迷谭者开始转向余派。这时期,余叔岩与梅兰芳、杨小楼形成鼎足局面。

遗憾的是,1928年后,余叔岩因病再度缀演。除义务、堂会戏外,他几乎不再演商业戏。余叔岩一生在舞台上演出的时间,前后不足20年,全盛时期仅六年而已。吴小如说,他虽“像一道彗星”,“然自谭鑫培之后,余氏始终执老生坛之牛耳”。由于余叔岩平时在舞台上和观众见面机会太少,据说,当年北京余迷得知他每天多在深更半夜吊嗓,时常有一群人到时候想方设法齐集余窗下,一聆清曲,算过戏瘾。

余叔岩的艺术,至尽仍有极大的影响。行家认为,“谭鑫培的嗓音是云遮月,余则是云遮月加脑后音的功夫嗓”,“谭宽厚圆融,余硬瘦有神”。刘曾复说余的唱腔经历“归派、创作、成熟”三个阶段,“最后达炉火纯青之境界”。余的念白、做工也都有其独到之处,他表演生动、合乎情理,在《坐楼杀惜》中,演到宋江要杀阎惜娇时,脸色煞白、怒目圆睁,充满杀机,“连和他同台的小翠花也不由得毛骨悚然”。当年余叔岩还演过《艳阳楼》中的高登、《安天会》的孙悟空,可见其武功根基也十分扎实。

余叔岩一直重视京剧理论研究、社会活动和授徒工作。上个世纪30年代初,北平“国剧学会”成立时,余叔岩曾到会讲演,介绍他自己的唱、念、身段表演技法,被认为是“京剧史上一次极有水平的学术报告”。另外,他还写过论文《老八板》及《乱弹音韵辑要》,提出皮簧音韵乃“梨园家法”的观点,该论文曾作为当年国剧学会附设传习所的学员讲义。

余叔岩最后一次登台是1937年为超级名票、文人张伯驹庆寿演出。张饰诸葛亮,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稷、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仅这四将出场起霸,就被当时人誉为“此曲只应天上有”。张伯驹曾请人把演出情况摄成记录电影,据说,解放后底片献给公家,存于北影仓库,极左时期竟被当成废品烧掉。

戏迷皆知,余叔岩灌有十八张半唱片,其实,余叔岩所灌唱片不止这些,早在小小余三胜时期,就由信克公司(后城蓓开)灌过两张半,其中《空城计》、《李陵碑》各一张、《打渔杀家》一面。中年后所录十八张半分别由百代公司(于1920年)、高亭(1924)、长城(1930)、国乐(1940)灌制。其中最后两张唱片每张报酬1000银元,比当时马连良(每张500元)高出一倍。60年代初,中国唱片社将这十八张半复制为密纸唱片,流传至今。

余叔岩谢世于1943年。其后不少人称来自余之门下,但其中多是私淑。钮骠考证,真正由余叔岩亲授弟子仅七人:孟小冬、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王少楼、吴彦衡,陈少霖,票友中则以张伯驹实得亲传。大家公认,孟小楼学余叔岩最精,当年风靡南北且影响至今,其再传弟子王佩瑜,风格亦颇有相似之处。

姓名:余叔岩

别名:第祺

生辰:1890年11月28

民族:汉

忌日:1943年5月19日

籍贯:湖北罗田

国家:中国

职业:京剧演员

余叔岩(1890一1943)名第棋,湖北罗田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等戏,初露头角。后因病和倒仓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戏《石秀探庄》等。同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红豆馆主)、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唱腔。后加入“春阳友会”,与樊棣生、世哲生、铁林甫等切磋技艺。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每逢谭氏演出,他必随赴戏园观摩。凡与谭氏合作过的鼓师、琴师乃至检场人、龙套,他都一一虚心请教,技艺大进。1916年嗓音恢复后,他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献艺。

1917年谭氏辞世后,他开始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战太平》、《空城计〉、《乌盆记》、《桑园寄子》、《击鼓骂曹》等戏,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并且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新谭派”或“余派”。

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嗓音略带沙音,行腔刚柔相济,韵味醇厚,意境深远。《搜孤救孤》、《战樊城》、《鱼肠剑》、《洪羊洞》、《珠帘寨》、《打侄上坟》、《沙桥饯别〉、《战太平》、《空城计》等戏中的唱段,被视为经典流传久远;《定军山》中的工架、刀花和《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等,堪为后学者的范例。余派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王少楼、孟小冬、李少春等,妻弟陈少霖也从他习艺。余派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戏曲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