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

来自戏曲百科

梅巧玲(1842年9月25日-1882年12月16日),名芳,字慧仙,号雪芬,1842出生于江苏泰州。

梅巧玲是梅兰芳的祖父。他在北京学戏,先习昆旦、后工京剧花旦,但也兼演青衣唱工戏。他天资聪慧,学戏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

他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并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谊,深为人们所重。

梅巧玲常演剧目,昆曲有《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阁》等;京剧有《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

梅巧玲去世甚早,年仅41岁。他的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为余紫云。

梅巧玲京剧旦行演员梅巧玲梅巧玲,男,京剧青衣。名恺,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号慧仙,别号蕉园居士,自号梅道人,小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原籍江苏苏州府吴县,寄籍扬州府泰州,生于苏州。父名鸿浩,字月坡,曾为宦,故后家道中落。

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0岁随母曹氏由泰州入京,从福盛班主杨三喜号双莲习旦兼昆乱,隶四喜部。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师兄醇和堂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自营景和堂于李铁拐斜街,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三十多岁就掌四喜班。

授徒甚众,如余紫云(花旦兼青衣)、张瑞云(武生)、孙福云(武旦)、陈啸云(青衫兼小生)、姚祥云(昆老生)、刘朵云(花旦)、郑桐云(武老生)、董度云(小生)、陈五云(花旦)、刘倩云(昆旦)、刘曼云、朱霭云(昆旦)、王湘云(昆小生)、王桐云(花旦)、周绮云(昆旦)、郑燕云(昆旦兼花旦)。

光绪八年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一说卒于光绪六年庚辰)。

妻室为陈金雀之女,名昆生,永年之胞妹小生桂亭之姑母也。长子梅雨田,名明祥,字雨田,昆乱名文场面,小名大锁;次子梅竹芬,名明瑞,一名启寿,字竹芬,小名二锁,习乱弹青衣兼昆旦,后改小生,隶四喜部。巧玲长女适武生王八十,次适名旦国兴堂秦五九。大锁之妻胡氏,即名花衫西安义堂胡喜禄之次女;二锁之妻杨氏,即掌小荣椿科班名武老生杨隆寿之长女。竹芬有子一人,小名群儿,名澜,艺名兰芳,字畹华,自幼由伯父梅雨田抚育,从师伯父云和堂名昆旦朱霭云门下学戏,娶妻王氏。王氏为蕉雪堂名青衣兼花旦王顺福之第五女。

梅巧玲,生于1842年,卒于1882年,是京剧形成初期的著名演员,他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祖父,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自称“景和堂主人”,原籍江苏泰州。他本工花旦,兼演青衣与昆旦,戏路很宽,艺术造诣深厚,唱做俱佳,念功极其精到,他塑造的旗装人物惟妙惟肖,因此,在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扮演的《雁门关》中的萧太后形象被列入其中,足见他在京剧形成初期的社会影响及艺术贡献。  


梅巧玲(1842—1882)  泰县(今泰州)人。近代京剧名角。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父亲梅天材从事木雕塑像业。父丧后,梅巧玲随母及兄弟们逃荒到苏州,过继江姓为子,后被人贩买去,辗转到“福盛”戏班学戏,备受打骂之苦。著名青衣演员罗巧福同情其遭遇,为其赎身并收为弟子。梅巧玲先学昆曲旦行,后改学皮簧。他敢于创新,突破了青衣以唱为主、不重表演和花旦以做工话白为主、不注重唱功的分工界限,增强了旦角艺术表现力。其代表作是《雁门关》中饰肖太后一角,不仅运用了青衣的端庄风度,唱工技巧,同时吸收了花旦的技巧和表演,开京剧旦角改革之先河,为后来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人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梅巧玲传徒众多,有桃李满天下之美誉。长子梅雨田,为谭鑫培琴师。次子梅竹芬,即梅兰芳之父,工京剧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