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乱弹

来自戏曲百科
台州乱弹《拾儿记》剧照

台州乱弹,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州地区、宁波南部和温州北部等地。曾叫“黄岩乱弹”。台州乱弹传统剧目有《连环记》、《拜月记》《白兔记》等昆腔戏;《循环报》、《鸳鸯带》、《报恩亭》等高腔戏;还有《回龙阁》、《大保国》等徽戏和《别仙桥》、《齐双会》等乱弹戏。此外还有词调戏送米记》、《凤仪亭》等剧目。

台州乱弹在表演上具有粗犷、激昂、纯朴的风格,其武打动作吸收了民间武术并加以美化。台州乱弹的声腔是高腔昆腔乱弹徽调词调滩簧等的融合。其舞台语言以中州韵为基础,结合了台州方言音调。

台州乱弹名称由来

关于“乱弹”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调集了全国100多个地方剧种在扬州接驾。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分为“雅”、“花”两部。“雅”单指昆腔,“花”即杂,杂者乱也,故统称乱弹。

据《临海李氏宗谱》载:李氏宗祠在清乾隆时,族人李惠卿,字应考,号槐庭。在经商有成后,晚年在宗祠内开设乱弹班,即山兵乱弹,教唱高腔戏,为台州乱弹著名起源地。

台州乱弹起源发展

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1987年,黄岩县灵石寺塔大修时,发现一批阴刻戏剧人物画像砖,制作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有参军戏剧或杂剧脚色形象。宋代南戏渐形成,台州为其发源地之一。其时州县均有官办演剧组织,名为“散乐”。现存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中有《台州歌》,为地道的台州曲调,其语言也具有浓厚的台州乡土气息,不少对白纯系台州方言。元代,杂剧流行于台州。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台州戏曲资料颇多(今人考证认为,这是历史上使用戏曲名词之始。其间,陶宗仪整理发掘台州词调,在黄岩演出尤盛)。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陆容《菽园杂记》载黄岩等地,“皆有习为倡优者,应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为耻。”此后,高腔与昆腔继起。明末清初,宁海县(包括今三门县)等地有平调,所唱高腔较平,故名。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乱弹腔在黄岩一带兴起,以紧乱弹、慢乱弹、二唤为主干唱调,兼唱昆腔,高腔,形成三腔合唱的台州式的“黄岩乱弹”,相沿约160年。民国初期。乱弹发展迅速,共有20多副戏班。同时有高腔班十余副、徽班5副。

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内专家一致认为:台州乱弹是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是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戏曲百花园中独具古韵遗风的活化石。

由于各方面原因,台州乱弹在戏曲发展的最好时期,曾停息了30年,2005年剧团才重新建立。重新组建的台州乱弹在尚文波团长的领导下,分析了过去一度时期台州乱弹陷入了生存困境的原因,大胆改革,启用新人,顺应市场,改变陈旧,观念创新,对管理体制,用人体制,分配体制大胆进行改革,对外扩大宣传,依靠当地政府,走出了困境。

剧团努力探索“民办公助”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推行一系列改革下,有效地激发了个人的艺术才志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确定了“我的乱弹我的团”为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脉”为剧团使命,“打造台州文化金名片”为剧团愿景,“崇德、尚艺、敬业”为剧团精神,“勤奋、务实、自律、创新”为工作作风等系列核心理念。从而使每个演职人员改变了观念、树立了自信,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重新建团后,台州乱弹积极发挥老艺人的作用,在传帮带上下功夫。古老艺术离不开生根的土壤,地方戏曲少不了一代代薪火相传。 台州乱弹老演员,许定龙,旦角张华飞,韩冬生、徐昆芬、卢奇泳、林蓉芬、王毅、林艳艳、王黎君均系台州乱弹主要演员,构成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演出阵容。卢惠来、周祖宝艺术指导,司鼓应培国,主胡周青莲、傅林华。他们是台州乱弹的传人,由于他们的传帮带,培养年轻演员,走向市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使台州乱弹这一优秀的地方戏曲艺术重焕生机,发扬光大。

据了解,2011年,台州乱弹剧团赴德国参加欧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第27届国际文化戏剧节展演,荣获最高荣誉——“特等奖”。2012年2月,剧团受文化部委派,赴新西兰参加当地主流社会举办的元宵灯会展演,新西兰总理亲临现场观看,15天19场演出活动盛况空前,观摩人数超过30万人次。

台州乱弹唱腔伴奏

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其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别具特色。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的分别,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台州乱弹的脚色行当分“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包括,“下四脚”包括外、贴、副、末。

台州乱弹演出剧目

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

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紫金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