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潮水

来自戏曲百科

马潮水(1885年-1974年),男,浙江嵊县马仁村人。越剧生角,越剧创始人之一。

自幼入私塾念书,1899年因家贫辍学,拜相来炳为师唱“落地唱书”,他从传书宝卷中学语汇,丰富唱书内容情节,致使唱书有声有色,生动感人。1906年初春,在浙江余杭陈家园唱书时,他不顾被师傅打骂,极力主张改唱书为一人一角上舞台演出,终在八仙桌搭成的小草台上首次化妆演出《珍珠塔》前半本,他扮演方卿一角。此次演出虽是“分角唱书”,但由此为曲艺“落地唱书”发展为早期越剧“小歌班”(戏曲)奠定了基础。

他因身材魁梧,于1918年从小生改演老生。同年联络卫梅朵、王永春、童正初、金荣水、费翠棠等名伶进上海,先后演出于华兴戏园和民兴茶园。在首次搬上越剧舞台的《碧玉簪》中饰李廷甫、《琵琶记》中饰张广才都获成功。1922年,与王永春等进入大世界演出,除《碧》、《琵》两剧外,《梁祝》、《孟丽君》、《珍珠塔》、《百花台》、《张公扫雪》等都是他的擅演剧目。在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一女换太子》、《王华买父》等剧中亦有出色表演。

其扮相大方,嗓音宽厚明亮,因先工小生,后工老生,因而表演凝重飘逸而有激情,是有名的唱做须生。唱腔以〔丝弦正调〕为主,对越剧音乐板腔体系的初步形成也有一定贡献。1918年一举成功之越剧《碧玉簪》,原以宣卷本《李秀英宝卷》为蓝本,参考了东阳班(婺剧)《三家绝》的情节结构集体改编而成,最后则由他根据《碧玉簪全传》增添重要情节,从而形成沿袭至今的从“庆寿许婚”到“送凤冠”的情节、人物框架。其余如《琵琶记》、《梁祝》、《孟丽君》等越剧早期剧目,也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20世纪30、40年代,由演员转为“派场师傅”(近似导演)后,便热心于剧目编写,编有《孤孀泣血记》、《棒打鸳鸯飞》等戏。

他自登上舞台后即收教艺徒,创办了第一副男科班,培育出姚毛头、姚方松、费翠棠、裘锡顺等红伶。“四季春班”主教师傅鲍金龙即为其再传弟子。50岁以后,主要精力传授艺徒和指导排演。曾在“忠孝班”科班任教,培养出郑忠梅、李忠萍、戴忠桂等演员。入室弟子有邢月芳、徐天红、屠笑飞、陈少春等。

1946年起与施银花搭班,约于1948年随班回浙江。解放后1951年始曾在浙江越剧实验剧团、上海青山越剧团任老戏师傅、导演。1953年进嵊县越剧团担任导演和教学工作,并亲自笔录《珍珠塔》和《越剧发展史》手稿。在古稀之年,他四处奔走,联络越剧界,发起筹建“越剧之家”,后于1961年在嵊县鹿胎山麓建成。

马潮水(1885-1974年),崇仁镇马仁村人。16岁时,他拜师学“落地唱书”,因虚心好学,很快掌握了唱书技艺。但是,他不满足当时所唱的短篇书目,就自学传书、宝卷,经过反复构思,整理改编了《珍珠塔》等长篇书目,令人刮目相看。1906年春,马潮水邀集张康荣等艺人,对“落地唱书”进行革新,用八仙桌搭成草台,以竹布衫裙、长袍马褂代替戏服,大红纸、鹅蛋粉当作胭脂花粉,演员经过简单打扮,就登台演唱《珍珠塔》,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初次尝试演出获得成功,令马潮水感到无比喜悦,他立即组成北派艺人第一副男班,活跃在剡溪两岸,并在新昌、上虞、东阳等邻县演出,既锻炼戏班,又扩大影响。从而,马潮水成为绍兴文戏男班创始人之一。

马潮水戏路宽广,行当熟悉,先饰小生,后工老生,表演皆能,且具特色。1919年,男班“三闯”上海,他与白玉梅、王永春、张云标、童正初等艺人合班,先后在锦花园、明星第一戏院、华美戏院等舞台演出。由于改进音乐唱腔、创新剧目,上演的有《碧玉簪》(马潮水与张云标从婺剧移植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琵琶记》等,这些戏内容上迎合当时“五四”运动反封建的新潮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1921年,男班特请旅沪同乡俞龙孙先生编写了28集连台本戏《孟丽君》,首演于升平歌舞台,马潮水饰皇甫敬一角,表演得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一时轰动上海。但是,他并不沾沾自喜,反而心情沉重,感到小歌班与兄弟剧种相比,差距大矣,如要立足上海,惟有提高技艺。于是,马潮水不惜花费几个月的包银,特去观摩京剧大师梅兰芳、盖叫天的演出,并悉心钻研琢磨,终于学到了一套真功夫,使自己的技艺大进,成为男班四大著名老生之一。同时,他还带动全班艺人勤学苦练,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男班的演出水平。后来,男班被邀请到大世界演出,盛况空前,誉满上海。嵊县男班“三闯”上海,第三次才演出成功,并站住脚跟,马潮水成为闯上海滩的得力干将,合力奏响了一曲“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凯歌。

马潮水集编、演、导于一身,是名伶,亦是名师,被誉为草木才子。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出一批著名的男演员,加强了男班的阵容,提高了演出效果,并为发展女子越剧打下基础。1937年,大批女班接踵涌入上海,男班逐渐被女班所代替,马潮水即被聘为绍兴文戏女班导演。这些刚出科班的小姑娘,还比较幼稚,在沪演出困难不少。马潮水尽心竭力地扶植新人,将自己多年的演戏经验,在平时讲戏、排戏中进行传授,使她们进一步掌握技能技巧,提高演戏本领。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马师傅的辛勤培育,她们的技艺大有长进,女班从此常演不衰。在比学赶帮中,一批女子越剧新秀脱颖而出,如陈佩卿10岁便拜马潮水为师,成长后为浙江越剧团的著名小生。女子越剧的迅速崛起,开创了越剧的新天地!

解放后,马潮水更是积极地投身于越剧的改革,1950年始,他相继担任浙江越剧团、上海青山越剧团和嵊县人民越剧团的导演。在嵊期间,他与张云标回忆口述传统小戏《王小二过年》,经丁一整理改编为《新过年》,1956年由嵊县人民越剧团首演,获得成功。马潮水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越剧发展史回忆录》手稿二册,为修编《越剧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55年以后,马潮水积极联络越剧界的名伶,商议在嵊创建“越剧之家”,得到嵊县党政领导、文化部门和全国各地越剧界的支持,并成立了越剧之家筹建委员会,袁雪芬任主任,姚水娟、竺水招、马潮水、冯农任副主任。在筹建越剧之家之时,马潮水不辞辛劳,奔波于沪、杭、嵊之间,费尽心计。1960年,越剧之家落成,从此,这里越音袅袅,水袖飞舞,成为培养越剧艺术人才的摇篮。李玲玉、何英、白雪、蔡浙飞、黄美菊等一批演员就是在这里成长的。弹指一挥间,46年来,越剧之家还接待过上万人次回乡“省亲”的越乡儿女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越剧艺人。袁雪芬、范瑞娟、姚水娟等越剧艺术家也经常在这里传经送宝或带徒授艺。

1960年,马潮水退休返家,享受着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安度耄耋之年。1974年11月,马潮水因病逝世,享年90岁。他的业绩被编入新《嵊县志》,并展出于市越剧博物馆,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怀念。

个人经历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18年04月11日,以卫梅朵马阿顺马潮水张云标为台柱的小歌班应聘演出于上海华兴戏园。

1920年12月26日,以马潮水王永春卫梅朵白玉梅领衔的男班,演出于升平歌舞台(在华兴戏园原址改建)。并从嵊县请来"戏客班"的3位乐师周小灿周孝棠周林芳,建立了越剧史上第一个专职乐队,演唱改为由丝弦伴奏,越剧音乐由此进入〔丝弦正调〕时期。

1922年6月16日,以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领衔的小歌班进入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申报》广告上使用"越郡班绍兴戏剧"名称。8月23日,又改称为"绍兴文戏",自此,"小歌班"大都以"绍兴文戏"相称。

1925年3月25日,以马潮水费翠棠为首的戏班,在闸北新舞台演出。广告称"特请越郡新醒社全体文武艺员",越剧有班社名称见诸广告,此为首次。

戏曲演出

1921年03月05日,梅朵阿顺班升平歌舞台演出,卫梅朵张云标王永春马阿顺白玉梅参与演出。详情

1918年07月20日,华兴戏园演出,张云标费翠棠金千法姚方松参与演出。详情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