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
眉户,又名“眉户戏”“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最古老的传统戏曲之一,它发源于商、周时代,先源于宫廷高层人群享受,后渐流传于民间。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曲牌联套体剧种。
最早流行于关中东部华县、华阴及中部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这些地方自古盛行小调、情调、樵歌、牧歌、童谣以及孝歌,眉户就是在这些民间歌谣的基础上,经历代民间艺人、文人、乐师的加工,于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关中人对眉户十分痴迷,可能这也是它被叫做“眉户”的原因之一;另外,“眉户”二字在陕西方言中与“迷糊”发音相同,所以,又名“迷糊”。
(一)眉户的形成与发展
眉户的起源,史料上很少有记述,老艺人们流传的说法有三种。一是说,列国时,华县、华阴为郑国,因犬戎经常扰境,郑桓公发兵渭华交界,与犬戎作战,久不能胜,后来,发现唱曲子,人人爱听,便在后方训练了一批唱曲子的人,到前方去唱,犬戎官兵听之入迷,军心涣散,丧失了斗志,郑国乘机进攻,诛灭了犬戎,大败胡人,故名“眉户”。
二是说,唐代安禄山把唐王赶到眉县一带,明皇夜不安寝,感叹悲伤之音,彻夜不息,路人谱之成曲,便流传出“道情”“五更”“哭长城”等曲调。后来,明皇由蜀回来,心情舒畅,又哼出“望西京”等愉快腔调,流传眉县一带。其后,郭子仪封为汾阳王。他是华县人,从汾阳回乡祭祖,吟唱这些曲子,便又在二华一带流行起来,地方群众很喜欢听唱和传授。后来有人问郭子仪唱的曲子是什么地方学的,郭子仪回答“是从眉县、户县一带学来的”。“眉户”二字就成了“眉户”剧种的名称。
三说道光年间,华阴人胡月,曾参加过太平革命军,后来回乡埋名隐居,他会唱南方的“平弦曲子”,便约当地的艺人,将本县单拉单唱的太平调,结合南方的“平弦曲子”改造成“华阴曲子”,后来又结识了潼关弹弦子的任成发先生,任成发常来华阴寻找胡月,有人问任成发外出有什么事?任成发总是回答“去华阴觅胡”,久而久之就传名为“觅胡”。“觅”和“迷”同音,所以后来就称作“眉户”。
据《汉书》《隋书》记载:华阴杨素、杨恽,家蓄优伶,雅善鼓瑟,常作舞歌唱以自娱,其韵曲有“伊尤而呀”之腔,此声腔与今之眉户相仿佛,在形成上是有其源流关系的。魏晋南北朝时法曲、佛曲就已形成,法曲、佛曲的念法与眉户“太平调”的唱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佛曲念完一段后有“阿弥陀佛、弥陀佛”,而“太平调”尾声亦有“太平年——年太平”,由此可见眉户与佛曲也有渊源关系。眉户的联套“月起月落”“背起背落”“先背后月”“先月后背”等与元杂剧套曲相类似。故与北曲是有血缘关系的。它是继承了元代小令和套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时调歌曲。以后人称之为“北方俗曲”,进一步又发展为“北方俗曲腔系”。眉户也属于“北方俗曲腔系”。
眉户剧是由清唱发展起来的。主要乐器为板胡、三弦、笛子三大件。“清唱”是文人的称谓,俗称“地摊子”“板凳曲子”“念曲子”,在华阴县又称“走马”,是由于人们在庙会节日腰系竹马(用竹编的马形),口唱小曲,载歌载舞而得名;也有在戏开演之前,跑马念曲,以便招来观众。眉户剧的“高台演唱”,始于清朝嘉庆、道光(1798—1850)年间,最初与秦腔梆子、乱弹戏班同台演出,名曰“风搅雪”。当时的班社有华阴、华县一带的杨运子班,后有党回儿班。他们除在当地演出外,还常到商洛、西安等地演出。
光绪十二年(1886),渭河以北出现了杨四的眉户班,在大荔、富平、耀县等地演出,十分受百姓喜爱。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1821—1921),是眉户发展的鼎盛时期,仅凤翔出现的曲子班就有22个,有沙凹班、西白村班、白家凹班、陈村班、柳林班、董家河班、老女沟班、城内的北街班、仓巷班等。其中柳林班人数最多,达30余人。这时东府眉户班也有20多家,有华阴县的邢建堂班、竹峪口班、土落房班、西阳村班、东棚班、赵平村班,华县的老观台班、北沙村班、南沙村班、田家班及韩城的刘清心班等。清末以来,随着眉户流行地域的不断扩大,陕西境内出现了五路曲子(眉户),即东路(府)曲子(以华阴、华县为主体,昌盛于潼关、朝邑、大荔、澄城、合阳、韩城、蒲城、富平等地);西路(府)曲子(以凤翔、宝鸡为中心,昌盛于凤县、岐山、武功、麟游、陇县、眉县、礼泉、乾县、永寿、千阳、彬县等地);南路曲子(昌盛于安康、汉中两地及商洛地区的部分县、市);北路曲子(昌盛于延安、榆林两地及宜君等地);中路曲子(以户县、周至为中心,昌盛于泾阳、三原、铜川、耀县、高陵、蓝田、长安、西安、咸阳等地)。五路曲子风格独特,其中东路曲子腔调古朴而深沉,西路曲子节速徐缓、旋律婉转,南路曲子旋律流畅,多少带有陕南民歌的痕迹;北路曲子旋律悠扬、高昂、带有陕北民歌韵味,中路曲子旋律质朴、坚毅,过门短促。
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眉户剧和其他戏曲一样,职业班社纷纷解散。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八路军驻旬邑马栏镇的关中分区八一剧团,请眉户老艺人当教练,在淳化、旬邑等地解放区演出眉户传统戏《张连卖布》《刘三挑菜》《五更鸟》《王连哭五更》和新编眉户现代戏《劳军》《赵满堂上吊》《十里塬》等。同时,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还整理编印了《眉户音乐》。建国以后,1950年初华阴县政府改秦腔团为眉户团,于1956年参加了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杜十娘》《张连卖布》;1958年省文化局拨专款举办了眉户培训班,专门为该团培养演员,使这个剧种又日趋繁荣。除华阴眉户剧团外,其他专业剧团及群众业余剧团均排演眉户剧,有时与秦腔同台演出。比如礼泉剧团在1964年创作大型眉户现代戏《秦川儿女》,并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咸阳周陵乡“五一俱乐部”的《四女拜年》、西北国棉一厂的《联盟渠》《五十五号车》等自编自演的眉户戏,分别获省奖,有的还到北京等地演出。眉户戏也逐渐由曲子小戏发展成为仅次于秦腔的一大剧种,20世纪80年代抄录在案的剧本就达到了520种。
(二)眉户音乐
眉户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结构的戏曲音乐形式之一,所谓“曲牌连缀体”,就是将许多单独的民歌小调、童谣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套(相当于组曲),而为表现不同内容的剧目、抒发不同人物的情感去演唱。
眉户曲调中有大调、小调之分,据说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个小调。[大调]中常用的曲调有:大金钱、小金钱、反金钱、金钱、男金钱、老五更、硬五更、软五更、老龙哭海、哭海套连香、连香套滚落江、边关、吹腔、满江红、反片、慢诉、紧诉、紧诉套滚、苦道情、前月头、后月尾、长城、小乔哭周、混江龙、背宫、背尾、落江院、琵琶、两头忙等。
[小调]中常用的曲调有:岗调、越调(各有软、硬之分)、五更鸣、五更、慢五更、紧五更、一串玲、长城、采花、点点花、西京、紧西京、慢西京、五炷香、五里堆、十杯酒、十里堆、十月花、太平年、红绣鞋、绣荷包、纱窗、勾调、戏秋天、打连香、银纽丝、凄凉调、钉缸、花鼓词、哭长城、道情、花道情、山茶花、莺歌柳、一点油、金纽丝、绣八仙、十大片、割韭菜、喜虫虫、骨陆子、哭伶仃、八板、六月花、放风筝、十二月花、霸王鞭、打枣竿、珍珠倒卷帘等。
1.套曲
连缀成套的曲子叫“套曲”。它和南北曲套曲的规律近似,其结构变化都是:起腔[月头],落腔必是[月尾];起腔[背头],落腔必是[落背];起腔先[背]后[月],落腔必先[月]后[背];这一规律常用于“清唱”形式,舞台上很少使用,[月头]用于清唱时每折戏的开始,[月尾]则用于清唱的最后,作为结束。
2.曲牌
眉户的曲牌分为齐言体曲牌、长短句曲牌以及规整节拍节奏曲牌和散节奏曲牌、慢速度曲牌、快速度曲牌、苦音调式、欢音调式等不同样式曲牌组成。种类丰富,可表达多种情绪。慢速的如[背工][慢西京][慢五更][哭海],抒情性曲牌有[劳子][五更][银钮丝],节奏速度对比明显、戏剧性较强的有[哭道情][滚白]。说唱结合的有[一串铃][闪扁担],幽默、诙谐的有[反片][钉缸]等。常用曲牌有:[大起板][金钱牌子][祭灵牌子][西京牌子][文杀妲己][武杀妲己][纱帽翅][大升帐][风箫梅][点花][重台][银纽丝牌子][游板(有欢苦之分)],[花梆子][绣荷包]等。
(三)唱词结构
眉户的唱词词格可以分为齐言句、长短句和散文句三类。齐言句有十字句(三三四格)、八字句(四四格)、七字句(二二三格)、六字句(三三格)、五字句(二三格)、四字句、三字句。长短句是因曲而异,格式多样化。散文句多用于[滚白]唱腔中。
(四)器乐
眉户早期以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梆子、水子(铜铃)四页瓦、碟子为主乐器,以坐场清唱为主,后发展为坐场清唱及舞台演唱并行,并加入了板鼓、铜锣(大小锣)、镲及琵琶、扬琴等中西乐器。演唱技巧及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1.文场器乐
眉户文场的乐器有板胡、高胡、曲笛、二胡、中胡、三弦、扬琴、琵琶、大提琴、海笛、唢呐等。文场的小型铜制击乐“甩子”是其特色乐器;文场有弦索曲牌近百首,如[扫雪][西京牌子][几时亮][满天星][小放牛][剪尖花][永寿庵][柳青娘][跌落金钱]等。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武场乐器有暴鼓、干鼓、牙子、大锣、铙钹、铰子、手锣、堂鼓、战鼓、梆子、铜铃(也叫水水)。锣鼓经有开场锣鼓、动作锣鼓、牌头锣鼓。
开场锣鼓:为开演前演奏的大型锣鼓套曲,借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有[湖广锣][十样景][南瓜蔓][暴落棰][串子][闹元宵][四棰]等。
动作锣鼓:用于各种表演动作、说诗、道白等,以增强动作和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渲染环境气氛。
牌头锣鼓:是根据需要,在器乐组合上分小铜器和大铜器两种,用小铜器起的多用于生、旦、丑行的唱腔曲牌。用大铜器起的,多用于有一定身份人物的唱腔曲牌。
(五)眉户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眉户的演唱剧目很多,已无法考据,据说也有上千本(折),有的已失传,目前流传的传统剧目有《火焰驹》《大上吊》《一门三进士》《刘秀走南阳》《杜十娘》《李亚仙》《观音堂》《大赐福》《临潼山》《古城会》《敬德访白袍》《单刀赴会》《小姑贤》《玉堂春》《放饭》《许赞退兵》《走雪山》《五娘描容》《伯牙奉琴》《阴功传》《反大同》《天仙配》《重台别》《八仙拜寿》《黄姑出家》《刘备祭灵》《百戏图》《张连卖布》《捉鹌鹑》等几百本(折)。
新中国成立后眉户的代表剧目有《兄妹开荒》《梁秋燕》《李双双》《海港》《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曲江歌女》《鹰山春雷》《讲卫生》《雷锋》等。改革开放后的代表剧目有《二虎守长安》《爱与恨》《杏花村》《酒醉杏花村》《兄弟姐妹》《飘来的媳妇》《好年好月》《迟开的玫瑰》《五味十字》《陕北婆姨》等几百本(折)新编剧目。更加丰富了眉户剧的演唱内容,有的剧目已演遍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地区。
驰名的演员有凤翔县的黄北梅、郑筱斋、郑子良、郑义显、芦炳彦、雷锋、雷勇、杜贵、刘作栋,富平县的印福,山阳县的杨老四,华阴县的宁宁娃(旦)、赵长河(生)、杨保(青衣)、川喜、双喜(生)、小德娃、先生旦(小生兼青衣)、卜山、丑娃(花旦)、平安、科举(老旦),华县的杨杰、李应斌(旦)、张志忠、吴思谦(生)、安世杰(须生)、文琪、振国、景瑞亭、陈吉元(艺名油糕旦),张捆柱(艺名瞪眼丑),高肩善(艺名高桥娃)、李妙义、宁思合等。他们之中不少人对眉户的唱腔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黄北梅新创了[山歌调][南老婆调][大实话]等曲,邢建堂新创了[倒口板][过街哨][葬花调][螃蟹调]等曲,一时形成了以时曲新调为主结合旧调的眉户唱腔体系,号称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光绪年间,富平王敬一收编的《羽衣新谱》共录单曲词和联曲词240余首。[1]
相关事件
2022年07月28日,山西大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参与演出。([[|详情]])
2022年07月27日,[[]]演出,参与演出。(详情)
2022年07月27日,山西大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12日,临汾眉户剧团在[[]]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12日,临汾眉户剧团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详情]])
2021年12月11日,临汾眉户剧团在[[]]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11日,临汾眉户剧团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详情]])
- ↑ 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