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影调戏: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
(创建页面,内容为“凌源影调戏原名活人影,起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昌黎、滦州、乐亭一带的冀东皮影戏。冀东皮影戏随清代中后期“闯关东…”)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凌源影调戏原名活人影,起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昌黎、滦州、乐亭一带的[[冀东皮影戏]]。冀东皮影戏随清代中后期“闯关东”的河北、山东移民进入东北凌源一带。在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辽西民歌的艺术因子,渐渐形成了一种即嘹亮高亢又质朴粗犷的演唱风格。在解放以后,这种皮影戏受到[[京剧]]、[[梆子]]等大戏的影响。1954年凌源民间艺人[[李凤儒]]和[[周墨昌]]借鉴大戏的表演,把平面影窗变成了现代的舞台,自演自唱了影卷《[[姚宪杀妻]]》,被称为活人影。1960年[[凌源县影调戏试验剧团]]正式成立,从此这一剧种定名为凌源影调戏。该剧的声腔为[[皮影腔]]。伴奏乐器为[[四胡]]。表演风格新颖别致,寓庄于谐。主要剧目除了《[[姚宪杀妻]]》,还有[[刘家声]]根据同名[[评剧]]移植的《[[寡妇门前]]》。
凌源影调戏原名活人影,起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昌黎、滦州、乐亭一带的[[冀东皮影戏]]。冀东皮影戏随清代中后期“闯关东”的河北、山东移民进入东北凌源一带。在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辽西民歌的艺术因子,渐渐形成了一种即嘹亮高亢又质朴粗犷的演唱风格。在解放以后,这种皮影戏受到[[京剧]]、[[梆子]]等大戏的影响。1954年凌源民间艺人[[李凤儒]]和[[周墨昌]]借鉴大戏的表演,把平面影窗变成了现代的舞台,自演自唱了影卷《[[姚宪杀妻]]》,被称为活人影。1960年[[凌源县影调戏试验剧团]]正式成立,从此这一剧种定名为凌源影调戏。该剧的声腔为[[皮影腔]]。伴奏乐器为[[四胡]]。表演风格新颖别致,寓庄于谐。主要剧目除了《[[姚宪杀妻]]》,还有[[刘家声]]根据同名[[评剧]]移植的《[[寡妇门前]]》。
== 戏曲演出 ==
{{演出查询/戏曲剧种}}

2022年8月28日 (日) 15:24的最新版本

凌源影调戏原名活人影,起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昌黎、滦州、乐亭一带的冀东皮影戏。冀东皮影戏随清代中后期“闯关东”的河北、山东移民进入东北凌源一带。在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辽西民歌的艺术因子,渐渐形成了一种即嘹亮高亢又质朴粗犷的演唱风格。在解放以后,这种皮影戏受到京剧梆子等大戏的影响。1954年凌源民间艺人李凤儒周墨昌借鉴大戏的表演,把平面影窗变成了现代的舞台,自演自唱了影卷《姚宪杀妻》,被称为活人影。1960年凌源县影调戏试验剧团正式成立,从此这一剧种定名为凌源影调戏。该剧的声腔为皮影腔。伴奏乐器为四胡。表演风格新颖别致,寓庄于谐。主要剧目除了《姚宪杀妻》,还有刘家声根据同名评剧移植的《寡妇门前》。

戏曲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