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秋

来自戏曲百科

黄桂秋(1906年5月7日-1978年9月11日),男,原名黄德铨,号荫卿,别号桂荫轩主,祖籍安徽省安庆市,生于北京。京剧旦行演员。嗓音甜美,在“陈腔”的基础上强调湖广韵,吐字行腔讲究技巧。不久,即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蜚声江南,被称为“黄派”。

黄桂秋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起解会审》、《新春秋配》、《别宫祭江》、《梁红玉》、《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后》、《鞭打芦花》、《蝴蝶媒》等。他的唱腔被灌成唱片及录音的有《别皇宫•祭长江》、《彩楼配•三击掌•母女会》、《起解•会审》、《春秋配》等。

个人经历

1924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中学毕业后在铁路局工作。曾以票友身份在京、津走票。

幼时酷爱京剧,曾以票友身份在北平浙慈会堂堂会演出《女起解》,颇受行家注目。后拜被称为“老夫子”的京朝派青衣陈德霖为师,于1926年正式下海。

1927年,正式拜师陈德霖,经常与马连良、余叔岩、高庆奎、杨小楼等合作演出。当时拿手剧目有《春秋配》、《别宫祭江》等。后来黄去南方,以《别宫祭江》获得“江南第一旦”的称号。黄在天津期间,经常与王庾生、章遏云、马艳红等排演新京剧本戏,如《蝴蝶杯》、《燕子笺》、《窦线娘》等,为他后来创编的新戏如《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后》、《鞭打芦花》、《梁红玉》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2年自己领导剧团偕王少楼、贯大元等在天津、东北、山东等地演出。

1936年正式组织正谊旅行剧团,到山东、河南、江苏各地演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于芜湖、汉口、长沙、上海等地,边逃难边演出。除演出《春秋配》、《别宫祭江》、《起解会审》等代表作外,还编演了针砭时弊、歌颂巾帼英雄的京剧如《姜皇后》、《冤禽恨》、《窦线娘》、《芦城侠侣》等剧。

1941年定居上海。常与纪玉良、俞振飞、姜妙香、李盛斌、赵桐珊、李宝櫆等合作演出,又得到周信芳的合作与帮助。周信芳曾多次为黄桂秋配演《会审》中的刘秉义和《贩马记》中李奇。自此渐以“黄派”著称。

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期在上海皇后大戏院演出,被观众誉为“青衣首席”、“江南第一旦”。

解放后,再度与周信芳合作,演出《秦香莲》、《文天祥》等剧。成功地塑造了秦香莲、文夫人等人物形象。

1955年组织秋声京剧团,任团长。剧团中先后有王琴生、陈大濩、关正明、张文涓、迟世恭、王玉让、王金璐、黄正勤、阎世喜等演员,曾到江苏、湖北、安徽、山东、天津、北京、东北、陕西、江西、浙江等地演出。

1958年参加上海新民京剧团,后随团进入上海京剧院。

1962年上海京剧院举办子黄派艺术专场演出。

1963年调往上海京剧院学馆任旦角老师。

1978年病逝于上海。

艺术风格

他遵循陈德霖正工青衣古朴方正、刚劲有力的特点,探索出一条老腔新唱的道路。又博采广学京剧各派之长,并从梆子、秦腔、昆曲、京韵大鼓等戏曲与曲艺唱腔中吸取养料,大胆创新,其唱腔刚柔相济、饱满挺拔、讲究节奏、韵味醇厚、清丽舒畅、古而不旧、朴而不拙、甜嫩娇媚。通过别具一格的声腔艺术,塑造了孙尚香、王宝钏、姜秋莲、苏三等许多艺术形象。他的文化素养较高,对所演剧目的唱词常作字斟句酌的修改,依字音韵律设计唱腔,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他又能诗善画,在《蝴蝶媒》中唱四句[西皮原板],同时在扇面上画好了双蝶。

师徒关系

黄桂秋弟子很多,有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王熙春、曹慧麟、金素雯等。黄桂秋授徒甚严,童芷苓、顾正秋、王熙春、新桂秋、曹慧麟、金素雯等均受其教益。子正勤工小生。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