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慈
黄孝慈 | |
---|---|
京剧演员 | |
民族 | 汉族 |
出生 | 1943年5月 |
逝世 | 2017年1月9日 南京 |
行当 | 旦、青衣、花旦 |
科班院校 | 中国戏剧学院 |
代表作品 | 红菱艳、太平公主、耕耘初记 |
获奖记录、师徒关系 |
黄孝慈(1943年5月-2017年1月9日
),女,北京人,汉族。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旦角演员,工青衣、花旦。1957年参加工作,中专学历。1960年毕业于中国戏剧学院,师承华慧麟、赵桐栅、李香匀、张世兰,后拜师杜近芳。曾任江苏艺术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她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表演不拘一格,博众家之长,在近五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擅演剧目有《董小宛》(1983年获江苏省戏剧汇演优秀表演奖)、《红菱艳》(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榜首)、《太平公主》(荣获第十届中国电视戏曲片一等奖、优秀表演奖)、《玉堂春》、《蝴蝶杯》、《四郎探母》等。主演的现代戏《耕耘初记》于1964年进京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1991年元月应邀参加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与杜近芳、关正明合演了《红鬓烈马》并同汉剧名家陈伯华等演出京汉合演的《四郎探母》。
塑造《骆驼祥子》中塑造的虎妞形象获得成功并荣获多项个人大奖,曾两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江苏省第四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2000年获文化部“文华艺术表演奖”、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优秀表演奖。她还荣获了中国文联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和省劳动模范等称号。此外,在《中国戏剧》、《上海戏剧》、《剧影月刊》上发表了“行当和流派的继承与突破”、“愿做一块艺术海绵”等,其中论文“撕碎自己演虎妞”获田汉文学论文二等奖。
个人经历
孝慈出身书香门第,5岁随父母离开北京,随拉京胡的父亲加入宿迁京剧团。一年后考入中国戏校。入学后,她拼命练功、学戏。她中学毕业才学戏,缺乏基本功,便付出几倍的努力去追赶别人。睡觉时把脚压在枕头下,两腿撕成一字练腿功,痛得钻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终以七门功课全是五分的成绩毕业回院工作。
她有幸遇上曾教过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王瑶卿校长,受业于华慧琳、雷喜福、李香匀、陈世乃、罗玉平、赵桐珊等名师。老师们根据她的慧心、好学,分别教她青衣、花旦、刀马不同行当的戏,如《桑园会》《二堂舍子》《奇双会》《秋江》《孔雀东南飞》《十三妹》等。黄孝慈的多师多学,肚里宽绰,是她能广学博采、有可能蔚成自己的一大缘由。审视黄孝慈演过的传统戏未限于青衣、花旦、刀马,也不囿于梅、尚、程、荀、张等某一个流派,而是多学多演,浩然不羁。即使演各路名家的戏,也不可刻意像不像谁,而更看重有无自己的理解,要求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创意。艺术的真谛在创造,是孝慈最早走上艺术之路始就拥有的见解和理念。她创演的京剧古代戏《红菱艳》和京剧现代戏《骆驼祥子》,可作为缅怀和认识黄孝慈创造性艺术人生的最佳例证。
1988年文化部举办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孝慈在《红菱艳》中扮演菱姐,等到了可以自由发挥的时机。她为此获得优秀剧目奖和个人优秀表演奖榜首,被专家赞为“对京剧旦角表演程式有重大突破”。著名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老师高兴地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演的真好。江苏又出了一位新秀。”她老人家哪里知道,孝慈那时已四十出头。扮演15岁的水乡采菱女难度很大。虽因年龄偏大需要装嫩,却演得清纯秀美,如出水芙蓉,楚楚动人。难为了孝慈,却喜煞了观众,无怪骆大师称她为“新秀”,把她认作了剧中女儿邬莲。
2017年1月9日在南京辞世,享年73岁。
获奖记录
1990年05月19日,黄孝慈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3年01月16日,黄孝慈荣获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提名奖。
1999年08月06日,黄孝慈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京剧《骆驼祥子》)
1999年08月06日,黄孝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2000年12月03日,黄孝慈荣获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京剧《骆驼祥子》)
2000年12月30日,黄孝慈荣获第九届文华奖·文华表演奖。(京剧《骆驼祥子》)
2013年05月22日,黄孝慈荣获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
师徒关系
师父:杜近芳
同门:丁晓君、付佳(京剧青衣)、刘琪、刘轶杰、李国静、李奕洁、李经文、窦晓璇、赵澜、赵秀君、闫文倩、陈淑芳、黄孝慈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