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生
魏长生(1744年-1802年),男,秦腔花旦。字婉卿,因排行老三,人称魏三。四川绵州金堂人。
自幼家贫,入秦腔班学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京,加入双庆班演秦腔,“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减色。”(吴太初《燕兰小谱》卷五)以魏长生为代表所演的秦腔,压倒了控制北京戏曲舞台的京腔各班,使秦腔称雄京都剧坛。1785年清政府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唱,次年魏长生被迫离开北京,来到扬州,加入江鹤亭班,使该戏班成为当地最优秀的戏班,魏长生又红极一时,当地花部和昆班演员纷纷学习。1801年返京,次年夏演完《背娃入府》,倒在台上,不久而死。
魏长生表演做功细腻,唱词通俗易懂,腔调清新动听,勇于创新,改旦脚包头化妆为梳水头、贴片子,并发展了踩蹻技艺,擅演《铁莲花》、《背娃入府》、《香联串》、《缝褡禣》、《销金帐》、《卖胭脂》、《铁弓缘》等剧。个别剧目在表演上杂有不健康成份。在中国戏曲史,尤其是秦腔发展史上,魏长生在表演艺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善演喜剧。晚年,演技有所深化。在表演艺术上,对后代梆子花旦产生过一定影响。
个人经历
十三岁随舅父卫保全来西安某卷烟铺当学徒,因与邻居之的学徒打架,逃出到蒲城大荔间之船社渡,入某戏班学戏。乾隆三十九年(1774)随班经同川转入北京演出。当时京城正时尚昆弋高腔,该秦腔班因实座不佳,遂返回西安。刻苦钻研数年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参加北京的双庆班。学业创见《滚楼》一剧的主角黄赛花,轰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人,使京城六大班顿为减色,由于秦腔的剧目和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士大夫亦为心碎。一时间使应变腔旧本置之高阁,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疏散去,艺人们纷纷投秦腔班觅食。因秦腔遭清廷禁止,乾隆四十八年(1783)魏长生由北京至扬州演出,又轰动杨州。“演戏一出,赠以千金”。随后在苏、浙白完赣旅演出长达八年之久。后又回四川成都演出。嘉庆六年(1801)复至北京,他和他的弟子的演出同样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翌年夏季,演出他的名剧秦腔《背娃进府》,下场后瘁死于后台。为秦腔艺术贡献了他最后的精力。
艺术风格
魏长生一生所到之处,他的秦腔艺术对当地戏曲部产生了一定影响。据说秦腔的踩跷和旦角“贻片子”的化桩、术都是他的创造,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多有贡献。魏长生兼青衣、花旦、武旦、彩旦于一身,能戏甚多,如《背娃进府》的表大嫂,《香莲串》的秦香莲,《滚楼》的黄赛花《烤火》的尹碧莲,《卖胭脂》的王桂英,《庆顶珠》的肖碧莲,《铁三缘》的陈秀英,《富春楼》的陈三两等都是他常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