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扬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一、沿革

镇江市扬剧团的前身是金星扬剧团,于1950年12月建团。1955年5月,在镇江登记时更名镇江市扬剧团,演职员66人,为集体所有制(1959年9月至1962年上半年,曾改为地方国营剧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被迫停演,著名演员金运贵、筱荣贵等遭迫害。1969年底,扬剧团撤销,演员大部分下放农村,24名青年演员调至句容京剧团。1975年12月,调回句容京剧团内的原扬剧演员,在市文工团内建立扬剧队。1977年4月,恢复镇江市扬剧团,为集体所有制。1985年底,全团有演职员55人。

二、演出剧目

解放初期,扬剧团演出剧目皆传统幕表戏和连台本戏,有《唐明皇游月宫》、《铁拐李》、《血滴子》等。1951年移植越剧剧本《信陵公子》,这是首次演剧本戏,演出后观众反映良好。后来配合中心任务,陆续演出团内集体创作的现代戏《枪毙“大头菜”》、《新人新事》、《皆大欢喜》等。同时,移植演出《赵小兰》、《两兄弟》等;;改编演出传统戏《挑女婿》;并演出《济公》、《狸猫换太子》等少数幕表戏。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南京连续演出《红楼梦》、《梁祝》等1年多时间。1955年起废除幕表戏,全部演出剧本戏,添置灯光、布景、字幕幻灯等,从内容、形式、音乐、表演等各方面不断提高演出质量。后创作和改编演出传统戏《借子》、《解粮官》、《僧尼下山》、《三告开封》,现代戏《苦菜花》、《八女颂》、《红色的种子》等。1962年,整理演出传统剧目《活捉》、《方卿羞姑》、《宝玉哭灵》、《真假崔三》、《看灯记》、《王樵楼磨豆腐》等。1963年,创作演出大型现代戏《红色家谱》。1977年复团后,移植演出《园丁之歌》、《蝶恋花》等。1979年创作演出新编历史剧《包公自责》。同年在上海举办“金运贵流派戏专场”演出。1984年参加江苏省电台举办的扬剧金派唱腔介绍专辑演出。

三、会演与获奖。

1954年10月,改编传统戏《挑女婿》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剧本创作奖;筱荣贵获演员二等奖。1957年,《借子》、《解粮官》参加江苏省首届戏曲会演,获剧本创作、演出、导演、演员、音乐等7项奖;金运贵、筱荣贵、崔东升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9月,筱荣贵参加江苏省扬剧赴京演出团,在全国政协礼堂演出《挑女婿》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并合影。1962年,《方卿羞姑》、《看灯记》、《活捉》参加省戏曲流派观摩演出。1964年,《红色家谱》参加省创作剧目会演、公演。1985年该团演员参加省扬剧广播大奖赛,金桂芬获一等奖。


镇江市扬剧团于1955年5月成立,前身是1950年3月以联合扬剧团和海清扬剧团合并而成的金星扬剧团。主要演员有金运贵、筱荣贵、陈金珠、姜凤英、崔东升、张宝祯等。金运贵、筱荣贵独具特色的唱腔为人称道,在南京、镇江、扬州等地颇有影响。1954年4月,该团剧目《挑女婿》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创作奖和演出奖,筱荣贵获演员二等奖。

   1955年后,张欣木把扬州清曲的“软、叠、骊、南、波、扬”五大宫曲引进扬剧音乐,并改革《大补缸》、《探亲》等唱腔为男女同弦,创立新腔[蝙蝠调],获得扬剧同行的赞扬。创作的扬剧曲调联奏《云散日升》,被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57年,剧团整理改编的《借子》、《解粮官》,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演出、导演、音乐奖,金运贵、筱荣贵、崔东升获演员一等奖。60年代初的演出剧目有《王樵楼磨豆腐》、《活捉张三郎》、《真假崔三》、《二度梅》、《方卿羞姑》、《宝玉哭灵》等。1963年,剧团创作的现代戏《红色家谱>演出后,被京、评、沪、甬、越等剧种的几十个剧团移植上演。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撤销,人员遣散,金运贵被迫害致死。1975年,改为镇江市文工团扬剧队,筱荣贵、张宝祯及一批青年演员陆续调回,后又招收10余名学员,于1978年恢复扬剧团建制。先后演出了《十五贯》、《蝶恋花》、《挑女婿》、《上金山》等剧目,创作剧目《包公自责》在上海、南京演出时,报刊作了评论,电视台、电台均予录像、录音播放,豫、锡、秦腔、高甲戏等剧种的许多剧团纷纷移植上演。1984年,姚恭林等人参加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扬剧金派唱腔介绍专辑演出。1985年,金桂芬获省扬剧广播大奖赛一等奖。

   剧团在1962年和1982年两次举办扬剧学馆,共培养了青年演员40余名。至1987年底,全团职工38人,演出装备原值3万元。全年演出246场,全部在农村演出,观众达16万人次。全年演出收入9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