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青年评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辽宁省青年评剧团,是1960年7月正式成立的。1959年1月,当时省艺术公社撤销后,决定把原省评剧一、二团,下放给沈阳市时,省委领导考虑到,评剧为北方大剧种之一,省里应当保留一批青年演员,经过培养提高,逐渐成长为又红又专的评剧接班人,组成剧团,不承担经济任务,不以营业演出为主,但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必要的舞台实践。还要求坚持政治学习,严格业务训练,定期深入农村厂矿劳动锻炼,巩固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挖掘和改革传统艺术,艰苦奋斗三、五年,起示范、试点和实验作用。为此把原省评剧一、二团,条件较好,又具备一定演出经验的青年演员,青年乐手和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留在省里,不久又调用了各市、地、县推荐来文化干校(戏校的前身),经三年培训,毕业的青年演员20多人,合编成60来人的辽宁戏曲学校实验剧团,暂由戏校代管。后改为评剧队。为后来辽宁青年评剧团的成立做了准备工作。

青年评剧团组建时,上级党委派郭竹荣负责,最初人员有:导演黄晶、宋品卿。演员教员有:菊桂舫、吴俊亭、宋书芳。乐队教员有:赵炳南、马俊峰、孟文范。原省评一、二团调来的青年演员有:陈平、王玉华、刘秀梅、宋英霞、赵玉兰、张松超。孟祝华、常云朋、李德林、王福生、郭跃等。乐队老同志有吕盛岩、刘景春、左学文。青年乐手有:李清明、蔡连文、赵书钧、王梦生等。舞美队老同志有:李宝林、王文起等。从文化干校(戏校)毕业的评剧甲班抽调来的有:孙成林、王镇芝、 刘文、蔡永凯、张桂兰、王宝祥、王宗林、朱凤姝等。戏校实验剧团先后整理排练了《爱情》《女驸马》《茶瓶计》等十几个剧目。省里为了加强青评政治业务骨干力量,又给剧团配备了党政干部、剧作者、曲作者和舞美设计人员。并拨给由剧团专用“青年剧场”。省里领导还批准召收了一批学员。这时青评的人数(包括剧场十七人)已达一百零几人了。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后,于1960年 9月,经省委批准辽宁青年评剧团正式成立。当时团址在北陵大院,后来东北局成立,搬到城里,又从城里迁到北陵大街(公安厅对面)。上级正式任命郭竹荣为副团长兼编导工作。

剧团成立后,一面加强演员乐队的基本功训练,一面抓紧剧目的学习和排练,先后排练了《拜月记》《卖水》《墙头马上》《密建游宫》《花亭会》《苦菜花》《断桥》、《喜荣归》《观阵》《卧新尝胆》、《武松与藩金莲》《爬堂》《游宫》、《红灯记》《海防线上》《龙江颂》《沙家滨》《六号门》《年青一代》等50多个剧目。曾在59年,61年两次随春节慰问解放军代表团,去丹东、鞍山、旅大等地慰问演出。还曾由省统战部率领去北票慰问矿区职工。并经常送戏上门,上山下乡和深入工厂、矿山,为工农兵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表扬,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曾多次参加省里的招待晚会。还几次在沈为中央领导和外宾进行专场演出。如参加过为朱德总司令、薄一波副总理、班禅和帕巴拉格列朗杰举行的联合演出和专场演出。

1963年5月省里建立了辽宁青年戏曲实验剧院,青年评剧团变为剧院领导下的表演艺术团体,一年之后辽宁青年戏曲实验剧院撤销,青年评剧团仍直属省文化厅领导,由原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王一达同志任艺术指导,赵佐夫任团长,郭竹荣仍任副团长。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省青评全团于营口县“四清”归来。1970年1月,演职员,大部分去农村插队落户,编入“五七大军十六大队四连”。

粉碎“四人帮”后,原青年评剧团的一部分演职员,调到沈阳评剧院工作,一部分调在外地仍从事评剧工作,多数改行到其它战线安排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