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侠
赵燕侠(1928年3月1日-),女,京剧旦角,祖籍河北武清区曹子里乡大三庄村。京剧赵派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人。
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在父亲赵小楼(武生演员)的督导下苦练基本功,师从褚玉香、何佩华、李凌枫等学习青衣、花旦,并拜荀慧生为师,15岁以一出《大英杰列》崭露头角。为了传播赵派艺术,赵先生晚年重开山门,收徒熊明霞、朱虹、吴昊颐、王晶等人。赵燕侠先生是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她演的《红娘》《花田错》《辛安驿》《荀灌娘》《玉堂春》等剧,在继承荀派表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大胆突破。她表演洒脱、嗓音甜亮、唱腔悠扬、念白清脆、咬字清晰,而且善于塑造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这些鲜明的艺术特点形成了京剧的赵派风格,赵老师也成为了唯一一位女性的京剧流派创始人。
1964年,赵燕侠主演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即《沙家浜》,成功塑造了阿庆嫂的艺术形象。赵燕侠先生不仅在京剧艺术上贡献卓著,对北京京剧院也有很大的贡献,赵燕侠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这些前辈艺术大师同为北京京剧院的奠基人,她的舞台艺术和创造精神是北京京剧院的宝贵财富。
个人经历
自幼在父母督导下练功学艺,7岁随父赵小楼在杭州、上海、汉口等地搭班演戏。13岁那年,住家北平菜市口附近的西砖胡同,她每天下午跟父亲去珠市口开明戏院唱戏,步行路经虎仿桥时,总看见卖烤白薯的炉桶边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等日落西山烤白薯收摊时,卖主就把未售完而剩余下的几块白薯送给他吃。每当此时,他总是喜笑颜开,吃完白薯便自我陶醉地唱几句京剧,而且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儿十足。为此引起赵燕侠的好奇和注意。一天,赵燕侠试探地问他:“老伯,您会唱京戏吗?”他点点头。又问:“我跟您学戏行吗?”老人愣了片刻后回答道:“孩子,我唱了一辈子戏,早先与梅兰芳同台当配角多年,也算是大红大紫过一阵子,如今老了落得这个地步,你还要学这一行?”赵燕侠天真而执著地告诉他:“我喜欢这个职业。”并问老伯尊姓大名,老人告诉她,自己名叫诸茹香,是唱旦角的。燕侠一听喜出望外,回家后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一听原来是久享盛名的诸先生,既同情又欣喜。第二天,经父亲与诸茹香恳商后,诸慨然应允收赵燕侠为徒,并约定“穷师受穷徒”,既不写“字据”也不宴宾朋,在赵燕侠家中吃顿便饭,就这样,诸茹香成了赵燕侠的第一位恩师(开蒙老师)。拜师后,诸先生爱徒如子,倾囊相教,赵燕侠尊师如父,勤学苦练,终使诸茹香老人一生精修苦研、日积月累,从而形成和积累的艺术成就与经验后继有人,也使赵燕侠醍醐灌顶,从而为后来出名成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先后拜李凌枫、荀慧生、褚玉香、何佩华等名家为师学习青衣、花旦,学习了王、荀、梅派的艺术特点。15岁演出《十三妹》,开始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后又主演《大英烈传》,并与前辈名家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马连良等联袂演出《武家坡》、《二进宫》、《霸王别姬》、《坐楼杀惜》等剧目。
她戏路宽,青衣、花旦、刀马旦、文武小生等多种行当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都能演。而且从剧中人物性格出发,突破程式、行当的界限,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她做戏洒脱,唱腔悠扬婉转,节奏鲜明,她结合个人条件,大胆突破,念白清脆甜亮,咬字清晰,为业内外行家所称道。
1947年,19岁的赵燕侠组建“燕鸣社”,在京、津、沪等地演出,由她担任主演的《红娘》、《玉堂春》、《荀灌娘》等在继承荀派风格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性发展,唱、念、做、打别具一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燕鸣社”改名“燕鸣京剧团”,后于1961年并入北京京剧团,赵燕侠任副团长,多次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赵燕侠经常在《白蛇传》、《红梅阁》、《碧波仙子》等剧中唱大轴。1964年,赵燕侠主演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成功塑造了阿庆嫂的艺术形象,为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革命内容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文革中,由于她为人正直,遭受了“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被剥夺演出权利达十年之久。
1979年,北京京剧团恢复,赵燕侠任一团团长,并于198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她着力培养青年演员,大胆进行艺术团体的改革。著述有《燕舞梨园》、《我的舞台生涯》等。
1990年2月,应上海演唱会公司和上海京剧院之邀,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年,赵燕侠携女张雏燕赴上海,在天蟾舞台演出。母女主演了《白蛇传》、《玉堂春》、《碧波仙子》、《四郎探母》、《盘夫》、《铁弓缘》和《红梅阁》等赵派经典剧目。同年夏季参加了中国剧协主办的赈灾义演活动。参加纪念徽班晋京200年观摩演出,演出了《智斗》一折。
获奖记录
2011年01月11日,赵燕侠荣获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
2011年01月11日,赵燕侠荣获第五届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