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

来自戏曲百科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花鼓戏的分类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

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汉调皮黄影响,逐渐靠近板腔音乐,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类,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

岳阳花鼓戏

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正调)、[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一字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流传到鄂南的通城、崇阳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当地的新剧种,称其为'提琴戏'。

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常德花鼓戏

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

'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淫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解放前,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两下锅',当地称这种班子为'两抡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湖南花鼓戏除声腔音乐外,不少传统剧目是从汉剧搬过来的,据说有几百个,如《宋江杀惜》、《梅龙戏凤》、《关王庙烧香》、《槐荫送子》、《清风亭》、《赶潘》等。

衡阳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衡州花鼓戏。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

最广为流传的花鼓戏——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里流传最为广泛的,堪称湖南花鼓戏里的代表之作。刘海砍樵讲述的是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山里,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并没有怪胡秀英,而是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刘海砍樵在湖南城乡各演出队曾很盛行,非常好听,让全国知道的、或使它走红全国的还是春晚--李谷一和姜昆在1984年春晚的小品演出让它声名远扬。

1984年春节前,在北京的湘籍歌唱家李谷一找湖南方面要去了1961年自己主演过的《刘海砍樵》那段精彩对唱的曲谱,即'比古调'。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她与姜昆一炮打响,使全国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比古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