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子功

来自戏曲百科

翎子功即舞动翎子的技巧、俗称“耍翎子”。各个行当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翎子生”一行。耍翎子的技巧有单掏翎、双掏翎、单衔翎、双衔翎、及绕翎、抖翎、摆翎等多种,配合各种各样优美的身段,可以表达喜悦、得意、气急、惊恐、忧虑等各种感情和神态。

按旧例,草莽英雄如《九龙山》的杨再兴、《盗御马》的窦尔墩,旧时的外邦君主将帅如《挑滑车》的金兀术、《苏武牧羊》中的单于王等都戴翎子,同时加戴狐尾。神怪妖魔如《青石山》中的周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等也多插翎子和加戴狐尾。


具有代表性的有:

一、拄翎(亦称“掏翎”或“板翎”)。这是翎子功的基本技法。从耳后上拉,由翎腿处用食、中二指夹住向前捋,至胳臂伸直离梢翎不远处,手腕向外翻,手心朝外掏成圆形,再扎出不同的姿势。单、双手拉翎和左右手拉翎方法一样。

二、绕翎(亦称“涮翎”)。有小绕、大绕、单绕等。1、小绕:后脖向前略使梗劲,下巴与脑勺稳住劲使双翎直立。当把劲贯穿在头顶上,使翎子在头上方绕小圈。2、大绕:头略向后扬,后脖立即住前,将翎甩到前方,脖根转动,带动双翎绕大圈。左右相反,方法同样。3、单绕:头部先稳住劲,使双翎停顿。然后头稍右歪,右翎侧下,趁势左脖用点和甩的劲儿,使左翎绕转。同时特别要稳住右翎不动。左右相反,方法同样。

三、摆翎有前摆、后摆、上摆等。1、前摆:将翎甩向前方,头稍向前低,头脖左右晃动,带动双翎左右摆;2、后摆:将翎甩向后方,头稍扬起,后脑勺左右晃动,带动双翎左右摆;3、上摆:下巴收回,头顶冲上,双翎直竖,头部向左右肩歪动,双翎在头上方左右摆动。

四、竖翎有双竖、单竖两种。1、双竖:演员向前弯腰,低头,双翎梢着地,随着抬腰,头脖使梗劲颤动抬起,使双翎小幅度的快速颤动,随着腰,头浙浙竖起,直立于头顶。2、单竖:向前弯腰,低头,双翎梢着地,抬腰时,竖左翎左头稍向右抬,脖子使梗劲颤动,稳住左翎梢下落,使左翎渐渐随腰、头抬起而竖立。右竖方法同样。

舞台翎子的制作是先把雉尾的根部扎上翎腿子(又叫翎拐子),翎腿子是用竹签作根,扎绑上弹簧,将五六尺长的雉尾(最长的达到七尺,上有六十多朵花,这当然是最上乘的了),插人簧中扎紧,外用彩丝缠绕五六层不同颜色的花辫,讲究的还可插上三四根孔雀翎,插在盔头两旁的插鞘里即可。

翎子分两种:一种是短腿翎子,用于一般的耍翎子,弹簧是用14号的钢丝,圆径11毫米,长约五寸左右。一种是长腿翎子,是耍难度大的双竖、单竖等技巧所必需的,它的弹簧是用16号翎丝,圆径12毫米,长约七寸左右。要求两个弹簧必须一致,既有软度,又有硬度及弹性,两个翎的重量也必须一样,否则是不能完成难度大的技巧的。


翎子功,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即舞动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称“耍翎子”。生、旦、净、丑各行脚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

翎子,又称“雉翎”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由数根雄性雉鸡尾毛相接制成,作为戏曲装饰盔头的饰品。通过舞动翎子及优美的身段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

据载最早出现在昆剧中,后在各地方剧种得到广泛运用,生、旦、净、丑各行脚色都有运用,唯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翎子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当然同时也可增加装饰的美观。

插戴翎子的多为英武、勇猛、慓悍、暴戾,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人物:

  • 英俊神武且气势较盛的青年将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雉尾生 如吕布、周瑜、杨宗保等。
  • 刚强婀娜、武艺高强的女将。如樊梨花、穆桂英、刘金定等。
  • 汉族以外的的番王番将,如孟获、金兀术等。京剧行素有“俊翎反尾”之说,此类番王番将及其他非正统王朝的将帅及妖王魔怪,除了盔插翎子外,一般还会在盔头两侧挂上狐尾,以展示身份上的区别。
  • 古代的起义首领或草莽英雄,俗称山寨大王的。如《瓦岗寨》中的程咬金,《九江口》中的陈友谅等。
  • 神仙及妖魔鬼怪。如巨灵神、白鳝仙姑、齐天大圣、白骨精、苏妲己等。
  • 非正统王朝的一些武将。如不被民间视作正统的曹操,其手下的将官如《定军山》中的夏侯渊,就盔插翎子。
  • 刽子手或占山为王祸害一方的山大王。这类人物只插一根翎子,是一种贬义的处理。

翎子功包括掏翎、衔翎、挑翎、竖翎、甩翎、摆翎、抖翎、旋翎、绕翎、涮翎等多种技巧。

1.掏翎:借助手来掏弄翎子的功夫。掏翎时动作须敏捷准确,不能满把攥,当以是食指、中指的指尖夹翎,才显出掏的轻灵优美。根据单手还是双手掏翎的区别,又可分为单掏翎和双掏翎。

2.衔翎:用嘴咬住翎梢以配合身段动作来表现人物特定情绪的功夫。根据咬住翎子数目的区别,可分为单衔翎和双衔翎。衔翎通常与掏翎功夫相配合,以加强紧张气氛。

3.挑翎:使下垂之翎尖向后扬起的技巧,可分为单挑翎和双挑翎。双翎一齐低垂后同时扬起为双挑翎;一翎低垂,另一翎向后扬起,呈前后八字式,为单挑翎。互相交替,左右翎子一垂一扬连续作挑翎动作的则称为“二龙抢宝”。

4.竖翎:亦称起翎或站翎。使弯垂的翎子在头的点动中直竖而起。竖翎有左右单竖和双竖两种,多用于表现注视、凝望或愤怒等感情神态。

5.甩翎:亦称风摆尾。站丁字步或成坐马式;双手背抄,牙根紧咬,脖颈放松,头部由慢到快,有节奏地前后甩动,两根翎子在头顶呈“S”形,此技用于表达人物兴高采烈、欢喜至极的情绪。

6.摆翎:坐马式,正面站定,靠脖子的劲儿使头部左右摆动,翎子一前一后呈大花飞旋,形如金蛇飞舞,状似飘带临风。

7.抖翎:梗住脖颈,使翎尖不停地摆动。

8.旋翎:收颌、含胸、双翎前垂,然后,头由左到右转一圈,使翎子在身体周围大旋一圈。也可左右连续运用。

9.绕翎:头部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转圈,翎子随之在头部上方绕圈。连续绕翎动作亦被称作“双龙绞柱”;双翎绕圈后,继以单挑翎动作的则称为“丹凤朝阳”。

10.涮翎:低头带动翎子,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画圈作弧形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