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卷戏
来自戏曲百科
罗卷戏又称“锣戏”“大笛子戏”等,有“一罗二簧三弦四柳五越六梆”之说,发源早于京剧、豫剧等剧种。曾经,罗卷戏兴盛一时,有500多出剧目,在河南广为流传,在河南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乾隆末年,罗卷戏传入通许县,以赫庄罗卷戏剧团规模最大,有50多人。如今,开封区域仅存赫庄罗卷戏剧团一家。
多年前,口口相传的罗卷戏在开封渐渐销声匿迹。赫庄罗卷戏剧团还在,但几乎名存实亡。赫相记等老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只有在农闲时才聚在一起,唱上几嗓,聊作慰藉。
2007年,在各级单位和部门的努力下,通许县罗卷戏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封罗卷戏被抢救下来。
近年来,开封市文广旅局等单位扎实推进罗卷戏抢救工作,给政策,送资金,为赫庄罗卷戏剧团配备服装、乐器、音响等,把赫庄罗卷戏剧团的牌子重新树了起来。赫相记等老艺人把口口相传的几十个剧目重新整理,又搬上了舞台。
传承在,困难也在。平时,赫庄罗卷戏剧团都是在农闲时走进敬老院、学校等处演出,并且是义务演出,没有收入,再加上罗卷戏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如今开封罗卷戏艺人仅剩20多人,最年轻的都在40岁以上,后继乏人是罗卷戏当下最大的问题。
有传承,也就有希望。在粗犷豪放的伴奏和激越高亢的唱腔中,众多观众从第四届开封艺术节的舞台上领略了开封罗卷戏的魅力。一出《杀七口》的折子戏赢得了台下一阵阵掌声。演罢,53岁的团员苏新花仍难掩脸上的激动,“戏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最后公公传给我,我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丢喽。”“有这么多人的帮助,咱们这传承丢不了。”赫相记在一旁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