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末
砌末戏曲演出中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一作切末。砌末一词,在金、元时期已有,为戏班行话,意思是“什物”(《墨娥小录·行院声嗽》)。如元杂剧《张生煮海》第2折,剧本注明:“仙姑取砌末科”。这里的砌末,即指剧中的锅、勺等物。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等),交通用具(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鞭、棍、棒等)以及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各种物件(如布城、大帐、小帐、门旗、纛旗、水旗、风旗、火旗、銮仪器仗、桌围椅披等)。除了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需要临时添置。
砌末在演出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扇子,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扇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春香,一个用摺扇,一个用团扇,就表现了小姐与丫环的不同身份;《群英会》中的诸葛亮手挥羽扇,突出了他的谋士风度;《艳阳楼》中的高登,则用特大的摺扇,衬托了他的飞扬跋扈的恶少神态。其次,戏曲的表演是歌舞化了的,所以,许多砌末实际上也是舞蹈的工具。演员可以运用船桨表现出江上行舟的许多优美身段,可以利用马鞭做出许多驰骋的舞姿。刀枪把子则是舞蹈化战斗的必不可缺的辅助手段。
生活中的车、轿一旦变成了戏曲舞台上的车旗、轿帐(小帐),演员就可以用来跑车、走圆场。再次,砌末对于剧情的时间、地点和气氛,也有一定的表现和暗示作用。如烛台、灯笼,可以表示夜晚;桌椅的不同摆法和桌围椅披的不同色彩、纹样,也可以暗示地点以至剧中人的身份;不同色彩、纹样和摆法的大帐、小帐,也是渲染气氛的常用手段。这些砌末,孤立看来显得比较简单,但结合了表演和人物造型,舞台上就不显得空虚了。它们既点染环境,但又不把空间固定,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以适应戏曲处理舞台空间高度灵活自由的特点。
砌末能够发挥上述各种作用,是由于它们根据演出的实际需要,经过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艺术加工。如舞台上的公文、函件,就比生活中的放大了;而柴担、水桶、行李、包裹之类,却要比实物的尺寸缩小了许多。在实际生活中,风是看不见的,戏曲把它有形化了,变成了风旗;而水旗、云片则把自然界本来流动不定的形态固定化了,然后经过演员的舞动,再让它们活动起来,变成节奏化的艺术形象,并同演员的舞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他如各种军用旗帜、宫廷的掌扇、宫灯以及大帐、桌围椅披等,都是装饰化的,同服装、化妆的艺术风格和谐一致。
砌末用具
砌末是历史上戏曲演员和民间工艺师的创造。他们的创造,体现出这样一些精神:充分肯定表演艺术是演出的主体,充分肯定观众的欣赏过程同时也是参与创造的过程,因此他们不追求模仿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运用舞台假定性,敢于进行艺术夸张。这些精神,对于从事新的布景、灯光设计也是有借鉴作用的。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砌末的运用和制作也有因陋就简的一面。在传统剧目的演出中,对砌末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丰富,乃是提高演出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具”一词来自国外,京剧界例称道具为“砌末”。砌末种类繁多,剧中用途广泛,包括生活用具(如茶具、酒具、文房四宝、扇子、烛台、灯笼等)、兵器(如刀、枪、剑、斧、棍、棒、鞭、戟、锤等)、表现环境的各种物件(如门旗、风旗、火旗、纛旗、飞虎旗、门枪旗、布城、銮仪器仗等)、交通用具(如轿、船桨、车旗、马鞭等),演出临时需添置的物件也都包括在内。
桌椅:俗称大道具,术制、红色。演出中用桌椅不同形式的摆法,来显示地点、环境的各种变化。桌和椅的搭配还可表示城楼、船只等。桌上摆放不同的砌末,或表示为会审的公堂,或表示一定规模的宴会等。此外,尚有二桌二椅、二桌四椅、三桌五椅、三桌六椅、三桌七椅等组合形式。
桌帷椅披:京剧舞台上的桌子前面,饰光缎绣花的帷片,名“桌帷”。桌上覆盖一块与桌帷同色同绣的长条缎片,左右两端垂挂在桌的两侧,叫“桌搭子”。红、黑、蓝、紫等色桌帷,多绣平金菱形回纹、勾云图案,红、粉、月白等色桌帷,多绣彩色花卉图案。纯白色桌帷,素缎制,四周镶蓝缎花边,多用于灵堂。椅子的靠背、座面、椅腿,兼及椅背、座的左右,有与桌帷同色同绣的铺垫绣片,叫“椅披”。
红色的桌帷椅披为最常用,也有白色及其他颜色。桌帷椅披常与人物的化妆、服装相协调,以达到色彩鲜明的效果。如花脸角色多用酱紫、蓝色的桌帷椅披,生行多用秋香、红色桌帷椅披,而旦角则多用粉、月白色的。
大帐子:大型绣花幔帐,由三根帐杆支挑,一根为横杆,两根为立柱插于椅背上。有红、黄、绿、粉红、天蓝等多种颜色。绣有二龙戏珠、鹤鹿同春、团蝠寿字、金彩花卉、珍禽异鸟等等。有大撩帐子、小撩帐子和双帘垂下等用法。
不同位置形式和不同颜色的大帐子,在不同的特定情景中,可象征和表示不同的建筑和场景。如置大撩帐子时,作为帝王的所在,表示为金殿;作为后、妃的所在,表示为宫廷;作为命官所在,表示为府堂;作为主将所在,表示为营帐;作为主帅人物出现,表示为军营或是辕门。如置小撩帐子时,红色帐面,可表示洞房;果绿帐面,可表示绣房。如帐子双帘并垂,则红色帐面,表示为床榻。
小帐子:较大帐子形制窄而短。亦常用三根帐杆支撑张挂。门帐、堂帐、灵帐、布帐、卦帐等,均属小帐子类。
布城:布制,有支架。高约二米、宽三四米不等。上有雉堞,下有城门,以灰、白颜色绘制而成。在舞台上用以代表城楼、城墙或城门。如《空城计》、《战马超》等戏所用即是。
龙头杖:亦称“龙头拐”,杖顶饰贴金曲颈龙头,杖身漆朱红色。是京剧中受封诰的人物所用的道具。如《太君辞朝》剧中的佘太君、《打龙袍》中的陈琳所持。
手绢:绸或布制,正方形,有各种颜色,或素面或绣面。京剧中的手绢多为旦行中的花旦所用。除作为角色的衬托饰物外,手绢还用做表演道具,可结合生动活泼的形体动作耍出美妙的舞姿,烘托舞台气氛,帮助演员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马鞭:藤条制成。京剧中的马鞭一种为漆金柄,杆上缠丝线,挂三绺同色丝缨穗,是为剧中文人所用。还有一种以马尾缠柄,杆弹性强,缠丝成网眼状,杆上挂同色五绺丝缨穗,是为剧中武人所用。
马鞭上的丝穗长约五至七寸,有红、黄、白、黑、粉等颜色。红色表示红鬃马,黄色表示黄骠马,白色代表白龙马,黑色表示乌骓马,粉色表示桃红马。剧中人执鞭而舞,表示骑马奔驰,持鞭不舞,即是牵马而行。马鞭还可以代表牛、驴,在一些剧目中还可作为打人的鞭子。马鞭上若加饰彩球时,表示不是普通马匹,如《盗御马》剧中所用。
銮驾:皇宫内仪仗的统称。包括御棍、金瓜、钺斧等多种物件。使用时由宫女、太监执举。多用于后、妃及公主出场前的先导,如《贵妃醉酒》剧中杨贵妃出场前的情景。演出时,銮驾有全堂和半堂之分。
娃娃:即京剧中的婴儿,在舞台上是临时简制小道具,用椅披卷裹云肩取代。一般情况下戏班的戏箱只有一个“喜神”(即彩娃子),如遇《法场换子》等戏同时需用两个彩娃子时,即以此法充之。
文房:置于桌上的砌末,全套文房包括方形朱红文具盘,内有木制长方砚台一方,墨一块,白杆黑头笔一支,木制山字形笔架一座。另有一块惊堂木,用于审案等公堂场面。
把子:京剧武器道具的统称。一作“靶子”,也叫“刀枪把子”。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锐、棍、槊、拐、鞭、锏、锤、挝、镖等。置放把子的戏箱叫“把子箱”。把子亦引申为武打的同义语,如训练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叫把子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