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
地方大戏剧种。流行于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县,因桂阳为活动中心,故又曾称“桂阳昆曲”。
湖南各地方大戏剧种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昆曲剧目和曲牌,尤以衡阳湘剧、祁剧较著,弹腔兴起后,才逐渐减少。昆曲传入湖南,扎根很深,专业昆班最多且持续最久者则以旧桂阳州为甚。经过长期演变发展,结合当地人民生活语言和民间音乐,且受地方戏曲的影响,形成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桂阳昆曲,本世纪五十年代,称为湘昆。
昆曲何时传入桂阳,暂无确凿史料可考。清末民初昆班创始人之一萧剑昆回忆:“桂阳最早有集秀班,到过广东演出。”根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载有“湖南集秀班”,可资佐证。而康、乾之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这一时期,桂阳经济较为发达。城郭附近,矿藏丰富,尤以铜、银、铅、锌最多。矿业开采,官办民办并举,四方商贾云集,人口猛增,城市繁荣。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矿出益众,数年中至数十万,号为大州。”与此同时,湖南铸钱业几乎集于桂阳一州。盐运业昌盛,肩挑贩夫自广东运入桂阳集散。且桂阳在政治上历来是湘南重镇,明以后称州,直隶湖南省,辖临武、蓝山,嘉禾三县。由于所处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客观上为昆曲在桂阳生根开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嘉庆三年(1798),桂阳隔水村建造戏台,演唱昆曲;咸丰年间,桂阳陈士杰任江苏按察使,曾从苏州聘来昆曲艺人,设班演戏;清代杨思寿于同治壬戌(1862)至郴州,他在《坦园日记》中记述他当时看过昆曲《蝴蝶梦》、《活捉》以及闻演《党人碑》,并与友人共唱昆曲等。昆曲在湘南桂阳一带,经过乾隆至同治一百多年的发展,蕃衍了许多昆腔班,多以“文秀”二字命名,所以群众习惯称昆班为“文秀班”。清末,弹腔兴起,各地昆曲普遍走向衰落,湘昆却一直笛管不断,仍为昌盛时期。据统计,仅从光绪到民国年间,相继有昆文秀班、福昆文秀班、老昆文秀班、正昆文秀班、胜昆文秀班以及昆美园、昆文明等十五个昆班。文秀班名角辈出,技艺精湛,长期深入民间演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人民以‘文秀”两字撰联称赞他们:“文雅衣冠,当场出色;秀灵子弟,按节传神。”每逢喜庆节日、迎神赛会,农村各地以能请到昆文秀班而自豪。
湘昆扎根在农村,为了满足农民的欣赏习惯,演出剧目丰富,且多系故事情节完整的明清传奇。计有《荆钗记》、《鸾钗记》、《钗钏记》、《十五贯》、《浣纱记》、《连环记》、《渔家乐》、《八义记》、《麒麟阁》、《满床笏》、《七子图》、《寿荣华》、《风筝误》、《蝴蝶梦》、《江天雪》、《白罗衫》等四十多本大戏,并拥有《醉打》、《出塞》、《思凡》、《嫁妹》等一批小戏。艺人的演出本较之明、清刊印的文学本多有删节,避免了松散拖沓之弊。剧本宾白,常参用弹腔白口,虽副、丑亦不再作吴语,一律改用地方语言,这是昆曲在湖南走向通俗化的一个特点。
湘昆曲调,少用装饰,显得朴实,音调高亢,吐字有力,唱功不如苏昆的细腻柔丽,且掺用紧缩节奏、加滚加衬等手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谱”。乐队伴奏,参用了祁剧的锣鼓和节奏。小锣分高低音,演武戏用高音小锣,唱文戏用低音小锣。湘昆保留有明代相传的怀鼓,状若荸荠,又叫荸荠鼓。怀鼓抱在怀中,用一枝有弹性的竹签敲击,发出“咯咯咯咯”如蛙鸣之声,伴随唱腔进行,别具情趣。
脚色行当有“十角头”之称,分生、外、末、小生、正旦、花旦、老旦、净、副、丑。表演艺术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致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粗犷豪放的地方特色,且善于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表演艺术。如《武松杀嫂》中的托举、单腿跪桌,极富雕塑美的造型。《渔家乐·藏舟》根据湘南河流水急滩多的特点,不用小桨而用长篙,表演出许多优美多姿的撑船动作。此外,还有紫金冠的一抬一挝,翎毛、纱帽翅的抖动以及吐水、剑跳鞘等,都是富有特点且难度较大的表演技巧。
民国年间,湘昆曾一度衰落。民国十八年(1929),最后一个专业戏班昆舞台解体后,停锣歇鼓二十多年。仅有部分湘昆艺人流散民间或转入嘉禾祁剧团工作。1956年嘉禾县人民政府组织嘉禾祁剧团老艺人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等发掘湘昆遗产,与此同时,桂阳湘剧团老艺人谭贵昌也为湘昆的发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57年冬,省文化局委托嘉禾县招收学员,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培养了解放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后以该班学员为基础,1960年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老树新葩,将要消亡的剧种得以复活,田汉称赞湘昆的成就是“山窝里飞出金凤凰”。1966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改为湖南省昆剧团。十年浩劫,湘昆遭受严重摧残。粉碎“四人帮”后,湘昆再次获得新生,湖南省艺术学校于1978年成立湘昆科,培养昆曲接班人,给剧团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湘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理上演了《浣纱记》、《连环记》、《白兔记》、《杀狗记》、《渔家乐》、《牡丹亭》、《风筝误》、《玉簪记》等一批传统剧目。参加全省会演获奖剧目有《武松杀嫂》、《荆钗记》。创作演出了《莲塘曲》、《腾龙江上》等现代戏,对昆曲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湘昆建团以来,经常深入农村厂矿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82年冬,萧克将军在郴州观看了湘昆演出后,题诗赞誉;“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当前,湘昆为振兴昆剧正积极继承整理传统剧目,培育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