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戏

来自戏曲百科

渔鼓也称为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自明清以来,被广泛流传,影响逐渐扩大,从而形成了较为流行的曲艺形式之一。山东境内的济宁、菏泽、临沂、惠民以及胶东等地区经常有艺人演唱,其唱腔丰富多彩,文武戏兼备、群众喜闻乐见。

1723年(清雍正元年)左右,沾化农村的业余爱好者便将说唱的渔鼓搬上舞台并化妆演出,伴随着演唱内容及人物行当的扩充、发展从而成为了大型的戏曲艺术——渔鼓戏。

渔鼓戏集渔鼓、地方歌舞、武木和渔民号子于一身,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其唱腔在五声调式的框架内,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值得关注的是,它以五度、八度至十一度的旋转法促使唱腔的灵活化乃是其他剧种所少见的。

渔鼓戏的板腔以“三句一扣”板式为基础,后又创作出了“一句一扣”“小搓板”及“吹腔”等新板式。其板腔内的唱词,均以七字句的前四后三为基础,不过在引腔、锁腔句中唱词却做了移位变化,成了前面五字后面两字。而其唱词的韵辙,则多是一韵到底。

渔鼓戏的伴奏乐器有文场和武场之分。其中文场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和唢呐等;武场乐器有坐鼓、堂鼓、大锣、铙钹、手锣、云锣、小钗、筛钹等。

渔鼓戏的剧目主要分为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以及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主要剧目有《东游记》《蓝关》《湘子出家》《二度林英》《三度林英》《八仙庆寿》《画保安》《小上坟》《李世民游阴》《小白龙下雨》《魏征斩小白龙》及西游记》等。

2006年,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