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陔

来自戏曲百科

沈云陔(1905年~1978年11月20日)男,湖北新洲人, 原名庆堂,艺名“十岁红”,楚剧旦行演员。

曾任武汉市楚剧团团长、湖北省楚剧院(筹)院长、武汉文学艺术工作会常委、市戏曲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武汉分会副主席、省文联常委、省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

擅长表演闺秀,刻画人物细腻,情感表现内在深沉,个性鲜明,且气质庄重,受到当年湖北城乡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楚剧梅兰芳”。

代表剧目有《箱中冤》《天雨花》《吴汉杀妻》《游春》《庵堂认母》《碧玉簪》《二堂审子》《杀狗惊妻》等。

其成名主要弟子有:冯雅南、汪玲陔、张漪、肖毅勤、吴招娣等。

个人经历

幼年习织布手艺,并随艺人沈仪寿学戏,在灯会上演唱《站花墙》等剧目,闻名乡里,获“十岁红”之称。

1919年加入职业花鼓戏班,在新洲、黄陂一带的集镇演出。

1921年受聘于汉口春仙班,从师李小安,潜心吸收江秋屏、李百川、余文君诸名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1927年初,进入血花世界,演出《新蓝桥》《小尼姑思凡》《吕蒙正赶斋》等革新剧目,参加李之龙组织的改革楚剧的活动。

抗日初期即率楚剧戏班积极参加周恩来及郭沫若领导的武汉文化界抗日演出活动。

1938年参加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并组建问艺楚剧宣传二队,后带戏班随抗日救亡队伍入川。

1946年秋沈云陔率队离渝返汉,热情宽慰沦陷区内新旧同行,通过老艺人段殿坤联系,问艺二队主动与关啸彬领衔的建艺楚剧团合并组建问艺楚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沈云陔致力于楚剧的改革和发展,率先移植演出《九件衣》《红娘子》等新剧目。

1950年,倡议举办楚剧女演员训练班。

1952年,中南戏曲学校停办,一批学员行将转业,沈发动个人集资,承担学员的全部生活费用,开办楚剧演员训练班,学员中不少人成为楚剧的中坚。

1957年,沈云陔礼聘麻城高腔艺人进团,挖掘、整理和吸收湖北高腔的音乐和剧目。随后排演了《拜月记》《桃花扇》《打猎回书》《罢宴》等高腔剧目。

1961年,他和章炳炎合演的《吕蒙正泼粥》摄成戏曲艺术片。

1966年任湖北省楚剧院(筹)院长。

1975年任湖北省楚剧团顾问。

1978年11月20日病逝于汉口,享年七十三岁。

主要贡献

沈云陔是黄孝花鼓戏发展成为楚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六十年舞台生活中,所演剧目不下200余出,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他刻苦钻研艺术,精益求精,既尊重传统,又勇于革新。既保持了楚剧的特色,又博采兄弟剧种之长,创立了深沉细腻、含蓄凝练、感情色彩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楚剧沈派艺术。他主张“演人不演行”,是刻画人物性格的能手。

获奖记录

1952年,以演《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获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

1956年,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演《吕蒙正赶斋》的刘玉兰,获表演一等奖和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奖状。

1952年11月14日,沈云陔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奖状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