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柳琴剧团
江苏省柳琴剧团的前身是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4年9月,两团部分主要演员组成徐州市柳琴戏代表队,参力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喝面叶》、《拦马》和《芈建游宫》。《喝面叶》获剧本二等奖、演出奖,厉仁清获演员一等奖,姚秀云、王素琴获演员二等奖。上海人民唱片厂为姚秀云、李久红灌制了唱片。1956年7月,两团合并为徐州市柳琴实验剧团。1957年4月,排演《状元打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相瑞先获演员一等奖。
1958年,经江苏省文化局批准,徐州市柳琴实验剧团改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仍驻徐州市,徐州市戏曲青年训练班柳琴班28名学员结业后,全部转入剧团,充实演出力量。该团始终坚持一大(大团)和一小(小队)的演出体制。大团侧重于城镇演出,小队则以农村演出为主,长期活跃在徐州各县和苏鲁豫皖接壤地区。1960年和1963年,该团赴青岛、济南、开封、洛阳、西安、宝鸡等13个城市巡回公演,均获成功。“文化大革命”前,剧团创作、改编、移植上演的剧目200多个,其中现代戏109个。在创作、改编的近50个剧目中,《灵堂花烛》、《婆媳争砖》、《小书馆》、《桃园新篇》等,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婆媳争砖》被上海人民唱片厂录制成唱片发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演出停止,资料被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恢复活动,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小燕和大燕》,参加1978年江苏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剧目会演,被誉为“一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好戏”,公演达250余场,全国有7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1979年1月,被文化部选调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第二轮),创作、演出均获二等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妇女》等报刊发表评论多篇,赞扬此剧是一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戏”。同年3月,该剧随中央慰问团赴广西前线,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1980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彩色戏曲片。现代戏《宝山相亲》参加江苏省1982年新剧目(第二轮)调演,同年,山东电视台将该剧和剧团移植的《她与他》(又名《再婚记》)一并录像。《瓜棚风月》参加1986年江苏省新剧目观摩演出,获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
近几年,该团又创作和演出了《三赐御匾》、 瓜棚风月》、《彭祖》、《相逢在每一天》、《解忧公主》等较有影响的剧目,分别在江苏省新创作剧目观摩演出和戏剧节以及第一、二、三届“苏、鲁、豫、皖、柳琴、泗洲、淮海戏剧节”中获得大奖。
2002年7月,该团改编创作演出的柳琴、泗洲传统折子戏《走娘家》参加文化部在长沙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获演员一等奖,该剧后被文化部邀请进京作汇报演出。2003年该团《马孤驴换妻》参加中国剧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得金奖。
2003年,该团创作的现代戏《枣花》在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优秀剧目奖,并入围江苏省2003-2004年度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2004年12月《枣花》应中国剧协邀请,晋京汇报演出,得到首都观众、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5年枣花的扮演者王晓红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柳琴戏剧种中国戏剧梅花奖零的突破。
多年来,该团创作演出的《状元打更》、《灵堂花烛》、《小燕和大燕》、《喝面叶》等剧目被多个剧种的专业剧团移植演出。中国唱片社及多家音像公司还为该团出版了百余张(盘)唱片、VCD光盘、盒带和电视片。江苏省柳琴剧团在本地区深受人们的热爱,在全国巡回演出中,也受到当地人们的欢迎。1995年以来该团还多次出访日本、奥地利、德国等国家演出,同样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