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剧院
江苏省昆剧院座落在南京朝天宫的江宁府学旧址内。现任名誉院长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院长李鸿良。剧院艺术人员由五十年代从艺的「继」字辈演员和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毕业生组成,他们行当齐全、功底扎实,具有鲜明的南昆艺术风格。著名剧院演员张寄蝶、石小梅、胡锦芳、孔爱萍及李鸿良更先后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剧院在艺术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昆剧《牡丹亭》、《桃花扇》、《朱买臣休妻》、《血冤》、《玉簪记》、《焚香记》、《绣襦记》、《1699‧桃花扇》、《梁祝》、《南柯梦》等大型剧目成为剧院保留剧目。昆剧幽兰,香飘四海,剧院曾多次赴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区演出和讲学。
江苏省昆剧院成立于1977年11月,前身为驻南京的江苏省昆剧团。1960年,为进一步繁荣昆剧,扩大演出范围,上级决定抽调省苏昆剧团的张继青等13名“继”字辈演职员到南京建立江苏省昆剧团一团,留驻苏州的改为二团。1972年一、二团又合并,驻地苏州。“文革”后,197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恢复昆剧,一团奉命重新调回南京,建立了省昆剧院。院址在南京市朝天宫4号,原江宁府学故址。该院从成立至今,为继承繁荣昆剧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挖掘整理了近百出剧目,新编、创演了十数台大戏,培养出了张继青这样的昆剧代表性演员,涌现了一位文华奖演员、六位梅花奖演员,先后赴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文革”前,昆苏兼演。昆剧剧目,以向“传”字辈老师学习的折子戏为主。经过加工,有些成为保留,如《烂柯山·痴梦》、《牡丹亭·游园、惊梦》、《艳云亭·痴诉、点香》、《鲛绡记·写状》、《绣襦记·打子》等;也有以折子戏串连的本戏,如《长生殿》、《风筝误》、《白蛇传》、《十五贯》等,还有创作的现代戏《活捉罗根元》、《东风解冻》、《黄河前哨》等,在艺术上都作了有益的探索。1977年2月,在南京首先恢复上演了《十五贯》,之后,接连又排了创作和改编的《西施》、《李慧娘》、《墙头马上》、《关汉卿》、《吕后篡国》、《李太白与杨贵妃》、《鉴湖女侠》、《朱买臣休妻》、《牡丹亭(上)》等,同时恢复和新学了近百出传统折子戏,有《太白醉写》、《千里送京娘》、《游殿》、《琴挑》、《写状》、《狗洞》、《痴诉、点香》等。这些剧目曾多次出省巡回演出和参加全国性的昆剧会演活动,在海内外受到普遍好评。
60年代以来,艺术骨干以“继”字辈演员为核心,他们是张继青(五旦、正旦)、姚继焜(老生)、董继浩(小生,现在美国)、范继信(丑、副,一级导演)、姚继荪(丑、副)、吴继静(五旦)、吴继月(六旦,留美后病故)、高继荣(穷生)、王继南(白面)等;1970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即“承”字辈)毕业生分配进团,加强了后备力量。此后又涌现出像石小梅(小生)、胡锦芳(五旦、正旦)、张寄蝶(丑)、黄小午(老生)、林继凡(丑、副)、王亨恺(小生,现留美)等一批优秀演员。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的又一批学员,又培养出孔爱萍(五旦、正旦)、柯军(老生、武生)、刘效(老生)、钱振雄小生)、单小清(武丑)、徐云秀(五旦、正旦)、程敏(小生)、龚隐雷(旦)等优秀青年演员。全院拥有5位戏剧“梅花奖“得主,诸多一级演员,成为国内较强的演出实体,也是江苏省出访演出和招待外宾最主要的文艺团体。90年代该院开展了“昆剧走向大学生”活动,积极进入全省高等院校或邀请大学生观看昆剧,大力宣传、推广、普及昆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昆剧这一高雅艺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获得了许多知音。目前,该剧院正在委托江苏省戏校培养新一代小昆班,为将来的后备力量做长远打算。
该院还有国家一级导演周世琮、研究员胡忌、丁修询等专家。
江苏省昆剧院成立于1977年11月,其前身是在苏州创建的江苏省苏昆剧团。该院成立后,首先在1977年12月恢复公演了《十五贯》,成为“文革”后最早恢复上演的传统剧目。该院接连排演了整理或新编的大型剧目,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有《西施》、《李慧娘》、《关汉卿》、《牡丹亭》、《还魂记》等,同时抢救并恢复演出了近百出传统折子戏,如《活捉张三郎》、《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
该院的演员队伍,主要由解放后培养的“继”字辈和其他中青年骨干以及江苏省戏曲学校昆曲班的两届毕业生组成,他们都得到“传”字辈老师的悉心教导,又获得俞振飞、宋选之等专家的指点,功底扎实。核心骨干有张继青(五旦、正旦)、姚继焜(老生)、范继信(丑、副)、姚继荪(丑、副)、吴继静(五旦)、李继平(武生)等。其中张继青、张寄蝶、石小梅、林继凡、胡锦芳、黄小午六位,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