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

来自戏曲百科

新凤霞老师的开山弟子是李红霞,关门弟子罗慧琴;


新凤霞,一代评剧皇后,是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的世事沧桑,红极了近半个世纪的戏曲艺术大师。原名杨淑敏,籍贯江苏,约二十年代生于苏州。由人贩卖到天津。后由老舍先生设计于阴历12月13日为生日。卒于1998年4月12日。

新凤霞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凤霞各时期的作品

新凤霞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在中国评剧院时期,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摘自《新凤霞和她的弟子们》

拜师年份    姓名    出生年份    所在单位

1960 安慧珠1941贵阳市评剧团

1961 魏嫦芬1942营口市评剧团

1962 刘淑琴1964文化部勇进评剧团

1962 李晓梅1937锦州市评剧团

1962 李慧芳1942秦皇岛市评剧团

1962 李忆霞1943唐山市评剧团

1965 李红霞1940石家庄评剧院一团

1977 李春凤1955北京海淀评剧团

1978 谷文月1945中国评剧院一团

1978 戴月琴1950中国评剧院二团

1979 崔鲁囡黑龙江省评剧院

1980 王瑾1943天津评剧院

1980 陈淑琴1959秦皇岛市评剧团

1980 赵三凤1951哈尔滨市评剧院

1980 侯君辉1961哈尔滨市评剧院

1980 郭美美1945天津评剧院

1981 张金秋1937鞍山市评剧团

1981 张艳秋1939大庆市评剧团

1981 何成林(男)1939内蒙古赤峰市京剧团评剧队

1981 赵凤兰1947内蒙古赤峰市京剧团评剧队

1982 王晓堂1945贵阳评剧团

1982 刘秀荣石家庄评剧院二团

1982 孙映雪1945开封豫剧团

1982 李亚清西安市说唱艺术团

1982 郭应先1946郑州市豫剧团

1982 贾玉兰1963石家庄评剧院一团

1982 鲁素珍1945河北省衡水地区评剧团

1982 彭响铃1954西安市铁一局文工团

1983 王曼岭1940长春评剧院

1983 刘晶霞1949鸡西评剧团

1983 范雅鸣1959安阳市豫剧团

1984 朱洪英1963廊坊市评剧二团

1984 郝兴华1962佳木斯市评剧团

1984 景丽霞1949辽宁省抚顺市评剧团

1984 樊继中(男)1944牡丹江市评剧团

1985 马利1944平顶山豫剧团

1985 刘淑清1963辽宁朝阳评剧团

1985 袁丽梅1963辽宁省朝阳评剧团

1987 关晓霞1949齐齐哈尔评剧团

1987 李莉1963天津市轻音乐团

1988 李桂云1949河北三河评剧团

1988 杨德芳1961保定市评剧团

1989 董晓玲1965山西省孝义县碗碗腔剧团

1990 李凤云黑龙江省龙江剧院

1991 梁志辉1960石家庄评剧院一团

1992 罗慧琴1965唐山市评剧团

1992 咸红杰1973河北省伯头市青年评剧团

另一版本:转自中国评剧茗苑论坛:后又补充,评剧演员45人,其他剧种7人,共计52人。

谷文月   中国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戴月琴   中国评剧院

高  闯    中国评剧院

刘淑琴   文化部勇进评剧团

李春凤   北京海淀评剧团

艾丽珍   北京海淀评剧团

王  瑾   天津评剧院

郭美美   天津评剧院

李  丽   天津评剧院

刘秀荣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二度梅花奖演员

李红霞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

贾玉兰   长春评剧院

王曼苓   长春评剧院梅花奖演员

梁志辉   石家庄市艺术中心

李忆霞   唐山市评剧团

罗慧琴   唐山市评剧团 梅花奖演员

李慧芳   秦皇岛市评剧团

陈淑琴   秦皇岛市评剧团

赵德芳   保定市评剧团

朱洪英   廊坊市评剧团

鲁素珍   衡水市评剧团

咸红杰   泊头市评剧团

李桂云   河北省三河县评剧团

李晓梅   锦州市评剧团

武翠红    锦州市评剧团

张金秋   鞍山市评剧团

景丽霞   抚顺市评剧团;

魏常芬    营口市评剧团

袁丽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刘淑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县文化馆

赵三凤   哈尔滨市评剧院

侯君辉   哈尔滨市评剧院

王向阳  黑龙江省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崔鲁囡   黑龙江省评剧院

关晓霞   齐齐哈尔市评剧院

樊继中   牡丹江市评剧团

刘晶霞   鸡西市评剧团

张艳秋   大庆市评剧团

郝兴华   佳木斯市评剧团

李凤云   黑龙江省实验剧团

王晓堂   贵阳市评剧团

安慧珠   贵阳市评剧团

赵凤兰   赤峰市京剧团评剧队

何成林   赤峰市京剧团

郭应先   郑州市豫剧团

范雅鸣   安阳市豫剧三团

孙映雪   开封市豫剧团

马   莉   平顶山市豫剧团

周玉珍   河南省曲剧团

李亚清   西安市说唱艺术团

彭响玲   西安市铁一局文工团

董晓玲   山西孝义县碗碗腔剧团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四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数以百计的艺术形象,她主演的《刘巧儿》《春香传》《无双传》《凤还巢》《祥林嫂》《乾坤带》家喻户晓,她创造的《会计姑娘》中的李秀英、《花为媒》中的张五可、《金沙江畔》中的珠玛、《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娥等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刘巧儿》《花为媒》先后拍成了电影。

她创立了“新派”,“新派”唱腔受到观众喜爱,在全国同行中十分普及,成为评剧当代最为流行的一个流派。

她的著作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艺术生涯》《少年时》《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发愁》《新凤霞说戏》《新凤霞唱腔选》《新凤霞的回忆》等,并译成英文和乌尔都文出版。

获奖记录

1952年11月14日,新凤霞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1989年10月12日,新凤霞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7年06月28日,新凤霞荣获[[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戏曲视频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