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戏

来自戏曲百科

弦子戏又名“高腔”“弦子腔”,是流行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的一种地方小戏,因用“弦子”(弦胡)伴奏而得名。它以平利县为中心,流布于毗邻的镇坪县、旬阳县南区、白河县西区、安康县南山、岚皋县东北隅、湖北省竹山、竹溪邻壤地区的山乡村镇。

弦子戏长期以来仅以皮影的形式演出,1958年,平利剧团进行尝试,将弦子皮影搬上了戏曲舞台,以人扮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从此,弦子戏分成了弦子影戏和弦子戏两种表演形式。

弦子影戏有一套完整的唱腔和皮影表演手法。而由人扮演的弦子戏,在音乐唱腔上依旧是弦子影戏的,但在表演形式上则是学习和借鉴汉调二黄的。弦子戏最突出的演唱特点是领唱和帮唱。所有唱段都有半说半唱的特点,猛然一听,好似学童念书。每段唱词的收尾都附有“丢腔”和“喊腔”。“丢腔”就是末句唱词的最后四字,不用唱,是在弦乐的伴奏中说的,也叫“丢腔干白”。“丢腔”之后,就是“喊腔”开始。而“喊腔”又分为“男喊腔”“女喊腔”“苦平腔”“武嘹子腔”四种调式。“丢腔”是由扮演者念唱的,而“喊腔”则为其他演员的附和帮腔。一般喊起来,犹如山歌号子,婉转动听,歌声满台,充分显示出山区民间艺术的乡野风韵。

弦子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据统计有1000多本。这些剧目,大都是从秦腔、汉调二黄以及川剧等剧种移植来的。剧目的内容既有取材于《列国传》《三国志》《隋唐演义》《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也有来自民间的传说。这些剧目,在演出时采用陕南当地方言土语,通俗易懂,地方色彩很鲜明。“老配少”是弦子戏演唱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即唱腔采用真假嗓音相结合的唱法,这与其他舞台大戏的演唱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一)弦子戏的形成与发展

弦子戏产生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当时的弦子戏并不叫弦子戏。因演唱时用锣鼓击节,“莲花落”敲打、说唱民间故事,无丝弦伴奏,俗称“莲花落戏”。嘉庆末叶至道光初年(1815—1825),平利县魏汝区水田河李家班班主兼“拦门”李敬模(艺名“奶毛儿”)以当地民歌小曲为基础,吸收邻省四川的高腔戏曲音乐,并配以“弦胡”主奏和三弦、竹笛伴奏,用山歌号子喊腔伴唱,使唱腔板式较前有了变化,逐渐形成了正规的影戏剧种,并改名为“弦子戏”。自此,李家班成为平利县内最有名望的皮影戏班,弦子腔的影响也日渐扩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平利县莲香河私塾教师王朝炎喜读诗书、爱说古今、好唱民曲、他置办皮影戏箱,延请魏汝弦子腔艺人李矮子领箱主演并授艺其子王学斗。咸丰九年(1859)学斗出科领班,以王家班享誉。同治年间,李家班、王家班两家弦子腔影戏班不仅在平利县内活动,且赴毗邻镇坪北区及湖北竹溪一带乡下演出。在剧目上,除演唱民间故事外,已有不少大本头神话传说及历史演义剧目。

光绪年间,李家班的第三代李均志、李均江、李均惠、李均厚等承艺传徒立班演出。光绪十一年(1885),王家班的第三代王国均、王国顺、王国喜、王国印等继承祖业领班演出。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均志(乳名连生)开始领班,除承师叔父李正业外,还拜河南越调艺人李长林参师,并广交二黄戏班艺人,交流艺技,引进二黄、越调剧目及艺术上能为其所用之处,对弦子戏的发展作出贡献。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李、王两家班子破“艺不外传”的陈规,传徒50余人,剧目增添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计达数百本。活动区域拓展到毗邻的旬阳南区、安康东区、镇坪北区、岚皋东北、白河西区以及湖北竹山、竹溪等地。

民国期间(1920—1940)弦子腔皮影戏日趋兴旺。李家班第五代传人李鉴德、李鉴豪、李鉴义等,王家班第四代传人樊礼三、樊应龙等积极接收外姓学徒入班授艺。此时,平利境内家庭班、父子班、弟兄班发展到14个,从业上百余人,个别班社常年走乡串村。剧目不断增多;表演形制日臻规范;名琴师郭大申把[鱼美郎][梳妆台][钉缸调][放风筝][雪花飘][刮地风]等10余种山歌小调和民间曲牌引入弦子腔影戏,发展了音乐表现力;出现了一批有名望的拦门把式、戏母子、鼓师和琴师;弦子腔皮影戏名噪陕西湖北交界地。据陕西戏曲志汉叫地区卷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平利县城隍庙会,会首们不顾历代县衙“乡野俗戏,须得禁止”的规定,首次接请李均志的弦子腔皮影班进县城与二黄大戏班唱对台。

新中国成立前的十余年中(1940—1949),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弦子腔皮影戏亦濒临危亡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弦子腔皮影戏班社伴随着城乡经济的逐步恢复而获得新生。李家班、王家班继续活跃在平利及镇坪农村。1956年春,平利县人民政府组织李鉴德、樊礼三、王国君、吴世凯等弦子腔老艺人加工排演传统戏《沽酒》,先后参加了安康专区、陕西省首届皮影、木偶戏曲会演,受到表彰奖励。1958年,平利县汉剧团请老艺人李鉴德、樊礼三、柯洲亭进团系统记录整理弦子腔音乐遗产,首次以人扮角色演出现代戏《飞山堰》。此次将弦子腔搬上舞台的实践中,引用汉调二黄的表演程式,糅进皮影人的表演特色;吸收汉调二黄的击乐打头,增加二胡、月琴、扬琴、琵琶、中阮、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小铜器,舞台美术别具风格,为地方戏舞台频添异花。1960年,该团又将弦子腔传统剧目《沽酒》改名《三石二两七》,经整理加工排练,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省电台录音对外播放,获得好评。此后,《香罗帕》《游乡》《回娘家》《摘匾》《海龙下山》《拾玉镯》《松岭钟声》《追箱》《两相喜》等先后由平利县红旗剧团以弦子戏演唱,前往湖北郧阳、四川万县等地巡回演出和参加陕西省安康地区的历届会演,获得了好评和奖励。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弦子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处境较为困难。

(二)弦子戏音乐

弦子戏唱腔属板腔体,七声音阶宫调式。板式有[文嘹子][武嘹子][卖调][一字][二流][翻山调][踩弦调][还阳板][导板][苦平][滚板][课课子][喊腔]等13种唱腔板式。弦子戏声调以平利地方语音为基础,唱腔有花音和苦音之分,受陕西花鼓戏音乐的影响也很大,唱腔带有浓厚的花鼓音乐色彩。

1.基本板式

[文嘹子]一板一眼,即2/4节拍。唱腔吟诵性强,其唱法是:在伴奏的进行下,前半句唱词是有韵律的说白,后半句转为有旋律的唱腔。此板多用于文弱书生的唱板,这种板式,自由性强,有抒情性。

[武嘹子]类似汉调二黄中的紧打慢唱,为1/4节拍,曲调粗犷豪放,多用铜器断句,戏剧中的净角、武生常用此板,表现在叙事性的情绪中。

[卖调]一板一眼,即2/4节拍,旋律跳动性强,常与[二流]板连接使用,作情绪转换。长于表现爽朗、喜悦的抒情或叙事性情节。

[一字板]为一板三眼,即4/4节拍,唱腔由板上开口,板起眼落。唱词句式为三、三、四的十字句。[一字板]有快、慢和欢、苦音之分。欢音称为[平板一字],表现欢快,抒情性强;苦音称[苦平一字],表现低沉、悲凄情绪,剧中人根据戏剧情节,常用于抒情性或叙事性情景中。

[二流板]一板一眼,即2/4拍,板起板落,二、二、三句式结构。此板为弦子戏基本板式,如[卖调][踩弦调]等都由这种板式节奏形态衍变而成。旋律舒展,节奏明快,常于表现叙事性情节。

[翻山调]有板无眼,即1/4节拍,类似[流水]板。唱腔旋律多在高音区进行,曲调高亢激越,一般用于两角色对唱、争吵、争辩情节中。

[踩弦调]一板一眼,即2/4节拍。该板式唱腔特点:上句唱词末尾一字用假声翻高拖腔,下句末尾落音拖平腔,曲调起伏跌宕,活泼轻快,一般用于诙谐人物的唱段,如《拾玉镯》丑旦刘媒婆唱段。所谓“踩旋”即角色踩着旋律节拍边扭边唱之意。

[还阳板]是一种散板形式,无节拍自由式的唱调,曲调低沉,多表现剧中人的悲痛情绪。

[导板]是有板无眼的散板形式,行腔自由,激昂奔放,不独立成段,常导入其他板式。

[滚板]也叫“滚白”。具有吟诵性,多表现人物悲痛情绪。

[数板][扑灯蛾][课课子][神舞子]等都是一种无唱腔旋律,有节奏的快板形式的说板。名字不同,用场也不同,如[神舞子]系指神仙上场后的用场;再如[扑灯蛾],数板中带锣鼓点,而[数板][课课子]中间不带锣鼓。

[喊腔]也称“吆号子”,相似于山歌号子。弦子戏艺人在唱腔发展中学习了川剧高腔帮腔的形式用于唱腔中。[喊腔]是用在一个唱段最后落句上。一个唱段最后结束的下句最后四个字不用唱,是在弦乐伴奏进行中说白的,叫做“丢腔干白”,“丢腔”之后,才起“喊腔”。“喊腔”前半句自由节奏,不用弦乐伴奏,无唱词,只用虚字喊出:哎——嗨——吆号——号——,然后有节奏的加弦乐伴奏,接喊下半句哎、吆号、哎、吆号。“喊腔”对于烘托剧情、渲染气氛、揭示人物感情,增强戏剧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喊腔”分以下三种:

[平腔号子]清脆高亢、悠扬委婉。多用于欢乐气氛,常用在[一字][二流]板后吆喊。

[苦腔号子]忧怨、深沉。用于悲伤、凄楚的情绪中。多在[苦平板][还阳板]、[滚板]后接喊。

[武嘹号子]粗犷、激越。这种号子在唱腔上下两句都能接喊,“号子”比较短,主要起烘托气氛,常用在[导板]和[武嘹子]板式后。

2.曲牌

弦子腔没有传统曲牌,都是从其他剧种或民歌中借用过来,用以演(吹)奏。常用的丝弦曲牌有[小开门][挂殿][杀姬][放风筝][雪花飘][梳妆台][倒采茶][十爱姐][娘哭女][女哭娘]等十多首,分别用于祭奠、游园、打扫等场面。

唢呐曲牌有[宫调][升帐][坐帐][朝天子][万年欢][将军令][番王令][六么令][三枪][点绛][寿筵开][玻璃盏][刮地风][两头忙][厨调][大团圆][尾声]等17首,分别用于帝王登殿、摆酒设宴、元帅升帐等场面。

(三)唱词结构

弦子戏的唱词多为齐言七字句和十字句,也有三不齐和长短句的,以上句、下句为基础,同样讲究平仄关系,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词格的划分与其他剧种相同。五字句多在七字句或十字句中夹用,三不齐和长短句多用在[数板]和[滚板]中。

(四)角色行当

弦子戏的演出形式分皮影和大戏舞台两种,尤其以人分角色扮演,其行当分法较细,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俗称“一末到杂”。

(五)器乐

弦子戏的伴奏乐器,分文、武两个场面。

1.文场器乐

弦子戏的文场面以弦胡为主,配以三弦、笛子、唢呐。由真人演出的弦子戏乐队还增添了二胡、月琴、扬琴、小提琴、中阮、琵琶、大提琴等乐器。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弦子戏的武场面以檀板为主,配以堂鼓、暴鼓、莲花鼓、大锣、铙钹、大号、马锣、勾锣、二五子(小铰子)、铃铃等。

弦子戏的锣鼓经由汉调二黄的锣鼓经吸收而来,同样有起板锣鼓、动作锣鼓、开场锣鼓和效果锣鼓。它的名称、用途和汉调二黄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六)弦子戏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弦子戏的剧目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水浒》等历史小说。剧本结构宏大、情节曲折,语言浅显朴实,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厚,乡土特色强烈。其代表现存的光绪年抄本《麒麟阁》《双子贵》《龙驹马》《恩母祠》《玉虎坠》《红灯会》等是当时常演剧目。

1959年,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统计,弦子戏的传统剧目有853本。老艺人樊礼三、李鉴德、王国均、吴世凯捐献祖传手抄剧本167本,现藏于省艺术研究所,其中有新刻木版戏文《鹦歌记》《珍珠大汗衫》;署名安康新民书店承印木版本《断臂记》《双头马》,署名汉口镇永宁巷大街老岸同文堂的辛丑年木版本《巧连珠》全集等。可见,特点为:①部分剧目富有人民性和爱国思想,体现反对旧礼教、旧婚姻制度的民主精神;②不少剧目如《八盘山》有36回,《群英会》(宋代故事)31回、《荷包计》23回、《黄河阵》24回、《断臂记》16回(有人物41人,围绕王佐断臂说陆文龙归宋,有条有理展开情节、曲折复杂)等均可连演数十日;③词语浅显朴实,口语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厚,乡土特色强烈,词格结构以规整的十字句和七字句为多,偶有少量的三不齐长短句;④《诛仙阵》《文王访贤》《梅花卷》《云进图》《三花配》《卖苗郎》《沽酒》《忠孝义》《紫金镯》《玉晶瓶》《白玉关》《卖弓计》《摩天岭》等为弦子戏特有剧目,其中有9个被收入省文化局出版的《陕西省传统剧目汇编》。[1]

  1. 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