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林

来自戏曲百科

张子林(1896-1961)生行演员,工须生,绰号“小妖怪”。河南封丘张牧村人。9岁入清河集(今属封丘县)天兴班学戏,拜孙延德为师。也有说他“玩会班”出身,后拜师搭班演唱。他原工净行,天赋佳喉,嗓音特别洪亮。初登台在《避风簪》中扮演包公,因年幼个矮,嗓音特亮,做戏老到,观众无不称奇,便呼之为“小妖怪”,从此“小妖怪”便成了张子林的绰号。后到开封搭义成班演唱,不久因“倒仓”嗓音失润,停止演唱。经过一段时间苦练,嗓音好转,改唱须生。但在义成班里有王海晏、王致安(贯台王)等须生名角,他便到密县搭班演唱,一出《反五关》(饰黄衮)唱响,名声大震。不久又回到开封搭天兴班演唱,于民国初年先后在开封羊市、草市的“茶社”(即戏园),与著名旦角阎彩云、点翠红等同台演出,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与赞赏:“小妖怪不唱花脸唱红脸,唱得更叫人喜欢。”从此在开封站稳了脚跟,声名日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在开封相国寺国民舞台、豫声剧院、快乐戏院、和平戏院(后三个名称不同的戏院,其实院址是一个地方)演唱。四十年代他还在开封组建过崇廉剧团,担任开封戏剧职业工会理事长,为维护艺人的团结和切身利益做了不少有益工作。现存放在开封博物馆的《重修明皇宫记》石碑,就是张子林亲自从朱仙镇运回保存下来的,对于研究豫剧史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张子林一生对待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加以创新。他的表演从人物思想感情出发,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如他在《反五关》中扮演黄衮,塑造了一个忠而不愚、反而不奸、赤诚为国为民的老臣形象。从不准儿子反到与儿子同反纣王的思想脉络,表现的层次分明、真实可信。再加上他唱腔悲愤深沉,婉转淳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诸葛亮祭灯》是他在密县搭班时从豫西调学来的,在表演唱腔上也多有创造。他首先在化妆、着装上,使诸葛亮给观众一个“不久人世”的病态形象。整个戏没有大的身段、动作,多是坐着,稍有活动,便由两个琴童搀扶,一招一式都给人少气无力、不久人世之感。唱腔以气带声,用祥符调唱法走字,用豫西调寒韵来表达其少气无力的神情,声音虽低沉,但吐字清晰,听之有哀伤凄切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演出的《诸葛亮祭灯》,与喜剧《瞎子观灯》、《怕老婆顶灯》,被开封观众誉为“三灯”,是最受欢迎的剧目。

他在《苟家滩》中扮演王彦章,为能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他把满脸画一只青蛙的脸谱加以改变,把青蛙画在额头上,青蛙的嘴画在两眉尖之间,两只前爪画在两只眼皮上。在表演时根据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只要双眉一皱,两眼一动,青蛙的嘴就会一张一合,两只前爪也会活动,犹如一只活青蛙在额上,既美观,又形象生动,更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

他演出的剧目有100多出,主要代表剧目除上述以外,还有《敬德钓鱼》、《黑打朝》、《江东桥》、《马芳困城》、《地塘板》、《五台山》、《斩黄袍》、《蝴蝶杯》、《辕门斩子》、《司马懿探山》、《闯幽州》、《胡迪骂阎》、《单刀会》等,每个戏都有独到之处。积一生艺术实践经验,他对生行的表演总结为如下口诀:“文生媚,武生刚,白胡卖苍劲,黑胡卖稳当,马上红脸卖气派,相貂老生卖排场。”

1949年后,在开封相国寺戏曲训练班任教师,为培养豫剧人才兢兢业业工作多年。1956年河南省戏曲首届观摩演出大会在郑州举行,张子林在大会期间展览演出了《祭灯》,受到好评,获物质奖。在大会纪念册上,还特别介绍了他青年时代刻苦学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