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旺
外观
张发旺(1907—1964) ,大平调演员,工红脸。艺名道妞,他创立的流派原称“道妞派”,他是张玉琴的父亲。因他名声很大,且生活年代比较近,所以他的生平简介比较详细。
张发旺襁褓丧母,被父寄养亲友家。后张发旺子承父业,艺名“道妞”,工红脸。七岁随父入汲县同乐班学戏。八岁粉墨登场,饰演《罗成显魂》中的罗成,一时传为趣事。九岁被父亲送到汤阴县司马科班严教,拜师廷妞,十四岁师满被聘回同乐班,十六岁首次演出父亲亲传的《下高平》,仍然饰赵匡胤,大受欢迎,从此成为班中台柱。民国十九年(1930)随班迁至卫辉(今汲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同乐班解散,他自立科班,仍称同乐班,流动演出于豫北、冀南广大城乡。
解放后先后任延津、濮阳、浚县大平调剧团行政或业务领导、兼领衔主演。张发旺唱作俱佳,以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身段优美、文武皆能、多才多艺而盛名豫北、鲁西,人称大平调剧种的“红脸泰斗”。在同乐班不管是文武红脸,丑角净行,他都可以拿下来。会演戏三百多本(出)。他的唱腔朴实无华,酣畅流利,字正腔圆,善于用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唱连板二板时,字字入耳,轻重适宜,缓急得法,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誉。同时又以武功见长,在他父亲的拿手戏《下高平》七十二个身段架势中,令人叫绝。他在世时常说:“用的多了人厌,用得少了人看”,所以在他巡回演出的豫北地区到处都有“道妞迷”。当年群众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说,“道妞不到,罚钱十吊”,意思是剧团演出时张发旺不到场,当地付给剧团的十二吊钱就会被罚去十吊,足见他的声名之大。
张发旺做戏真、精细,很重眼功,常说:“戏在演,演在脸,脸在眼。”他主攻红脸也兼演花脸,在《铡美案》中串演包拯,至国太手伸铡口阻刑时,他气得二目圆睁,浑身颤抖,白眼球瞬时全红,猛将头钻进铡口,命王朝开铡,国太急缩手,他同时迅速缩回头,陈世美瞬间就刑,顷刻台下掌声雷动。他广采博学,力求不断进步。《马陵道》一剧,他吸取父亲唱法及三和尚(艺名响八县)的做功,加以独创,被誉为“活孙膑”。《李炳下江南》中融入杂技技巧,身着硬靠,背插靠旗,依旧翻扑滚打,令人叫绝。
他演每一个角色从不乱伸乱动,尤其是在《姚玉龙蹚镣》(又名《游四门》)游门的二百多句唱段中,不仅揉进了蹚镣、甩镣、提镣等动作,而且步步都随着唱腔的节奏而走在板眼上,做到了“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的地步。后来嗓音虽然塌了,但他还是从中摘取优势“寒韵”(即落音于3、4、7)唱的感人肺腑,同时他也更讲究发声和吐字,使在一定限度内发音准确,吐字更清。使跟他学习的青年如宋庆德、田聚池、周士增等人都受到了有益的熏陶。总之,他为西路平的开拓,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他的为人,在艺术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扮戏在先,卸妆在后,经济上从不吝啬,学习机会从不放过。
张发旺的艺术成就在建国后,臻于成熟地步,这和他虚怀若谷,学而不厌的精神有着绝对的关系。他不管是在名噪一时的中年,或逝世前桃李满门的晚年,每到一处演戏,先打听附近“有教学先生没有”,如有,他便拜访,把自己所唱戏中的疑问词句,故事朝代、倾谈求教,所以,凡是他所会唱的戏,讹音甚少,错字绝无,故事也能讲出源本,这在一般艺人中是极少有的。当然,这是他所以能够在演唱中揣摩准角色性格而加以充分表达,使观众叫绝的诀窍之一。 建国后他在滑县、延津、浚县各团中,培养了大批人才,到现在不少演员都以“从师张发旺”为荣。1949年西路平著名红脸张发旺带着汲县同乐班部分成员参加延津戏班。1953年经延津县人民政府批准获嘉屯大平调戏班为县级半职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名曰延津县群乐剧社。1955年改名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张发旺为第一任团长。解放后,他任浚县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