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

来自戏曲百科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隶属于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下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全国唯一一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传承与发展的专业院团。

简介

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原安康汉剧团应上级要求改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是由1956年安康人民剧院、安康星火剧团合并成立。

以传承和发展汉调二黄艺术为主要业务的艺术团体,是汉滨区乃至安康市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目前在职职工60人。

历史

在安康的历史长河中,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在安康艺术发展领域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立六十年来,坚持以弘扬汉调二黄艺术,致力发展地域文化,演出足迹踏遍安康山山水水,并多次远赴巴蜀、汉中、鄂西传播汉调二黄艺术,在省市组织的艺术节上及其重大的艺术赛事上,共获各类奖项200余个,其中新编汉调二黄现代戏《马大怪传奇》在省第二届艺术节荣获金奖后,晋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创造了汉调二黄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十年代,外来新鲜事物冲击,全国戏曲文化事业走向低谷,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难关,在职艺人因无法维持生计,纷纷下海。使汉调二黄事业青黄不接。

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区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文化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以汉滨区实施汉调二黄剧种保护工程为契机,以剧种保护、改革、发展的六字方针,坚持汉调二黄为主、综艺辅之的发展路线,加快了发展步伐,使事业发展走过坎坷低迷,让汉调二黄重振雄风。剧种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先后出版400余万字的《陕西汉剧艺术资料丛书》;2001年招收60名汉调二黄学员,作为传承汉调二黄有力的新生力量;创作的大型汉剧《琵琶村里镇长哥》、《赵成卖身》分别于2002年9月和2005年9月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四届艺术节演出,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等多个奖项

汉调二黄学员在精心的培养下, 2004年4月参加陕西省第四届戏曲小梅花大奖赛,四位小演员出演汉调二黄折子戏《挡马》、《顶灯》一举夺得大赛一、二、三共四个奖项,重新确立了安康汉调二黄在全省的地位。并在同年汉滨区被省文化厅授予“汉调二黄”之乡的美誉,2005年,仅在汉滨区保存了薪火的汉调二黄成功进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

现状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给正在发展壮大的汉调二黄带来了重大的波动,但同时也带来了契机。同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号召,举全市之力振兴汉调二黄。

时任原安康市市委书记刘建明同志,在工作会上指出“振兴汉调二黄,就是振兴安康”的重要讲话。给正需要营养的汉调二黄,带来了春天的细雨。

振兴汉调二黄,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从事汉调二黄工作的专业团体,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义不容辞。2011年原安康汉剧团撤销,改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为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下属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原安康汉剧团所有在职职工,全部转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继续从事汉调二黄传承、发展与研究。

近几年来,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先后排演了《杨门女将》、《大破天门阵》、《五女拜寿》等经典剧目。其中《大破天门阵》在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上荣获十余枚奖项。复排传统戏《铡美案》、《闹花灯》、《打登州》等经典传统剧目。每年录制精品汉调二黄传统折子戏数十余部,经典唱段数十段,全部制作成为光碟。

在2013年安康市打造精品汉调二黄代表作,大型现代戏《莲花台》的班底设立在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出色的完成《莲花台》的排演工作,磨砺出数位当今汉调二黄年轻一代的名角演员。超额的完成市、区振兴汉调二黄工作的任务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基础设施雄厚。2002年剧院在原有基础上,争取各方投资共210万,改造装修汉江大剧院,接待能力可达到600人,配备了陕南一流灯光,音响设备,是安康唯一的集文艺演出、会议接待、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在职演员达60余人,表导音美及创作阵容齐备,具备单独组织策划各类专场演出、主题晚会的能力。已成功承担历届安康汉江龙舟节开幕式文艺活动的表演及服装、舞美、道具的设计制作,现场灯光、音响、效果等工作;参与或独立承办“黄羊河之春”、“汉江之夏”、汉滨区春晚等大型主题宣传推介或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多次成功接待中、省领导及国内外游客,使汉江大剧院成为了安康文化事业对外宣传展示的一道“靓丽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