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派
豫剧唐派艺术是由著名豫剧大师唐喜成创立,唱腔高亢明亮,激昂奔放,大气磅礴,唐大师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继承了豫剧祥符调豪迈、高亢、粗犷的风格,融入了豫剧沙河调男声笃实、刚健的演唱技艺,演唱自然而不做作,亢奋而不焦杀,嘹亮而不尖嘶,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广受戏迷喜爱与专家好评,代表作有《血溅乌纱》《三哭殿》《南阳关》《辕门斩子》等剧目。
一、唐派声腔艺术的形成
唐喜成先生童年入科学戏,主攻男旦。十五六岁嗓子倒呛使初露锋芒的他一蹶不振。师傅们的安慰和鼓励促使他苦练寒暑数年,不但练就一身过硬功夫,还喊出来了“假声”。谁知这种独特的“假声”演唱却无形中成为了唐派艺术形成的一块奠基石。中年时期,他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精雕细琢,创造出了风韵别致的“假声”声腔艺术。其过人之处就在于用一种几乎完全的“假声”唱法来塑造生行当中、性格迥异的诸多人物,无论是挂黑髯《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民;还是挂苍髯《三哭殿》中的李世民;挂白髯《洛阳令》中的董宣等,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情的生角形象,他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最终形成了观众喜闻乐见、专业演员及戏迷竞相仿效、别具特色的唐派声腔艺术。
二、唐派艺术声腔特点
任何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其鲜明的独到之处。唐派艺术特色也和众多流派一样,主要体现在声腔上,即“二本腔”唱法。我认为,唐派声腔艺术是豫剧生行“假声”唱法的成功典范。他的演唱经得起推敲,耐得住琢磨,功力非凡,耐人寻味。虽然采用“假声”演唱,但与旦角的“假嗓”有着本质区别,唱来毫无脂粉之气,颇具男性阳刚之美。唐派这种“假声”唱法自创立以来,流传至今,一些剧目久演不衰,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演员,这足以证明唐派声腔艺术的魅力。在这里,我以唐派代表剧目《三哭殿》的声腔来加以说明。
豫剧《三哭殿》是唐喜成先生声腔艺术上的上乘之作,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唐派声腔的特色和魅力。例如,剧中唐王有一段〔慢板〕转〔流水板〕的唱腔:“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勤朝政安天下五谷丰登。”仅从这两句(慢板)来看,“李世民”三个字是稳中见慢,“称颂”二字从高音“5”到中音“6”由高到低迂回伸展、平稳送腔,第二句“五谷”二字的顿音唱法显得轻松俏丽,以其流畅的旋律、欢欣的情感,刻画了李世民位尊九五、创立盛世的洒脱与从容。本段唱腔音乐处理层次分明,棱角清楚,唐喜成的演唱张弛有致,游刃有余,形象地塑造出了唐王威加四海、气塞天地的帝王气度。
“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一段是本剧的核心唱段,表现的是这个万民拥戴的开明君主身处“家务”矛盾漩涡中左右为难的情形。唐喜成先生对这段戏的处理十分新颖,长短音安排得疏密有致、流畅灵活,小弯儿唱得非常细腻、清晰,吐字也非常讲究。比如说“下”、“劝”两个字,生母和韵母的发音,既不过分地强调字头字复字尾而显得矫揉造作,又轻松自然使其准确而恰到好处。就如老师所讲:“咬字发声就像老虎衔虎崽儿,轻了虎崽儿会掉下去,重了会咬伤了虎崽儿。”由此可见唐喜成先生的艺术功力之深!“王与你商量”一句中“商量”二字有一重复,而且后边加了“啊”字托腔。唐王第一个“商量”刚出唇,詹妃就扭给他一个后背,接着的“商量”唱出了唐王的尴尬及被詹妃拂之一袖又自我解嘲的窘况。“长江水焉有那回头之浪”,此句唱腔中的高音“5”,乃唐派“假声”中穿透力很强的极限音。唐喜成先生这样处理唱腔,既不是高腔打“凉壶”,也不是为卖弄嗓音的洪亮而哗众取宠。这正是运用了此起彼落、高低有致的旋律搭配,也正是唐派声腔艺术酣畅、清亮特色的最好体现,听来犹如异峰突起、穿云破雾,高亢嘹亮却不声嘶力竭、委婉细腻而非矫揉造作,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三、唐派声腔艺术的科学性
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绝非偶然。它的创始人一定在艺术上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必须是久经考验,才能博得广大观众的称誉和喜爱。唐喜成创立唐派艺术,首先源于他独特的行腔、独特的唱法、独特的声音,而且他又有诸多成功的代表剧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成为豫剧生角史上第一个被称为“派”的演员。唐派艺术深受观众喜爱,但其形成发展之路却曲折不平。据老师们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界曾经出现过极左的时期,说“假声”不符合男性的生理条件,发声不科学,不管现代戏、古装戏,一律用“真声”演唱。戏曲界也对唐派艺术争议颇多、褒贬不一。甚至有“唐派艺术短时间内会在舞台上消失”的说法。当然,持此观点者有他的个人审美与独立见解,无可厚非。但我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何况一个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艺术流派?面对非议,唐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顶着压力,潜心研究,成功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唐派艺术,征服了观众,也得到了专家认可。这充分证明生角的“假声”不是不能唱,关键在于怎么唱,观众买不买账。“假声”是否科学?实践已做出了最好判断。
因此,无论使用哪种声腔演唱,只要符合人物,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那就是成功的。“真”、“假”声都是一种声音造型,“假声”唱法和戏曲的审美也是相对应的。戏曲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程式性与虚拟性,根本特点就是虚拟、夸张、变形、变声。而唐派声腔特点恰恰符合戏曲审美特征,怎么能说没有科学性?总之,对一种艺术流派的鉴赏与评论应该一分为二。既不能绝对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研讨。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唐派艺术固然有其特色,但与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这要看唐派传人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能否推陈出新,日臻完善。
四、唐派声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和艺术的新陈代谢不可抗拒。唐喜成先生以他精湛的技艺创造了风靡中原大地、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在继承唐派艺术上有突出贡献的,要数在豫剧界享有“须生泰斗”之美誉的表演艺术家贾廷聚。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唐先生的临终遗言,凭着他数十年舞台经验的积累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继承唐派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但继承了唐派优秀代表剧目,而且有新的突破。他的唱腔高、宽、厚、亮兼备,表演更加精益求精。除了以上所谈的剧目外,还新排演了《大明惊雷》、《岳飞》、《寇准背靴》、《关公与曹操》等戏,不但在国内巡回演出多场,还应邀到港、澳、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据统计,仅《三哭殿》一剧,贾老师演出就达近三千场,足可见观众对贾老师艺术的欣赏与欢迎。
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大师在继承的问题上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继承的目的是为着发展,不是为着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结果,不但要求把这个流派的艺术学下来,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风格、新流派,要发展这个流派本身。”贾老师正是这样,除了吸取唐先生非同凡响的演唱技巧,他同时兼收京剧及兄弟剧种流派的营养来充实自己,以他的聪明与独特感悟,在分析剧情、塑造人物、构建戏剧冲突和把握角色分寸上精雕细琢。他的演唱不是以完全“照抄”的方式来继承,而是坚持“死学活用”的原则,是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彰显了他自己的艺术个性。他演出的一些创新剧目,在导演手法、唱腔设计、表演技巧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例如,他在《满江红》一剧中扮演“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其中“誓死抗金还我河山”一段唱,板式用得比较丰富,由﹙大起板﹚转﹙慢板﹚和﹙二八板﹚,再转﹙垛子板﹚,最后甩腔用﹙紧二八)。这句(大起板)与唐派名剧《血溅乌纱》中“风萧萧马声嘶鸣古道上”一段旋律有不同之处,贾老师为了表现剧中人物岳飞此时此刻力挽狂澜、心潮澎湃的思想感情,重复了“奔腾怒卷”的甩腔。这样的唱腔处理,既区别于《血》剧,又有独特之处,这正是继承与发展的充分体现。再比如“男儿壮志气如虹,收复神州指幽燕,有朝一日狼烟平,痛饮黄龙酒不眠”,这几句(垛子板)节奏很快,把握不好很难让人听清唱词,尤其是对于“假声”更非容易!而贾老师演唱时是稳中渐快,音轻字准,非常讲究重点字的运用,例如“虹”“燕”“平”“酒不眠”等字的发音,听起来腔柔字刚,清脆悦耳。再如“厉兵秣马黄河口”一句(紧二八)甩腔结束后,伴随着《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音乐,书法“还我河山”四字,既表现了岳飞力雪靖康之耻,誓死抗击侵略的宏图大志;又展现了贾老师演唱艺术的精湛与书法艺术的不凡。
五、豫剧“十生有九唐”
京剧有“十净九裘”之说,豫剧也有“十生九唐”之论,这话一点儿不过。2004年11月,“纪念唐喜成诞辰80周年”演出在河南英协剧场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省市院团的60多名唐派弟子云集郑州,联袂演出了唐派优秀剧目,表达了对唐先生的怀念之情。本人作为第三代传人也有幸以《屈原》中“做一个顶天立地栋梁才”这段戏参加演出,并得到了观众鼓励与肯定的掌声。我深知自己演技水平还很低,舞台经验更不足。但我坚信通过努力并执着的追求,攀登艺术高峰距离不会很远。唐派艺术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成绩与蓬勃发展,是开山鼻祖唐喜成先生对艺术勇于探索、锲而不舍追求的结果,也是贾庭聚老师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不懈努力的结果。唐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靠的是后继有人,作为年轻一代演员,我们的专业技能还很稚嫩,理论知识更是肤浅,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博采众家之长,理论结合实践,唐派艺术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