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

来自戏曲百科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东府秦腔”“同州腔”“大荔腔”,也称“老秦腔”。1948年前民间俗称“桄桄”“乱弹”或“硬戏”。1949年王绍猷撰《秦腔纪闻》记称“同州梆子”。因其主要产生、形成并流行于同州(今大荔)一带,主要击节乐器为梆子,因此,地名与击节乐器合并称之为“同州梆子”。同州梆子以武戏擅长,居四路秦腔之首,演出讲究五段式:①天官帽头——吹奏[三眼腔]之类的成套曲牌;②锣鼓吵台——吹号、放炮、演奏各套锣鼓曲;③男女接场——全部角色“亮箱”;④武开开场——表演各种奇特技巧;⑤开正本戏——先出折戏,后出本戏。表演讲究功架与特技表演,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

(一)同州梆子的形成与发展

同州梆子以同州、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北至韩城,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西安。明末开始向外流播,流传到甘肃、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

同州梆子声腔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风”“秦声”音乐舞蹈基础上,逐渐演变的秦汉“乐舞”(《秦王破阵乐》)、“角抵戏”(《东海黄公》),“唐大曲”“变文”后形成的诗赞系发展至宋“涯词”“陶真”,元、明“词话”“鼓词”“宝卷”,尤其是“宝卷”的变种“善书”“说书”中上下七字句、十字句词格与上下句音乐结构的出现,为最早的板腔体秦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戏曲经过漫长的发展,曾经出现元杂剧、明传奇两个划时代的艺术高潮。至明中叶,同州地区北杂剧衰微。此时源于唐“变文”诗赞体的“说书”便迅速发展成为梆子声腔,它吸收了戏曲艺术传统精华,并取代了元杂剧。明代末叶,就有同州梆子班社和演出活动。据同州梆子老艺人王谋儿等口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荔和蒲城之间的孝同练兵时,就以同州梆子为军戏。大荔曾流传:“坡南出了个驴子欢(即吕志谦,同州梆子名艺人),一声就能吼破天。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李自成)过潼关。唱红了南京和燕山……”的民谚。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是同州梆子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许多班社,著名艺人层出不穷。1912年后,由于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加之战乱与饥荒所迫,到了20世纪20年代,关中各地班社相继解体,呈现出衰落的局面,30年代后,这一剧种即濒于消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陕西省文化局1956年11月—1957年4月又组织同州梆子老艺人在西安展演了《渔家乐》等56个节目。1957年陕西省戏剧学校在西安开设了同州梆子班,招收学员74名,一年后培养出大批新秀。1958年夏,同州梆子班赴渭南、大荔、蒲城、合阳、澄城巡回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961年5月由同州梆子班编成的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了《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滚鼓刘封》等剧目,在北京成为盛谈。1965年3月同州梆子班学生毕业,全团人员及设备分配至渭南专区,成立了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剧团。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解散,1979年又在西安恢复并成立了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

(二)同州梆子音乐

同州梆子的音乐结构、音阶调式基本与秦腔相同。是当地劳动人民与艺人在长期的戏曲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完备的梆子腔戏曲音乐,唱词均为七字或十字上下句协韵。在唱腔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明代与清初也曾有过曲牌体的运用,乾隆时这些曲牌音乐大都板式化或只作伴奏用。辛亥革命(1911年)后,专业剧团相继解散,所以音乐还停留在清末、民初的阶段,与今日的秦腔在风格、特点上有一定的距离。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变化体,以梆子腔为主。兼有昆曲、罗罗腔、吹腔、小调等。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主要用本嗓歌唱。彩腔较多,善于用“安”字拖腔,唱腔过门短促。乐队中的主弦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助乐器有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

1.基本板式

同州梆子的基本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滚板][垫板]五种,辅助板式有[二导板],另外还有“苦腔子”“苦相思”“十三咳”“麻鞋底”“硬三滴水”“六梆子”“八梆子”及“倒板序子”等彩腔。

[慢板]也称作[四股眼板],一板三眼,为4/4节拍。一般为中眼起、板上落,速度有快慢之分,较快的称[紧三眼],较慢的称[慢三眼]。还有一种[阴司慢板],速度更慢。应用时可单独成段,也可前接[二导板][垫板],后转[二六板]等板式,抒情、叙事均可。

[二六板]也称原板或[二六子],是同州梆子的基本板式。节奏为一板一眼,上下句唱腔一般为“眼起板落”,通常以2/4节拍记谱,多以叙事为主,速度变化较大,表现力丰富,适合于各种角色演唱,可独立成段,或前接[慢板]后转[垫板][流水][滚板]等。

[流水板]也称[带板],属于“板板板板”,有板无眼,句间紧凑,好比行云流水,通常以1/4或1/8节拍记谱。有三种形式,一是“双棰”,“红板起黑板落”(后半板起,正板落),上、下句均是“红起黑落”,通常速度较慢,用于慷慨陈述;二是“唱场”“整打散唱”(紧打慢唱),节奏以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为一拍的散板形式,多用于哭喊号啕;三是“顶板”,也称“叮板”“垛板”,速度急快,上、下句均是“板起板落”,这种唱板,气势宏大,多适于表现激昂、急促、愤怒的情绪,所以常常用于戏剧冲突高潮之处。

[滚板]属于“无板无眼”,有[滚板][滚白]之分。[滚板]为五字句构成的上下句形式。[滚白]一般为诉说或道白的散文句。过门腔调基本相同,吟诵性很强,只有苦音没有欢音,多用于倾诉内心疾苦。

[垫板]“无板无眼”,唱腔和伴奏完全自由。此种板式气魄较大,经常表现壮阔、悲愤、昂扬等情绪。上、下句均为散板节奏,可连续唱,也可唱一个上句,再转接其他板式。[垫板]类还包括[大起板](散板),其板头的旋律与一般[垫板]不同,唱腔加有一定的拖腔(彩腔),常用在气势庞大之处。故名[大起板]。一般只有一个上句,多在帘内唱。

[二导板]唱句为“板起板落”,慢速以2/4节拍记谱。快速以1/4节拍记谱。它只有一个上句,多分为两个分句。第一分句规整,后一分句散唱。用于唱板的前面,作为开导之用,随即引出[慢板]或[二六板],或用于由快速板式转入慢速板式之中,起过渡、引导作用。

2.伴奏曲牌

同州梆子的伴奏曲牌,有弦乐曲牌、唢呐曲牌和笙管曲牌三种。戏中曾用过的和收集到的有400多支,现仅存有100余首。这些曲牌从名称上看,一是吸收了昆曲的曲牌(主要是唢呐曲牌),二是一些民间器乐曲和民间小调(多是弦乐及笙管乐曲)。曲牌结构一般为4/4和2/4节拍,也有散板形式。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调式为主,也有宫调式,其音阶为七声音阶,多跳进,也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主要用于迎宾、设宴、祭灵、点将、升帐、娶亲、庆寿等场面。配合表演、渲染气氛。

弦乐曲牌主要用弦乐演奏,可加用竹笛,一般不用笙管和唢呐。有[青天歌][柳生芽][苦相思][想亲亲][银纽丝]等曲牌。多在请客摆宴、行船赶路、焚香祭祖、婚丧嫁娶、嬉戏玩耍等场景使用。唢呐曲牌一般不用弦乐,有[将军令][马道仁][点绛唇][风入松]等曲牌。多在王侯将相登场亮相,以及剧目结束的尾声演奏。笙管曲牌,必用笙管演奏,有的也配有弦乐与唢呐演奏,有[一枝花][赛罗裙][小开门]等多首。多用于神仙坐洞、僧道设坛等场景。

乐器配备也有伸缩性,根据用场不同,可以是笙、管、笛子合奏,也可以是笙、管、笛子与弦乐合奏,亦可以是笙管、弦乐、唢呐(包括小唢呐)合奏。曲牌结构一般为4/4或2/4节拍,也有散板的形式。还有的曲牌伴有打击乐。

(三)唱词结构

同州梆子采用关中东府、同州、朝邑语音方言演唱,以关中语音四声调值为准,用中州韵十三辙。唱词以七字句(二、二、三格)、十字句(三、三、四格)为主,其次还有五字句和长短句。上、下句押韵,每两句为一个小段。唱段至少是两句,多数为四、六、八、十等偶数句形式。唱腔板式中,除[滚板]只用苦音外,其余各板式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四)角色行当

同州梆子的角色行当齐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武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分行比较严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须生、老生、红生,净行的大净、二净、三花脸,小生行的文生、武生,丑行的文丑、武丑,都有严格的区分。尤其重花脸、须生、正旦与武生,被称为“四梁四柱”,并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尤以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搬龙驹》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所谓“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同州梆子的表演注重工架与特技的运用,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表演讲究功底、架式与特技。

(五)器乐

同州梆子器乐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文场的器乐种类有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笙管乐器械;武场均为打击乐器。

1.文场器乐

文场是用于唱腔伴奏、曲牌演奏。同州梆子文场所用主奏乐器有二弦、板胡、月琴、琵琶、三弦、四弦等。演奏者还兼演奏笛子、唢呐、唧呐、笙、管等乐器。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武场乐器是同州梆子乐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配合演员表演,营造舞台气氛,烘托戏剧情节的主要乐器。主奏乐器有板、梆子、大锣、铙钹、手锣。另外还有爆鼓、笙鼓、拍板、水水、马锣、云锣、小铰。

同州梆子的锣鼓经可分为开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曲牌锣鼓四大类。

(1)开场锣鼓:又叫“吵台”,用于演出前,由多牌子的锣鼓点联套而成,演奏时间很长。预示着戏即将开始,催促观众入场。常用的开场锣鼓有[湖广锣][桂花城]等。[桂花城]又有两种不同打法,一种流行于渭南一带,一种流行于大荔一带,有时多在民间自乐班出现。当时台上最为流行的是[湖广锣]开场。它的结构以动作锣鼓为主,与个别“牌子”“社火”锣鼓组合为一体,形成比较完整的联套锣鼓曲。

(2)动作锣鼓:配合演员各种表演动作所用的锣鼓,主要用于演员表演及“走架子”“开打”等处。其配合方式有散碎锣鼓与联套锣鼓两种。各种锣鼓点的用途、打击方法,以剧情、人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着一定的灵活性。主要锣鼓曲有[浪棰][乱抖][四翻][七寸子][相思锣]等。联套锣鼓有[战沙][跌跤][着气][大流水][拉架子]等,合计100多个。

(3)板头锣鼓:应用于各种板式的开头,不同的板式和各板式唱腔速度的不同,均各有特定的锣鼓点做向导,引出它的唱腔来。司鼓的点法,决定着文场的起奏和演员的起唱。传统的程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常用于[慢板]的有[二棰安][三棰安][三棰安带重头][紧三棰安][苦腔尾巴][小三件][苦腔大尾巴]等。用于[二六板]的有[慢尾巴][二六苦腔][小带板]之一、之二、之三,[单棰带板][紧三棰带板]等。用于[流水板]的有[流水尾巴][硬四棰][流水搓板][紧三棰][流水砸板]等。用于[垫板]的有[乱斗垫板][三棰垫板][紧垫板][空白垫板][鸭子拌嘴][撩子垫板][大起板]等。用于[二导板]的有[二导板鼓头]。用于[滚板]的有[渗棰]。总计70余个。

(4)曲牌锣鼓:部分曲牌中的伴奏锣鼓,没有专用名称,是与唢呐曲牌有关的专用锣鼓,又名“吹歌带家司”,即又吹又打。它作用于曲牌的起、收、转、接与乐曲行进中的锣鼓伴奏。其点法可分为“起收点”和“伴击点”两种。又有牌子锣鼓和杂调锣鼓的不同类型。牌子锣鼓有[三眼腔][唢呐皮][石榴花][节节高][小乐]等。吹腔锣鼓有[锣锣腔][娃娃腔][莲花落]等达30多种。在什么戏里,什么场面,以什么锣鼓点起用什么名称的唢呐牌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有时,武场只用其某个牌子中的锣鼓部分,这种类型又被称为“干牌子”锣鼓(如《湖广锣》开场中的[小泣颜回]和[尾声])。其次还有一部分属于专用锣鼓,它只限于专为某个剧的某个特定人物、情节或事件中使用。

(六)同州梆子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同州梆子剧目十分丰富,据统计有1000余本,但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挖掘、整理和演出剧本仅有200余本,多为历史题材。代表作有《石佛口》《铁冠图》《蛟龙驹》《破宁国》《辕门斩子》《滚鼓刘封》《夜审潘虹》《渔家乐》《斩韩信》《麟骨床》《拣柴》《刺中山》《白蛇传》《画中人》《破洪州》《十四王带箭》《心潮逐浪高》等。

同州梆子在道光至民国时期,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有四大班、八小班(四大班是:大荔潘驿镇潘汉龙的“潘家班”、大荔羌白镇寺前梁光的“梁家班”、朝邑柳村齐士唐的“齐家班”、澄城许庄许建仁的“许家班”。八小班是:大荔八牛村的戏班、大荔鞮村的赵家班、朝邑刘门村的戏班、朝邑南仵村戏班、朝邑吴王村戏班、合阳坊镇田谋儿的戏班、澄城箕子村戏班、潼关西北康家村戏班)。在这之后,班社林立,相互竞技,造就了一代艺术精英。光绪年间须生有庄严雄伟、神韵绝俗的王观登;歌喉婉转,丝丝入扣的东至儿。旦角有姣姣出众、武艺绝佳的启运儿;韵谐商羽,唱功最佳的长业儿;风前梨花,清柔流丽的平安儿;近如花笑,远如岚翠的长命儿;风姿俊美,雅如兰芳的双元儿;工力老到,不同凡响的润润儿;净角有声如雷鸣、气贯长虹的四金儿;鹤立高岭,呼啸长风的五五子、忽忽子;黑红文武精通无阻的大木头、二木头。丑角有入云登空,滑稽敏捷的第一名丑角皂皂子;武艺精通,妙趣横生,人“称滑稽大王”的水泅子等。清末民初有“活韩信”王谋儿,“二麻子”赵步瀛,“咬牙旦”赵杰民,“猛开花”王德元,“迷三县”朱林逢及王赖赖、白牡丹、黄菊花、拜家红、李桂亭、何祥初、张海娃、贾季儿、王麦才、刘兴山等。[1]

戏曲演出

2018年10月13日,陕西大荔县剧团在[[]]演出。(详情

2018年10月13日,陕西大荔县剧团石家庄大剧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详情]])

参考资料

  1. 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