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

来自戏曲百科

北京曲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它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单弦牌子曲,也称“八角鼓”,是采用牌子曲联缀体,三弦伴奏,八角鼓击节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它的主要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罗江怨〕、〔南城调〕、〔剪靛花〕、〔湖广调〕、〔南锣北鼓〕、〔数唱〕等,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的擅长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单弦的演唱形式,有单唱、对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发展为装扮角色的简单表演(仍保持有说唱的特点)。北京曲剧在逐步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时,曾吸收和借鉴戏曲、话剧等形式,作为创造曲剧的基础。1950年,北京曲艺演员,开始尝试演出现代生活剧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艺团选用单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书的唱腔,排练和演出作家老舍编写的现代戏《柳树井》,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又陆续排演《张桂容》(据话剧《妇女代表》改编)等现代戏。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曲剧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随后,又排演了清装戏和古装戏,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影片。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北京曲剧的表演程式,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它以演出现代戏而崛起于戏曲舞台,在表演上以生活气息浓郁而见长。北京曲剧以擅演“清装戏”和“现代戏”而著称,风格新颖,表演朴实,演唱清晰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唱腔以单弦牌子曲为主兼收北方鼓曲和民间说唱因而韵味独具。

【艺术特点】

北京曲剧是个新兴剧种,它在借鉴其他兄弟剧种和姊妹艺术的过程中吸收、提炼、融合,使之逐步形成既是戏曲化的,又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新剧种。在表演方面,既没有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也没有严格的行当划分;它以演现代戏而崛起于舞台之上,以生活气息浓郁见长。由于它的音乐特色,也使它擅演清代宫廷戏。在演唱方面,以真声演唱为主。北京曲剧的音乐声腔源于单弦曲牌。单弦早期所用的曲牌,主要是抒情色彩浓厚的北方时调小曲;后期又吸收了北京流传的板腔体曲艺唱腔,形成说唱风格较强的曲调,多数曲牌、唱腔都以半说半唱的方法来演唱。北京曲剧形成后,为了使音乐唱腔戏曲化,适于表现各种人物的多种思想感情,在一些抒情色彩较浓的唱段里,既适当承袭、发展了这种说唱或半说半唱风格的曲调,又努力发展、改革那些富于抒情色彩的曲牌唱腔,以适于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感情的发挥。因此,北京曲剧从单弦百余个曲牌中,采用了[剪靛花]、[湖广调]、[四板腔]、[叠断桥]、[罗江怨]、[太平年]、[南城调}、[流水板]、[云苏调]、[靠山调]、[金钱莲花落]、[怯快书]、[数唱]等不同色调的曲牌;同时还吸收了板腔体的曲艺唱腔[奉调大鼓]、[梅花大鼓]等,并创造了[二八板]、[垛板]等新的板式。常用的曲牌和板腔体唱腔共有60多个。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高胡、琵琶、阮、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适当添加打击乐并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

北京曲剧以清代、近现代北京人生活为剧本创作题材,她以北京的京味音韵为依托,确立了以代表京味特点的单弦牌子曲为唱腔的基调,吸收大鼓及民歌小曲,创造并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韵味的独特唱腔音乐。唱腔委婉动听、旋律优美、吐字清晰。北京曲剧的台词在普通话的基础上,以北京语言的声、韵、调为准,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北京曲剧的表演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她通俗易懂,京味儿浓郁、表演朴实、演唱清晰、说唱结合、韵律独特,是北京特有的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曲剧名家】

魏喜奎、孙砚琴、佟大方、王凤朝、莫歧;甄莹、许娣、张绍荣、孙宁、佟仲琪;卢雪文、王玉等。

【代表剧目】

北京曲剧以擅演“清装戏”和“现代戏”而著称,自诞生后已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方珍珠》、《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北京人》、《正红旗下》、《鱼水情》、《喝面叶》等近两百个剧目。有影响的现代题材剧目有《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喜笑颜开》等。《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珍妃泪》、《清宫怨》被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烟壶》被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剧。

【曲剧院团】

北京曲艺曲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