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佑宗(侯宝贵、侯景山)

来自戏曲百科

侯佑宗(侯宝贵、侯景山) 京剧鼓师 侯佑宗侯佑宗,男,京剧鼓师。生于直隶省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市),原名宝贵,曾改名景山,后改名佑宗,字俊鑫。出身戏剧世家,父亲是知名的梆子青衣,大哥侯来义亦为著名鼓佬。

侯佑宗便由大哥启蒙,辍学在家习艺,由基本的小锣练起。学习梆子锣鼓、曲牌与昆曲。十四岁首次登台,于京剧《金山寺》中打小锣,十九岁时正式打“开场鼓”,廿一岁起担纲“全场鼓”,自此展开六十余年的鼓佬演奏生涯。

开始打全场鼓后,侯佑宗自知不足,先后拜李得起、周月仙(当时天津最著名的鼓佬)及鲍桂芬为师,习得各家各派之特点,为日后的演出奠定更宽广的基础。

1933年起,侯佑宗开始在天津、北平、上海等地的戏院搭班演出。期间,以“投师访友”的方式相互切磋技艺,并不断研究创新,因而在当时能领导四十多位团员穿梭大剧场之间,成绩斐然。廿六岁时,侯佑宗成为天津影响力最大的“场面头儿”(文武场经纪人),之后更结合南北两派鼓佬,互通技艺有无,让天津和北平(1937至1945年间更名北京)两地之间的演出得以合作无间。

民国37年(1948)随着顾正秋剧团由南京到台湾,为顾剧团的专属鼓佬,合约期满后却因大陆沦陷而无法返回,整个剧团因此留驻台湾。1953年顾剧团解散之后,成为散户,曾经搭配徐露、金素琴、陈美麟,后加入高雄海军国剧队、张家班等司鼓,直到1961年正式签约加盟陆光国剧队,除一般演出之外,经常到金门、马祖等前线劳军演出,所到之处皆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在陆光国剧队的优异表现,侯佑宗于1963年获得陆军总司令部奖,1965年起更八次荣获国军文艺竞赛的“最佳配乐奖”(1965至1966、1979至1980、1985至1988)。1991年,侯佑宗正式自陆光国剧队退休,同时获颁“陆军之光”匾额。

1968至1985年间,侯佑宗于中国文化学院(1980年起改制为​​大学)教授京剧锣鼓课程;为使学生突破传统教学的藩篱,他在1969年独创新的锣鼓代音字记谱。1979年起,他担任郭小庄具创新性质之“雅音小集”的文武场领导,合作达九年。由于文化界慕名者众,他除了应邀在“俞大纲讲座”示范京剧锣鼓以外,1980至1987年间,更义务在罗斯福路保固大楼学生秦德海家中,教导喜爱京剧锣鼓的专业及业余人士,长期学习的有赖万居、王小明、钱南章与温秋菊等人。1985年起,应马水龙之邀,在国立艺术学院(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开设锣鼓乐课程;1987年起,也任教于国光剧艺实验学校(今国立台湾戏曲学院)。1991年在国立艺术学院的协助下展开传艺计画,系统性地整理、保存个人之技艺资料。

侯佑宗强调不论鼓艺再高,司鼓的要旨乃在配合演员,以呈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他对曲牌的运用灵活不重覆且安插妥当,还能在曲牌中加打许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花点。不论文戏、武戏,他都讲求韵味、讲求自然与美。因对于京剧锣鼓艺术的重大贡献,1984年获中国文艺协会颁赠“荣誉文艺勋章”,1985年荣获教育部第一届薪传奖(传统音乐及说唱类),1989年再被教育部遴选为第一届“重要民族艺术艺师”。

侯佑宗自创的锣鼓经符号,现在台湾京剧锣鼓教学多沿用此记谱法(如中国文化大学国剧系王小明老师之“国剧音乐”课),以往一般记法以“仓”音,代表大锣、小锣、铙钹都得打,“才”音是铙钹和小锣,“堂”或“台”或“另”为小锣音记号。如【大锣五锤】依一般记谱法只有:【大锣五锤】隆咚大台|仓才|仓才|仓—∥(只记音量最大的声音符号)。侯老师为了使初学者易于分辨,首创锣鼓记谱符号,依其记谱方式,使入门者容易跟上鼓佬节奏,打​​击准确。

侯佑宗一生勤学好问,努力不倦,生病之前天天练鼓,多方琢磨鼓艺,不停学习,场上与演员配戏认真敬业,要求甚严,常能呈现完美无缺的音乐搭配,使整场演出更加精湛。

早期小陆光、小海光、小大鹏、复兴剧校的文武场学生,几乎都是侯佑宗教授。

1992年2月,生病的侯佑宗因忙着准备教材而延迟入院就医,同年3月15日,在家人及学生的围绕下病逝于台北,享年82岁。出生:1909年7月11日,宣统元年(己酉)五月廿四日逝世:1992年3月15日,农历壬申年二月十二日人物分类京剧 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