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

来自戏曲百科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

【艺术特点】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扮妆种类: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有些还需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装即是仙姑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二人转下装的化妆分为三种小生装,丑装,武生装这三种装。

唱腔特点: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唱腔分类: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呼呼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抱板、三节板、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主要曲调(其它为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或杂曲杂调):《呼呼腔》是二人转故事正文的开头腔,曲牌高亢。曲体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乐句都带一个较长的甩腔。上乐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后用刁板进入正常节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乐句落在宫音上。呼呼腔的音调,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线条、棱角分明,恰好表现东北秧歌那种大夸、大浪、大扭、大俏、棱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时,描述故事梗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呼呼腔板式变化多样,分有”头板“即”慢板“、二板、三板、快板,由于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调,因而产生了“南边道、大尾巴、对花、敞弦、干板擂”等不同样式的呼呼腔曲调。词格基本为七字句。《武咳咳》是二人转演唱故事内容的核心唱腔,艺人称它为“宝调”。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上乐句的落音为“徵”音,下乐句落在“商”。它的音乐旋律完全来自东北方言中的字调和语气是一种“唱着说”的叙事性曲牌。不管怎样变化,始终不离"re、la、sou"三个音。句尾甩腔,能自然流畅的向其它曲牌唱腔过度。武咳咳板式变化多样,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一个“起腔”或叫“领腔”,结尾有一个“落腔”。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文咳咳》(过去有人称这个曲牌也叫《上北楼》或《小阴天》)曲调优美、流畅。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分句的独立性很强,使旋律形成”商、宫、羽、徵“的落音趋势,但它仍为上下两个乐句,两小分局为一分词。文咳咳板式变化,分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间的垛句等等。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抱板》的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演唱。上乐句一般落在“羽音”上,下乐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开头都有一个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夹快板”、“慢打紧唱-长调门”、“红板数唱”等变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基本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三节板》演唱时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称三节板。这个曲牌是一种抒情、叙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较大、大波浪式的曲线。基本分为上、下两个乐句,上乐句落“角”,下乐句落“宫”或“羽”,大段三节板,结束有甩腔。词格基本为十字句。

演出形式: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今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

表现手法: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二人转戏歌:二人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各种艺术精华的历史。二人转戏歌是二人转曲调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的产物,综合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戏曲唱腔和带有鲜明时尚元素的通俗歌曲的技巧。由于戏歌听起来象戏又象歌,它既能让带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观众接受,又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二人转戏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闫学晶演唱的系列曲目,大致可分四类:歌颂浪漫爱情的《蓝河怨》《西厢记》《回杯记》《送情郎》等经典作品;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的《节气歌》《看秧歌》《白雪花》《关东情》《回家》《老家》《请到吉林来》等歌曲;反映百姓生活的《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打是亲来骂是爱》《县长下乡到咱家》等歌曲;以二人转艺术自身为主题的《关东人与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等歌曲。其中最后一类歌曲十分有特色,既反映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也指出了二人转艺术的主要特色和内容。类似的还有刘和刚演唱的《东北二人转》,阎淑萍演唱的《我是二人转人》,潘长江演唱的《二人转东北人》,柴宝玉演唱的《风风火火二人转》,孙小宝、金玲演唱的《情系二人转》,沈鹤、沈春阳演唱的《二人转转歌》。这些歌曲同时也为二人转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艺术流派】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1)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2)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3)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4)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二人转名家】

*已故远代二人转宗师类:李青山、王云鹏、希安、谷柏林、谷振铎、杨福生、李庆云、刘世德、徐生、郭文宝、程喜发、许广才、齐兰亭、王尚仁、徐小楼、王殿卿、于守河、胡景奇、阎永富、王月恒、栾继承、李秀媛、石桂琴、江柏珍等。

*已故近代二人转史上有成就的名家:秦志平、关长荣、李晓霞、高秀敏

*二人转界重量级泰斗:王肯、王兆一

*二人转界四大专家:张震(代替已故王肯老师)的词儿;那炳晨的曲儿;高茹的唱腔;马力的腿儿。

*国家专业剧团的二人转表演名家:韩子平、郑淑云、董玮、董孝方、李丽颖、李雷、王艳春、闫淑萍、闫学晶、李静、赵本山、黄小娟、杨金华、周春燕、董宝贵、杨宏伟、董连海、尹为民、奚春梅、盛哲、张建华、徐振武、岳春生、柴宝玉、孙晓丽、佟长江、孙忠宏、赵晓波、邓小坤、李凤玉、王亚贤、佟会军、李广文、陈树新、孙文学、郑桂云、丁少良、朱和平、刘惠仪、刘劲松等。

*国家专业二人转教授及词曲作者和研究人员:王中堂、贾慧敏、金世贵、杨柏森、陈功范、马金平、白万程、王彻、于永江、于献涛、苗中一、耿英、赵月正、崔凯、王木萧等。

*民间二人转知名艺人:小豆豆、赵晓军、王文轩、白玲、孙艳芳、关洪明、高老丫、谭永珍、李淑静、李凤英、李二凤、张涛、关晓飞、张晓光、申素珍、刘桂玉、王小利、董明珠、关小平、翟波、唐鉴军、闫光明、赵海燕、魏三、孙小宝、李毛毛、贾桂波、姜丫、崔大笨、王新、刘英、冯涛、孙立荣、小沈阳、王小宝、张小飞、田娃、常艳萍、郭二华、赵小龙、姚军、付连英、李桂艳、火苗、张帅、金玉、香玉、孙大美、虎妞、王永会、红孩、王金龙、王金凤、毛毛、小鹏飞、朱兴鹏、小王刚等。

*著名剧场经营者和影碟开发商:赵本山、柏鹏耀、徐凯泉、马普安、霍然、李老三等。

【代表剧目】

单出头:《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

双玩艺儿:《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

小帽(俩人或单人):《对花》、《双回门》、《月牙五更》、《小拜年》等;

拉场戏(多人):《大西厢》、《回杯记》、《江南寡妇》、《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包公赔情》、《猪八戒背媳妇》等。还有《大观园》、《送情郎》、《锯大缸》、《寒江》等典型的通俗易懂的剧目;当然也有流传于民间的如《十八摸》、《十三香》等迎合世俗的黄粉类节目。

【二人转院团】

辽宁民间艺术团(本山传媒有限公司)|刘老根大舞台|铁岭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吉林省民艺团

相关事件

2018年08月22日,北京京剧院吉林省戏曲剧院在[[]]演出,参与演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