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原名严鸿六,安徽省桐城县罗岭(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女,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严凤英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毛泽东为严凤英故居纪念馆题写“党的好儿女”。
1、严凤英名字的来历?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冠亚(严凤英丈夫)老人仍笔耕不辍,为整理严凤英艺术生平做了大量工作,他创作了42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严凤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黄梅戏,很少能在正式的剧场演。”王冠亚说。他形容那时候的黄梅艺人“像要饭一样的”。在王冠亚的记忆中,或许用“黄梅调”来形容当年的黄梅戏更加准确,“农忙的时候干农活,农闲的时候唱着玩儿”。12岁,严凤英在乡间第一次登台。“其实那算不上正式的演出。”王冠亚回忆说,“像现在也有活动,叫玩友,或者票友。不是正式的,农忙就种田,纺纱织布,就不唱了,左右都是年轻人就一块玩。”教严凤英唱戏的师傅,也是本族人,叫严云高。村子里有一家“姜家茶馆”,年轻人学戏教戏的活动,都在茶馆里进行:“就那么个茶馆,晚上没人来喝茶,就躲在茶馆里教。”严云高的本行不是唱戏,是补锅匠。如今看来,严云高的技艺未必高超。后来北昆名家白云生曾到合肥,看了严凤英的表演,他将手背在自己下巴下一横:“你这下面的戏不能看!”意思是,严凤英除了一双灵活的眼睛和一张会唱的嘴,手、足、腰、腿都缺少锻炼,不会做戏。这样“票友”性质的文娱活动,却为严凤英招来了杀身之祸。“那时中国的乡间不是国民党政府管理,是家族祠堂管理。有什么事情开祠堂门,有什么事情打棍子、打屁股。”王冠亚说。因为登了台,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族长要开祠堂门,以“沉塘”来惩处严凤英。12岁的严凤英和一起学戏的两个男孩子跑了,她想跑到练潭去。“过了练潭河,就到了新四军的地方了,就是平安的地方。”王冠亚说。练潭的粮站那里有个“万年台”,长年有人唱戏。严凤英跑到了练潭,找到了戏班子。严云高叫他们去那里找一个叫程积善的人,“她磕个头,说我师父是严云高,会唱黄梅调,你不留我们,我们回去就没法活。戏班子讲义气。就把她收下了”。黄梅戏里有一出戏叫做《小辞店》《小辞店》是传统剧目《菜刀记》中的一折,说的是青年商人蔡鸣凤外出做生意,住在柳凤英开的店中。柳凤英的丈夫是个赌棍,整日赌场鬼混,不顾家庭。柳凤英对丈夫极不满意,与蔡鸣凤感情相投,二人产生了爱情。但蔡鸣凤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分别之时,二人悲痛欲绝。1946年,严凤英在安庆出演《小辞店》中的柳凤英走红。15岁时,年纪轻轻的严鸿六出演《小辞店》里的柳凤英,一鸣惊人。她的师兄张云风说:“干脆你也叫凤英吧。”从此她就有了严凤英的艺名。名字也从“严鸿六”改成了“严凤英”。
2、严凤英为何被称“黄梅皇后”?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后与民间歌舞相结合.黄梅戏:原名“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戏曲多以地名命名,黄梅戏也不例外。黄梅戏最早不叫黄梅戏,叫什么呢,叫采茶调,流行于安庆西边的宿松、太湖、望江等几个县。后来唱到怀宁一带,围着安庆城转,舞台道白语言也随着方言走,于是就有了个新名字,叫“怀腔”。再后来,黄梅戏又唱进了安庆府,名字也因此升了一级,改为“府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严凤英,虽然只活了38岁,但她对黄梅戏的发展作了卓越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并被称为黄梅皇后,没有严凤英,黄梅戏或许仍然能够发展但不可能在全国众多剧种中迅速崛起。严凤英被田汉誉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被国人称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她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自成一家,誉为“严派”。严凤英,原名“严鸿六”, 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日子里,严凤英先后主演了50多部大小剧目,塑造了陶金花、七仙女、冯素珍、织女、江姐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正因为她对形象塑造得成功,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戏黄梅戏闻名全国。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从1952年在上海演出《打猪草》获得交口称赞,到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再到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搬上银幕,严凤英个人的表演与黄梅戏的声誉鹊起紧密联系在一起。观众对黄梅戏熟悉是从对她的熟悉开始的,对黄梅戏的喜爱和迷狂也是从对她的表演、对她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欣赏开始的。严凤英的表演,既为自己创立了典范之作,也为黄梅戏剧作家、音乐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观众的桥梁,更为后来的黄梅人树立了楷模。3、严凤英《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满头白发的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轻声哼唱起这首家喻户晓的《天仙配》时,俨然已经陶醉。“你们发现这首曲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了吗?”“前两句是黄梅戏对白的唱法,后两句实际上借鉴了西洋歌剧二重唱的手法,你们听出来了吗?”时白林说到这里很是兴奋,“是严凤英坚持要这样改,她很是喜欢,曲子传唱至今,闻名世界,实践证明,她是对的。”一首《天仙配》的优美乐曲,让全国唱响了黄梅戏,尽人皆知严凤英。1955年,严凤英出演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随着《天仙配》的上映,黄梅戏风靡全国,扮演七仙女的严凤英也红遍了大江南北,她的唱腔纯净优美,吐字清晰,感染力强,在五六十年代,不仅仅是在大陆,甚至是东南亚的华人都成了严凤英的粉丝。香梅,这个《天仙配》到底是个什么故事,你知道吗?这部《天仙配》创造了当时戏曲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先后有一亿多人观看。严凤英也名满全国,那时她才24岁。人们对严凤英扮演的七仙女赞赏备至,殊不知她对这个角色进行了多少次的琢磨和理解!严凤英自己也曾经说过:“七仙女是个神仙,按理也要从神仙这个角度给她来分析一番。神仙我没见过,也没法见到,但是我可以把她按照人的思想情况来处理……我想她敢从天上跑到地上,她一定是个既大胆又聪明,既热情又能干的姑娘。”通过分析,她抓住了七仙女所应有的性格基调,其表演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从此以后人们都知道了有个严凤英,她就是天上的七仙女。严凤英唱腔的特点是:朴实、甜美、流畅、宽厚、别具一格。她的演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能非常准确、深刻、生动地刻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严风英到南京时,甘律之见她的云帚动作“不顺溜”,弄不好云帚会缠在“头面”上,于是就请胞妹甘纹轩教严风英一出昆曲《思凡》。《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边唱边舞,有繁复多样的云帚动作。甘纹轩与严风英边教学边研究,把《思凡》中云帚动作化用到七仙女身上。据说,严凤英还有不少身段是跟乔志良学的,乔原是京剧演员,熟悉舞台,善于创造,《天仙配》中“鹊桥”、“织绢”的舞蹈便是他设计的。乔志良的妻子也是京剧演员,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任舞蹈教师,也教过严凤英。严凤英也跟京剧演员张慧聪学过,甚至跟昆曲表演艺术家学过云步……因此可以说,严风英扮演的七仙女,做工、舞蹈是集众家之长。华东戏曲汇演,黄梅戏《天仙配》获奖,严风英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天仙配》拍成电影,桑弧编剧,石挥导演,受到全国广大观众欢迎。
斯人已去,记忆常留。从天上到人间,从人间到天上。
黄梅戏《严凤英》《严凤英》六集黄梅戏广播剧。合肥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录制。编剧王冠亚;作曲解正涛;责任编辑张禹夫;导演朱起;主演吴琼。该剧展示了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艺术及生平,尤其对她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本剧也作了真实反映。严凤英的扮演者吴琼继承严派唱腔特点,句句情、声声泪,唱出了严凤英的冤屈和愤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广播剧被213家电台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1月2日起,每周连续播岀。1986年在全国(地、市、县、盟)广播电台第九届文艺协作会上,被评为广播剧特等奖,合肥广播电台获得“贡献一等奖”。
获奖记录
1989年10月12日,严凤英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