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生: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
(创建页面,内容为“王艺生(1926—) 原名王怀德,曾用名润芳、雨声。河南省荥阳县崔庙乡王顶村人。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王艺生(1926—) 原名王怀德,曾用名润芳、雨声。河南省荥阳县崔庙乡王顶村人。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理事。他于1949年高中毕业后即到郑州市文工团从事文艺创作。1952年至1959年在郑州市文化馆、文化局从事编剧工作,1959年至1962年调西藏豫剧团任编剧。1963年以来,先后在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省戏曲工作室、省戏剧研究所从事传统剧目整理和创作剧目研究。其初期代表作有《王元仲》、《海河恨》、《秦淮河畔》等。1951年由他改编的《新条件》,曾是河南省文工团(省歌剧团、三团前身)上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剧本在《河南日报》发表。1956年由他整理的传统戏《女中魁》,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剧本奖。这之后他又连续整理改编了《丛台别》、《斩杨延景》、《地塘板》等传统剧目,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86年8月,其多年辛勤积累、并经广征博采编撰而成的《豫剧传统剧目汇释》(合作)一书,由黄河文艺出版社隆重出版。全书记述剧目近千个。另外,他还整理编写有《五调腔传统剧目汇释》、《河南越调传统剧目汇释》、《豫南花鼓戏剧目介绍》、《河南道情剧目介绍》等书稿。连同他参与主编和撰稿的《中国梆子声腔剧目辞典》,可以说毕其一生,已全部献身于河南的剧目建设工程。
王艺生(1926—) 原名王怀德,曾用名润芳、雨声。河南省荥阳县崔庙乡王顶村人。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理事。他于1949年高中毕业后即到郑州市文工团从事文艺创作。1952年至1959年在郑州市文化馆、文化局从事编剧工作,1959年至1962年调西藏豫剧团任编剧。1963年以来,先后在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省戏曲工作室、省戏剧研究所从事传统剧目整理和创作剧目研究。其初期代表作有《王元仲》、《海河恨》、《秦淮河畔》等。1951年由他改编的《新条件》,曾是河南省文工团(省歌剧团、三团前身)上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剧本在《河南日报》发表。1956年由他整理的传统戏《女中魁》,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剧本奖。这之后他又连续整理改编了《丛台别》、《斩杨延景》、《地塘板》等传统剧目,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86年8月,其多年辛勤积累、并经广征博采编撰而成的《豫剧传统剧目汇释》(合作)一书,由黄河文艺出版社隆重出版。全书记述剧目近千个。另外,他还整理编写有《五调腔传统剧目汇释》、《[[河南越调传统剧目汇释]]》、《豫南花鼓戏剧目介绍》、《河南道情剧目介绍》等书稿。连同他参与主编和撰稿的《中国梆子声腔剧目辞典》,可以说毕其一生,已全部献身于河南的剧目建设工程。
[[分类:豫剧演员]]
[[分类:豫剧演员]]

2022年8月29日 (一) 10:44的最新版本

王艺生(1926—) 原名王怀德,曾用名润芳、雨声。河南省荥阳县崔庙乡王顶村人。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理事。他于1949年高中毕业后即到郑州市文工团从事文艺创作。1952年至1959年在郑州市文化馆、文化局从事编剧工作,1959年至1962年调西藏豫剧团任编剧。1963年以来,先后在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省戏曲工作室、省戏剧研究所从事传统剧目整理和创作剧目研究。其初期代表作有《王元仲》、《海河恨》、《秦淮河畔》等。1951年由他改编的《新条件》,曾是河南省文工团(省歌剧团、三团前身)上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剧本在《河南日报》发表。1956年由他整理的传统戏《女中魁》,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剧本奖。这之后他又连续整理改编了《丛台别》、《斩杨延景》、《地塘板》等传统剧目,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86年8月,其多年辛勤积累、并经广征博采编撰而成的《豫剧传统剧目汇释》(合作)一书,由黄河文艺出版社隆重出版。全书记述剧目近千个。另外,他还整理编写有《五调腔传统剧目汇释》、《河南越调传统剧目汇释》、《豫南花鼓戏剧目介绍》、《河南道情剧目介绍》等书稿。连同他参与主编和撰稿的《中国梆子声腔剧目辞典》,可以说毕其一生,已全部献身于河南的剧目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