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紫晨

来自戏曲百科

马紫晨(1933—)笔名甦柳。祖籍河北省冀县,出生在河南省安阳。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员。

194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安阳专区文工团、平原省艺术学校、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歌剧团、河南豫剧院三团、驻马店市豫剧团、河南省戏剧研究所等单位担任首席演奏员、文化教员、编辑、编导、作曲、编剧、导演、副研究员等职务。

1985年后出任《中国戏曲志》编委、特约编审员,“河南卷”编委会副主任、第一副主编。

他自幼喜爱文艺,兴趣广泛。9岁获彰德武术奖,10岁获豫北道书法奖,15岁开始文学生涯,在小说、诗歌、词赋、散文、杂文、戏剧、曲艺,乃至音乐、舞蹈、杂技、文博、医学、民俗学、语言学、方志学及人文历史等方面均有建树。他一生勤奋刻苦,严谨治学。在广泛的社科领域中,其探索、研究的侧重点一向放在中原文化艺术史、志、论,特别是一些极少为人所注目的视角上。四十多年来,其付诸舞台演出的作品(包括剧本、曲艺、歌词、曲谱等)约700万字,发表、出版各类学术论著600万字。代表作有《断巷》(小说)、《红岩》(剧本)、《乔清秀》(传记)、《114台》(报告文学)、《识谱歌诀》(乐理)、《驻马店史话》(地方志)、《中州农谚》(农科)、《十大炎症》(医学)、《河南坠子研究》(曲种史)、《河南杂技史话》(杂技艺术史)、《戏串》(俗文学)、《河南戏曲音乐札记》(音论)、《中原文化艺术社会调查》(文化史论)及《河南坠子曲集》、《小曲考论》、《河南曲剧音乐》(合作)、《河南戏曲史论文集》、《河南曲艺史论文集》、《河南戏曲史程概要》等。此外,1988年以迄,他还负责审阅、出版了62部市、地、县《戏曲志》,计1500万字。共获省级以上奖14次,其中仅1987年至1990年的四年中,即曾三次荣获国家级的优秀论文奖;1988年还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先进工作者称号。其对豫剧,更有着特殊的贡献。早在1948年,他便能把河南梆子艺人以“申黄申”吟诵的唱调用简谱译出,并按其节奏规律区分出各种唱腔的板式结构(见洛阳联中1948年油印本)。可以说,此后几十年豫剧界长期沿用下来的一些谱式,基本无大变化。1952年至1954年,继《河南梆子谱》(责编之一)、《豫剧音乐》(上中下,手稿存豫剧院)之后,他又连续出版了《河南梆子唱腔集》、《河南梆子唱腔选》和《河南梆子概述》等3部豫剧学术专著。在改革、创新方面,他曾根据《红岩》长篇小说新编了现代题材的豫剧连本戏,1965年该剧在武汉演出,仅三个剧院即连续爆满近200场;1966年和1979年,他又创作、上演了两出独幕、独角的现代戏《忆爸爸》和《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这两项艺术实践在豫剧历史上均属首次。20世纪60年代初,他还以自己的独家创作,用营业方式在驻马店市举办了《豫剧唱腔音乐会》。现在,当他刚刚完成这部《豫剧大词典》的时候,另外两部大工程《中州古今剧目大词典》和《中国豫剧史图鉴》又上马了。其主要社会职务为: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河南省戏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曲艺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技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等。《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13部辞书均收录了他的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