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香

来自戏曲百科

韩金香 晋剧旦行演员 韩金香韩金香,女,晋剧旦角。生在蔚县白草窑乡上瓦窑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

韩金香7岁时,母亲因病无钱及时治疗,不幸去世。由于上瓦窑村是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全村20多户人家当时只有一台收音机,但她只要听说有戏曲播放,便会忘了一切赶到人家,坐在收音机旁聚精会神的收听。通过这台收音机,她学会了《红灯记》、《白毛女》中主要角色的台词、唱腔,这更使她对戏剧着了迷,每当她得知三里五村有戏剧演出的消息后,便不管道路远近,天气好坏,场场不误。她不仅在演出时仔细观摩台上演员的动作,而且还注意体会琢磨演员的吐字、发声、润腔等,甚至在散场后,还去后台向演员们询问不解之处,回家后再刻苦练习。她只要看到或想到唱戏,便一切都不顾了。一年冬天,村里派韩金香的父亲去修筑水库,因为走的匆忙,竞忘记将她托付给奶奶照顾,忐忑不安的父亲傍晚散工后,急忙赶回家,只见小金香手里抱着小火炉,嘴里却唱着:“大雪封山……”。对戏曲的酷爱,使她忘却了火炉中的火早已熄灭,一天没有吃饭竟不觉得肚子饿。就这样,小金香的表演不断进步,附近村庄的乡亲们都知道上瓦窑有个会唱戏的小女娃。

1972年冬,县剧团因演员年龄老化,决定从全县招收一批小学员。年仅13周岁的韩金香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第二天早晨,她怀着忐忑的心情,跟着父亲冒雪步行20余公里,来到招生点。负责招生的韩仲宝等老师正为招不到好学员而着急时,“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一声带着幼气,但音色、韵味皆佳的声音传来,韩老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点了头。

在剧团里,小学员们不但要上文化课,而且还要练习基本功。清晨调嗓子,白天跑圆场,睡觉前压腿。许多小演员都因受不了苦,而偷偷哭泣,小金香却凭着对戏剧的热爱和坚强的毅力,起早贪黑的坚持练功。为了练就腿上的功夫,她除了跟大家一起练功外,夜里还偷着练。晚上熄灯后,查夜的老师常常听到宿舍里有动静,推门一看,原来是韩金香钻在被子里压腿,老师心痛地批评她说:“熄灯了,快睡吧,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注意身体。”由于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练出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尤其在唱腔方面更为突出,很快博得老师的青睐。

有一次剧团即将演出时,有一个老旦突然得病,上不了台。又无人顶替。正当大家着急时,韩金香主动站出来请缨,要求由自己顶替,剧团领导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让她上台。由于她年纪小,又是第一次登台,大家都为她捏了一把汗。韩金香一出场,简单的几个动作、几句道白,顿时吸引了台下观众,观众的热烈掌声打消了大家的担心,首次登台的韩金香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与她平时苦心钻研,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从此以后,她边学习边演出,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善于广求名师、博采众长、溶融创新。她在学艺阶段,以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众多晋剧艺人的专长,一点一滴潜心揣摩,一招一式从不马虎。她主要以王爱爱为摹仿对象,除多次去山西观摩学习外,平时还下大功夫钻研王爱爱的唱腔录音,分析其艺术特点,揣摩其表演手法。一次,她上街买东西,听到播送山西晋剧院王爱爱演唱的《打金枝》,便站在路旁如醉如痴的听了起来,不仅忘了买东西,连吃午饭也忘了。同时,她还向刘仙玲(山西省晋剧院)、杜玉梅(大同市晋剧团)、刘仙梅、张桂英(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等晋剧老艺人和名演员学习、请教,开拓艺术视野,丰富表演手段。在演出实践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步形成了自己真、甜、柔、俏的艺术风格。

韩金香在《秦香莲》、《大堂》、《见皇姑》和《算粮》中的几板大段抒情唱腔,就是运用了老艺人王爱爱的润腔唱法,声中有字、字中含情,既有“嗨嗨腔”韵味之美,又有婉转甜润之真。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但韩金香并不满足自己成绩。一次,在张家口大众剧场演出《算粮》后,她又一次向被称为“活宝钏”的老艺人刘仙梅虚心请教,刘老师在肯定她的成绩之后,恳切地指出她在刻画人物上存在的问题:王宝钏上场唱“平板”,由于唱腔节奏慢,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刘老师的指点下,第三天又演这个戏时,她改原来的“平板”为“手锣碎子”上场,扣人心弦的柔情唱腔和轻快的碎步,传神的目光把王宝钏与丈夫久别重聚的喜悦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韩金香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要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感情,甚至对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要认真琢磨。她一贯认为,演员在舞台上,无论唱、念、做、打,都必须从人物的需要出发,都必须为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她经常说,只要一出台帘到了场上,就要变成剧中人,场上的一切举止言行,都要符合人物和身份。“演唱”是为了“达隋”,唱不出情,就唱不成戏。因此她总是力求以声达情,寄情于声,声情并茂,追求意、情、形的完美统一。韩金香从皇家金枝到水乡渔女,从珠冠锦衣的夫人到青衣素裙的贫妇,个个性格鲜明、情感逼真、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于朴实大方中现华丽,平易自然中出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受到领导、同事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于1982年获张家口地区青年演员汇演优秀演员奖。

小有名气的韩金香并没有将荣誉作为骄傲的资本,而是把观众的掌声、领导的鼓励作为攀登艺术高峰的动力。

她塑造人物均注意内在感,力求准确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情绪脉络,运用不同的艺术技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她认为,外形动作是表现内心的手段,所以就是一个小动作,一个眉眼她都要下苦功练习。1989年,蔚县晋剧团排演历史古装戏《天女与战神》,由韩金香饰女主角天女。她认真研读剧本,精心揣摩角色,设计表演程式唱腔。排练时,她虚心听取编导人员指导,一个个动作,一句句唱腔,她都要练习几百遍,甚至上千遍,硬是把几千年前的虚构女性——天女旱魃演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在第二届河北省戏剧节上,她扮演天女获表演一等奖;随后在1990年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和1993年全国地方戏曲观摩演出中,她又获演出奖和优秀表演奖。

在荣誉面前,韩金香没有停留。1998年,为了参加第五届河北省戏剧节演出,蔚县晋剧团又排演新编大型历史故事剧《代国情》,韩金香在剧中担任女主角代夫人。为了塑造好这一中华民族纯洁善良的传统女性,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她顾不上婆婆的身体,孩子的成长,丈夫的生活,一心扑在排练上。她白天练习动作、唱腔,认真听取编导和同事们的意见,晚上又要背台词、琢磨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连晚上作梦都是紧张的排练。她身体较差,排练期间多次因劳累和出汗过多而虚脱,感冒发烧对她来说更是常事。但她总是把这些困难与病痛置之度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实在顶不过时,也要等下班后再去输液打针,拔掉针头,又匆匆赶到排练场,清音丸、金嗓子喉宝更是她的必备品。经过四个月的紧张排练,《代国情》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她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肯定和称赞。但接下来的不是庆祝,而是修改、排练、再修改、再排练。有时一段戏两天改三次,这对不惑之年的韩金香来说,是个大难题,但她硬是凭借坚强的毅力,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全部记住,并消化为自己的表演。韩金香在10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中,竟瘦了13斤。

《代国情》在省会石家庄霞光大剧院里,伴随着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评委给的一个又一个理想的分数,证明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在这次演出中《代》剧共获15项大奖,韩金香以声情并茂、细致入微、善于把握和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演技,获优秀表演一等奖。

1999年7月,《代国情》又代表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演出,并作为11台向祖国五十华诞献礼剧目的首场打炮戏在中国儿童剧院演出。演出又在首都一炮打响,饮誉京城,博得首都戏剧界专家的首肯。特别是韩金香的表演更是在首都戏剧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彭冲、徐信、朱开轩等中央老领导和首都戏曲界专家观看了演出。各大报纸、电视台记者纷纷采访。在国家文化部举行的《代》剧专家座谈会上,刘厚生、曲六乙、曲润海、郭汉城、康式昭等专家一致认为:韩金香是《代》剧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她在表演和唱腔上有继承、有发展,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独特的创造。表演优美、大气,人物内心到位、动作到位、表情到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是近年来首都戏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韩金香技艺高,艺德也高。她始终认为,艺无止境,艺术的成长不是孤立的,必须在刻苦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学习怎样做人,只有做到“德艺双修”,才能体现艺术的真正价值。因此,同她一起入班学艺的演员基本上离开了剧团,有的辞职经商,有的改行调到既轻闲又实惠的单位,只有她义无反顾的留下来,默默地在艺术土地上耕耘。

她对待演戏,严肃认真,没有丝毫的懈怠。时常有些较有名气的演员,为争头牌,演大轴而闹意见,有情绪,甚至“甩帕子”不干。可韩金香却从不计较这些,因她知道自己是一名人民演员,更是一名共产党员。30个春夏秋冬,她每年都坚持上山下乡演出400余场,在艰苦的演出过程中,她常常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走村过户,“吃在牛棚外,睡在稻草中”,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她都以身作则,从不以主演自居。睡觉在门口,坐车在最后,演出中不论山村城镇、观众多少,她都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换取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与喜爱。有时下乡演出到贫困村,看到贫困户,她还经常拿出自己的钱,为他们买粮、买菜、捐款,帮他们解决一点困难。她身体不太好,亲朋好友们常常劝她:“你是主演,身体又不好,可以请领导照顾一下,少下几次乡嘛!”她给予坚定的回答:“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较有名气的演员,怎能因为我是主演而脱离群众,不给群众演出呢!”

1999年7月,蔚县晋剧团即将赴京演出。剧团决定放假一天,让演员们回家做个安排。韩金香想到:自己常年在外演出,难得吃一顿团圆饭,今天应该给家人—个惊喜。于是她便买好菜,亲自动手做饭,由于头脑中没有脱离对剧情的思考,竞糊里糊涂地将半碗滚烫的麻油撒在自己的左臂上,顿时一阵钻心的疼痛传来,胳臂上起满了水泡。第二天剧团领导看到她烫伤的手臂,非常着急,因为马上要进京演出,而韩金香又是主演,别人无法代替。于是领导建议,请她丈夫陪同,照顾她的生活。韩金香却婉言谢绝,因为她考虑到剧团经费紧张,多一个人就要多一份开支。至于自己不但要进京演出,而目。还要尽最大的努力演好,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剧团的培养,观众的厚爱。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38度以上的高温使许多剧团的同志们中暑,韩金香也不例外。不过令她更痛苦的是烫伤的左臂被汗水蜇的一阵痛似一阵,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演出效果。但面对前来看望她的领导和着急的同事们,她却坚定的说:“没关系,演出时裹上纱布,套上肤色外套,估计不会影响效果的,请领导和同志们放心。”就这样,韩金香带着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期望,走上了北京中国儿童剧院的舞台。在演出过程中,她强忍着手臂的剧痛,进行着认真的表演,赢来了观众的一阵阵的喝彩声,当热烈的掌声四起时,她却几乎晕倒在舞台上。

为了给剧团节省开支,她曾几次放弃了报评“梅花奖”的机会,甚至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为剧团买头饰、做道具。她不但自己对艺术刻苦钻研,不断升华,而且还呕心沥血培养新演员。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和实践的表演艺术真谛无私地奉献给艺术新秀,以使剧团继往开来,不断繁荣。在培养和指导新演员方面,韩金香更是尽心尽力。在生活中,韩金香像一位慈母一样关怀他们。在专业指导上,严格要求不留情面,哪怕是一点小小的不足或毛病,她也不放过,总是不厌其烦地仔细讲解,直到演员完全领悟、学会为止。因此,学员们的进步都很大,特别是魏敏、李晓霞两位主攻花旦的学员已成为剧团新秀。

在家庭中,她也是一位贤妻良母,与耄耋之年的老婆婆一起居住近20年,在繁忙的演出后,她带着疲劳的身体回到家中,总是先去婆婆床前问候,平时更是精心照顾老人,从无怨言;丈夫为了支持她,放弃了热爱的音乐工作,成了“家庭主妇”,韩金香除感激外,更多的是用行动去关心丈夫,只要一有空,就把所有的家务揽下,让丈夫多休息一下。就这样,她将家庭给予的爱作为艺术动力,以艺术成果回报家庭的关怀。

韩金香不仅在艺术上取得硕果,而且在政治上也获得进步。她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河北省第四届百花奖、第二届河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并被评为河北省《双十双百双千》人才工程人选,张家口市“巾帼建功明星”等,还被光荣地推选为河北省第六届党代会代表。这些荣誉之后是更多的汗水,而她高贵的品质却是永远追求艺术的原始动力。

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河北省剧协理事、张家口市剧协副秘书长、蔚县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出生:1959年,农历己亥年人物分类晋剧 旦行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