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汉

来自戏曲百科

陈小汉 粤剧文武生演员,粤剧导演工作者 陈小汉陈小汉,男,粤剧文武生演员、导演。广东省台山县人。出生于戏剧世家,祖父、父母都是过去的粤剧名演员。

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十一岁便开始学戏,十五岁登台演童角的戏。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在香港演出又不断地拍电影。他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社会主义制度,于一九五七年一月毅然返回祖国,参加广州市粤剧工作团工作。先后师承薛觉先、靚少佳及京剧表演艺术家路凌云等的教诲,兼收并蓄各名家流派之长,在艺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小汉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粤剧艺术事业上不断钻研。他的表演技艺既离不开传统,在程式上又能有所革新,他一贯认为对粤剧艺术(包括唱腔)是:“学习、继承、发展”六个字。一个演员做到老,学到老,一百岁也仍是学生,艺海无涯,离开学习就没有继承,继承优良传统也是为了改革,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有了改革才能把粤剧艺术向前推进。他在表演和唱腔艺术上强调:内容决定程式,程式为内容服务。一切从人物思想感情出发,去调动和处理表演及唱腔的艺术手段。他本人的表演动作洒脱洗炼,细腻多姿,善于深入人物的思想感情。他年青时嗓音清亮,共鸣好,高中音区音域宽广,音色纯正,后受伤病困绕,影响到声带和唱功。他转而研究唱腔,循字取腔,以情带声,唱腔重视因人而异。他善于吸收曲艺和各剧种的特点,溶化到自己唱腔之中,充分体现了他爽朗明快,流畅多变,突出了他一个“活”字的独特演唱风格,创立了粤剧唱腔艺术流派“B腔”。B腔因行内人尊称陈小汉为“B哥”而得名,这是其母对他的昵称。B腔的精髓在于一个“情”字,陈小汉归纳为“以情带腔、以腔传情、腔随情转、因情造腔”十六字,也正因其灵活多变、韵味浓郁、细腻传神的特色,颇受粤剧观众的欢迎。

陈小汉从艺以来,主演过不少戏,如《奇花公主》、《金丝蝴蝶》、《劈陵救母》、《罗通扫北》、《泗水关》、《斩经堂》、尤其是《白罗衫》、《孙成骂殿》、《范蠢献西施》等,均获行内外的一致赞许。近年来他和香港粤剧名伶文千岁,梁少心等分别合唱了《贾宝玉与柳湘连》、《梦会太湖》、《紫凤楼》、《无限河山泪》等曲﹔与郎秀云合唱薛觉先的首本戏《胡不归》(慰妻,哭坟)﹔与林锦屏合唱《琴挑》、《别馆盟心》。这些粤曲都已灌录成唱片或卡带,影响极深,流传甚广,遍受群眾欢迎。除演出工作外,陈小汉也经常担负导演工作,为大力培养和教导中青年演员的艺术成长作出了贡献。他曾接受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邀请,为她导演了《刁蛮公主》、《女儿香》、现代剧《艺苑恩仇》等剧。《刁》剧和《女》剧于一九八四年曾带往港、澳和新加坡演出,获得高度评价。

曾任广州粤剧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一九八五年七月成立的广州市实验粤剧团副团长。

2016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出生:1936年,农历丙子年逝世:2016年5月16日,农历丙申年四月初十日,16时30分人物分类粤剧 文武生演员粤剧 导演工作者


陈小汉(1936- ),演员。1993年被评为一级演员。广东台山人。出身于三代粤剧世家,其父陈醒汉是文武生。陈小汉9岁从艺,15岁登台。师承薛觉先,还向靓少佳、罗品超与音  乐名家尹自重,以及京剧名宿路凌云学艺,打下了小生、官生、文武生等扎实的艺术根基。1957年,他从香港回到广州,先后参加广州粤剧工作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主演《奇花公主》、《孙成骂殿》、《落霞孤鹜》、《泗水关》、《斩经堂》等剧。陈小汉矢志不渝地追求艺术,两次战胜重病,奇迹般重新登台。1979年,他复出主演《范蠡献西施》、《姑缘嫂劫》等薛派名剧,在行内外皆获好评。他还参与导演《女儿香》、《宋王告状》、《一把存忠剑》等剧,并为青年演员作示范表演、教戏。

        陈小汉对粤剧艺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其表演儒雅温文、潇洒大方,做功细腻,身段优美,尤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见长。他善于以传统程式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他的唱腔别具特色,人称之为“B腔”(行内人称陈小汉为B哥,故有此称)。他于1992年举办个人粤曲艺术欣赏会。陈小汉有20多首原唱曲目制作成各类音像制品出版,如《同是天涯沦落人》、《西楼恨》、《梦会太湖》、《别馆盟心》、《吴汉杀妻》、《光绪皇情暖珍妃》、《琴挑》、《梦会骊宫》、《夜撰红楼梦》、《宝王怨婚》、《断肠碑》等,在海内外颇为流行,成为众多曲艺社团成员学唱的范本。

        陈小汉还致力于扶掖粤剧粤曲后辈,丁凡、陈韵红、凌东明、李敏华、何华栈等弟子先后成为剧坛曲苑名演员。他的艺迹达两广、港、澳、新加坡和美、加、澳洲等地,还热心于粤剧艺术在民间的传播。